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楓下苓夢》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楓下苓夢》下卷

    《楓下苓夢》

    下卷

    五、苓性初顯 濕邪退散

    周山背著滿簍豬苓回到村里時,月亮已經爬過了西山頂。石板鋪的村道上,只有他家的窗戶還亮著燈——他娘知道他這幾天沒回家,準是守著燈等他。推開門,老娘手里正納著鞋底,看見他背上的藥簍,針眼一下子扎偏了,線軸"咕嚕嚕"滾到地上。

    "山兒這是"老娘的聲音發顫,手在圍裙上蹭了又蹭,不敢踫那黑褐的疙瘩。

    周山放下藥簍,把最大的那塊豬苓捧出來"娘,您看,俺挖到了。在黑風口的老楓樹下,跟夢里的仙翁說的一樣。"他把石板下的奇遇一五一十講了,老娘听得直抹眼淚,念叨著"他爹顯靈了",趕緊找了塊干淨的粗布,把豬苓一個個擦干淨,碼在櫃頂上,像供奉神佛。

    消息第二天一早就傳開了。最先找上門的是村東頭的張寡婦,她兒子得了水腫病,腿腫得像冬瓜,按下去一個坑半天起不來,屙尿像擠牙膏,郎中開了幾副藥都沒用,眼看就要不行了。"周山兄弟,求你發發慈悲,救救俺娃吧。"張寡婦撲通跪下,額頭磕在地上,青石板都響。

    周山趕緊扶起她,想起爹說的豬苓能利水,又想起醫書上"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腎、膀胱經,主利水滲濕"的話,心里有了底"嬸子別急,俺這就給你配藥。"他取了塊中等大小的豬苓,又從自家藥罐里翻出些茯苓、澤瀉——這兩味也是利水的,爹生前總說"三苓同用,水路通暢"。

    他把豬苓切成薄片,和茯苓、澤瀉一起放進陶罐,添了山泉水,坐在灶前慢慢熬。藥香飄出來時,帶著股土腥的甜,老娘在一旁念叨"慢火熬,出真味,藥才肯使勁。"藥熬好時,呈淡黃色,清清爽爽的,不像別的藥湯那麼渾濁。

    張寡婦端著藥湯跑回家,沒過兩個時辰就跑回來,滿臉通紅,聲音都變了調"尿了!俺娃尿了!一大泡!腿也消了點腫!"周山跟著去看,那孩子果然精神了些,眼楮里有了光,不再像先前那樣迷迷糊糊。

    這一下,周山的名聲在村里立住了。來找他求豬苓的人排起了隊有得黃疸病的,眼白黃得像橘子皮;有得淋證的,撒尿時疼得直哆嗦;還有產婦產後水腫,躺在床上動彈不得。周山都一一應了,按爹留下的方子,豬苓配白術健脾,配桂枝溫陽,配阿膠滋陰,藥到病除的越來越多。

    這天,鄰村的李郎中背著藥箱來了。他是方圓百里有名的老中醫,當年爹在世時,兩人常一起探討藥材。"周山,你這豬苓,確實是好東西。"李郎中拿起塊豬苓,對著光看斷面,"但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指著豬苓的紋路,"你看這斷面,紋路細密如網,說明它利水而不傷陰,這是它的妙處。但濕有寒熱,若遇寒濕,單用豬苓怕是不夠,得配些溫熱藥;若遇濕熱,又得加些苦寒藥,這才是"七情"里的"相須"。"

    周山听得入了迷,趕緊請李郎中坐下,泡上自己采的野茶。老郎中呷了口茶,說起前幾天遇到的一個病案"有個樵夫,淋雨砍柴得了濕痹,關節又腫又痛,遇寒更甚。我用了豬苓配附子,附子辛熱散寒,豬苓利水滲濕,一熱一涼,一散一滲,三劑藥就好了。"他又說,"這就像打仗,豬苓是先鋒,負責把水濕趕出去;附子是後衛,負責守住陽氣,不讓敵人回頭。"

    周山拿起塊豬苓,心里忽然亮堂了。原來這黑褐的疙瘩里,藏著這麼深的學問。他想起老楓樹下的石板,想起夢里的仙翁,或許他們不是在指引他找豬苓,是在指引他懂豬苓——懂它的性子,懂它的配伍,懂它和萬物相生相克的理。

    那天晚上,他又夢到了花白胡子的老者。這次老者沒說豬苓在哪,只指著一幅畫畫上有棵老楓,樹下有塊石板,石板下的豬苓旁邊,長著一株紫甦,一株蒼術,還有一株附子。老者說"草木各有性,合則力無窮。"醒來時,周山的枕頭上,落著一片從窗外飄進來的楓樹葉,紅得像團火,燒得他心里又熱又亮。

    六、運氣體察 應時采挖

    轉過年開春,太白山的雨下得格外勤。連下了一個月,坡地變成了泥塘,屋里的牆皮滲著水,不少人得了"春濕",渾身發沉,吃不下飯,舌頭像裹了層漿糊。周山按李郎中教的法子,用豬苓配蒼術,燥濕健脾,效果卻不如去年冬天好。

    "這是咋回事?"他犯了愁,拿著豬苓去找李郎中。老郎中正在曬藥材,見了他就笑"你忘了"五運六氣"了?今年是太陰濕土司天,濕氣比往年重,豬苓的性子也會變。"他拿起今年的豬苓和去年的對比,"你看,今年的豬苓外皮更薄,斷面紋路也疏些,利水之力稍弱,得加量,或者配伍更強的藥。"

    周山仔細一看,果然如此。去年的豬苓黑得發油,今年的卻帶著點灰褐;去年的斷面白得像瓷,今年的偏黃些。"那該配啥藥?"他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李郎中指著牆角的澤瀉"澤瀉甘寒,利水滲濕之力比豬苓猛,今年的濕邪重,就讓它當主力,豬苓當輔助,這叫"相使"。"他又取了些陳皮,"再加些陳皮理氣,氣行則濕化,三者配伍,比單用豬苓強十倍。"

    周山按方子配藥,果然見效。那些得春濕的人,喝了藥湯,沒多久就說"身上輕了","吃飯香了"。他這才明白,豬苓不是死物,它的性子會跟著天地之氣變,挖苓人得像農夫看天吃飯一樣,跟著節氣察藥性。

    夏天來得早,暑氣裹著濕氣,像條濕毛巾裹在人身上。村里的孩子開始鬧"暑濕瀉",上吐下瀉,脫水脫得眼窩都陷了。周山想起爹說的"夏長"——夏天萬物生長,豬苓也該長得最壯實。他去黑風口的老楓樹下看,果然,石板下又冒出幾窩新豬苓,比春天的更飽滿,外皮油亮,斷面白得晃眼。

    這次他沒全挖,只挑了些中等大小的,留下小的和老根。挖的時候,他發現豬苓旁邊長著不少馬齒莧,這東西酸寒,能清熱解毒。他靈機一動,采了些馬齒莧回去,和豬苓一起煮水給孩子喝。"豬苓利水,馬齒莧清熱,正好對付暑濕。"他對孩子爹娘說。果然,喝了兩天,孩子們的瀉就止了。

    李郎中听說了,連連點頭"好個"就地取材"!馬齒莧生于暑夏,得火氣之精,能清暑熱;豬苓長于陰濕,得水氣之精,能利暑濕。二者一火一水,一表一里,正是"陰陽相濟"。"他又告誡周山,"夏天的豬苓雖壯,卻不可多采,得留著讓它接氣,不然秋天就長不肥了。"

    秋天來時,太白山的燥氣重。風一吹,楓葉紅得快,落得也快,地上鋪了層紅氈,踩上去" 嚓"響。村里開始有人得"秋燥咳",干咳無痰,嗓子像冒煙。周山想起豬苓甘淡性平,雖利水卻不燥,或許能配伍潤肺的藥。

    他采了些麥冬、玉竹,和豬苓一起煮水。麥冬甘寒潤肺,玉竹甘平滋陰,豬苓甘淡利水,三者合在一起,既能潤肺燥,又能防濕邪趁虛而入。喝了這藥湯的人,都說"嗓子不冒煙了","能咳出點痰了"。

    李郎中捋著胡子說"這就是"秋收"的理。秋天燥氣盛,豬苓也會收斂些,利水之力減了,卻添了份潤性,正好配滋陰藥。你看天地多精明,草木的性子,總跟著人的需要變。"

    周山越來越覺得,挖豬苓不只是力氣活,更是學問活。什麼時候采,采多大的,配什麼藥,都得看天、看地、看人。他把這些心得記在爹留下的舊賬本上,一筆一劃寫著"春濕重,苓性緩,配澤瀉;夏暑盛,苓性壯,配馬齒莧;秋燥起,苓性潤,配麥冬"寫著寫著,窗外飄進一片楓葉,落在賬本上,正好蓋住"秋燥"二字,像是在說記在心里,比記在紙上更重要。

    七、楓苓相契 七情妙用

    周山的名聲越傳越遠,連西安府的藥商都來找他收豬苓。有個姓王的藥商,出高價讓他把黑風口老楓樹下的豬苓全挖了,說要運去京城,給達官貴人治病。"周兄弟,這下發財了!"王藥商拍著他的肩膀,笑得眼楮眯成一條縫,"挖完這窩,明年再找新的,山里有的是地方長豬苓。"

    周山搖搖頭"不行。那棵老楓是豬苓的根,挖絕了,以後就長不出新的了。"他想起爹說的"采之有度,用之有節",想起夢里老者的畫,"豬苓和老楓是伴,楓活苓才活,楓死苓就死。"

    王藥商撇撇嘴"你就是死腦筋。一棵破樹,哪有白花花的銀子實在?"他見周山不肯,就偷偷雇了幾個外鄉人,想夜里去挖。結果剛摸到老楓樹下,就被什麼東西絆倒了,抬頭一看,月光下,老楓樹的影子像個張牙舞爪的鬼怪,嚇得他們屁滾尿流跑回來,再也不敢提挖豬苓的事。

    村里人都說,是老楓神顯靈了,護著周山,也護著那窩豬苓。周山卻知道,不是神顯靈,是自然的理——萬物相契,缺一不可。就像豬苓離不開蜜環菌,蜜環菌離不開腐木,腐木離不開老楓,老楓離不開這片山土。

    這年冬天,太白山下了場百年不遇的大雪。雪沒到膝蓋,壓塌了不少草房,村里的水井也凍了。更糟的是,不少人得了"寒飲咳喘",咳起來像破鑼,喉嚨里呼嚕呼嚕響,像是有痰卻咳不出來。

    周山想起李郎中說的"冬藏"——冬天萬物蟄伏,豬苓也藏在石板下,積蓄力量。他去老楓樹下看,石板被雪蓋著,摸上去冰手。他沒挖,知道這時候的豬苓正養精蓄銳,挖了傷元氣。

    可病人等著救命,怎麼辦?他想起夏天曬的豬苓干,趕緊翻出來,又找了些干姜、細辛——這兩味藥辛熱,能溫化寒飲。他把豬苓干切碎,和干姜、細辛一起煮,藥湯熬得濃濃的,帶著股辛香,喝下去渾身暖洋洋的。

    "豬苓能把肺里的寒飲往下引,干姜、細辛能把寒氣散出去,這叫"提壺揭蓋"。"他跟病人解釋,雖然他們听不懂,卻知道喝了藥舒服。沒過幾天,咳喘的人就少了,都說"周兄弟的藥比棉襖還暖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李郎中來看他,見他用豬苓干配溫熱藥,贊許地點點頭"你總算悟透了"藏"的道理。冬天不挖鮮苓,是藏豬苓的生機;用干苓配熱藥,是藏人的陽氣。這才是"冬藏"的真意——不是啥也不干,是養精蓄銳,為來年的"春生"打基礎。"

    那天晚上,周山又夢到了老楓樹下的石板。石板裂開了,底下的豬苓旁邊,蜜環菌像金線一樣纏繞著,老楓的根須在土里舒展,像在跳舞。花白胡子的老者站在一旁,對他說"你看,它們從不爭,只懂合。"醒來時,窗台上的楓樹葉上,凝著一滴霜,像顆水晶,映著屋里的藥香,也映著他心里的透亮。

    八、薪火相傳 楓苓永續

    又過了十年,周山的頭發添了些白霜,背也微微駝了,可眼楮依舊亮得像黑風口的泉水。他不再是那個背著空簍滿山跑的愣小子,成了太白山一帶有名的"苓先生",不少人從幾百里外趕來求藥,他總是分文不取,只讓求藥人帶些當地的藥材種子,種在老楓樹下——他在那片地開闢了個小藥圃,種著紫甦、蒼術、馬齒莧,都是和豬苓配伍的好搭檔。

    他收了個徒弟,是張寡婦的兒子狗剩。當年那個水腫的孩子,如今長成了壯實的小伙子,跟著他學認藥、采藥、配藥。周山教他的第一件事,不是認豬苓,是給老楓樹磕頭"這樹是咱的衣食父母,它活著,豬苓才活著,咱才有飯吃。"

    狗剩聰明,學得快,沒多久就能分辨出不同季節的豬苓,還能說出配伍的道道。"師父,您說當年夢里的仙翁,是不是就是老楓神變的?"他問。

    周山笑了,指著藥圃里的豬苓苗"是不是神變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教咱的理——草木有情,萬物有性,人得敬著,順著,才能和它們好好過日子。"他把爹留下的舊賬本和自己添的筆記交給狗剩,"你把這些記下來,別讓後來人忘了,豬苓是咋來的,該咋挖,該咋用。"

    賬本上,除了豬苓的采挖時節、配伍方法,還有不少病案某年春濕,用豬苓配澤瀉;某年夏暑,用豬苓配馬齒莧;某年秋燥,用豬苓配麥冬每一頁都夾著一片楓樹葉,紅的、黃的、綠的,像時光的印記。

    有一年大旱,黑風口的老楓樹落了不少葉子,看著蔫蔫的。周山心里急,帶著狗剩往樹根澆水,澆的不是普通的水,是他用豬苓熬的藥渣水——他說這水能滋養樹根,就像人喝藥補身子。說來也怪,澆了半個月,老楓樹竟又抽出了新葉,綠油油的,比往年更精神。

    那年的豬苓,長得也格外好。石板下的一窩豬苓,最大的那塊有斤重,被藥商稱為"百年苓王",出高價想買,周山沒賣,說要留給最需要的人。後來,一個得了水臌的老員外從西安府來,他用那塊苓王配藥,三劑就見了效,老員外要謝他百兩銀子,他只收了一包西安府的牡丹種子,種在了藥圃里。

    又過了幾十年,周山的背駝得像座小山,走不動山路了。狗剩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狗剩先生",帶著自己的徒弟在老楓樹下采豬苓。周山坐在門檻上,看著他們的身影,想起自己年輕時的樣子,想起夢里的花白胡子老者,想起爹臨終前的眼神,笑了。

    那天傍晚,夕陽把老楓樹的影子拉得老長,像條通往天上的路。周山靠在樹干上,慢慢閉上了眼楮,手里還攥著一片紅楓,像攥著一輩子的念想。狗剩發現他時,他臉上帶著笑,身邊的藥簍里,放著幾塊剛采的豬苓,黑褐油亮,像他年輕時挖到的第一窩。

    村里人把他葬在了老楓樹下,墳頭朝著石板的方向。每年清明,狗剩都會帶著徒弟來掃墓,在墳前放上新鮮的豬苓和楓樹葉。他們說,周先生沒走,他變成了老楓樹的一根枝,變成了石板下的一顆苓,還在護著這片山,護著這窩藥。

    許多年後,太白山的老楓樹下,依舊有人在采豬苓。他們都知道,挖之前要給老楓樹磕頭,要給石板下的根須留生路,要按季節采挖,要懂配伍的理。他們也知道,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叫周山的年輕人,在夢里得了指引,在楓樹下找到了豬苓,更找到了人與草木相處的道。

    風一吹,楓樹葉嘩啦啦地響,像在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草木有性,人要懂行。"這聲音順著黑風口的溝谷傳出去,傳了一代又一代,像首不老的歌,唱著楓與苓的緣分,也唱著人與自然的和諧。

    結語

    周山的故事,像老楓樹下的豬苓,默默在太白山的泥土里扎了根。後來的醫書里,詳細記載了豬苓的性味歸經、配伍應用,卻很少有人提起那個在楓樹下做夢的年輕人,那個給老楓樹磕頭的挖苓人。

    可太白山的藥農都知道,豬苓不是普通的藥材。它長在老楓樹下,藏在青石板底,帶著楓的香,土的潤,還有人的敬。它的利水滲濕,不只是藥性,更是自然的饋贈;它的七情配伍,不只是藥效,更是萬物相生的默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或許,這就是中國傳統醫學最動人的地方——它不在厚厚的典籍里,而在山間的楓樹下,在藥農的手心里,在人與草木的對視里。就像那窩楓下的豬苓,沉默不語,卻把最珍貴的藥香,留給了懂得敬畏、懂得傳承的人。

    贊詩

    楓下青石藏玉珍,夢中仙語點迷津。

    甘平淡泄濕邪去,配伍相須妙入神。

    春采秋藏循節令,寒溫燥濕應天人。

    千年太白山前月,猶照苓香滿藥塵。

    尾章

    道光年間的《眉縣續志•方技》里,有這樣一段記載"周山,石泉村人,善識豬苓。嘗夢老者指楓下石板,得苓一窩,治濕癥有神效。其采之有度,用之有節,謂"草木有靈,當敬而用之"。卒後葬于黑風口老楓下,至今其地豬苓仍茂。"

    而太白山的《采藥謠》,又多了一段新歌詞

    "老楓下,石板底,豬苓娃娃藏得密。

    春祛濕,夏消暑,秋潤冬補要記取。

    磕個頭,留個根,明年還見胖苓身。

    人敬山,山愛人,一碗藥香暖乾坤。"

    這歌聲里的"敬"與"愛",或許就是周山當年在夢里听見的,最真的啟示。老楓樹還在,青石板還在,豬苓還在,只是挖苓人的身影換了一代又一代,像楓樹葉落了又長,永遠守著那份與草木的約定,也守著那份藏在藥香里的,中國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楓下苓夢》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楓下苓夢》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