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苓心熊照》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苓心熊照》下卷

    《苓心熊照》

    下卷

    五、冬藏秘意 性味歸經

    太白山的冬,是從拔仙台的雪開始的。先是零星的雪粒打著旋兒落下,沾在松枝上,像撒了把碎鹽;沒過幾日,鵝毛大雪便鋪天蓋地壓下來,把大黑溝的溝壑填平,連鷹嘴岩都變成了一頭臥在雪地里的白獸。陳墨裹著厚厚的棉襖,踩著沒過膝蓋的積雪,再次走進溝里時,呼出的白氣都帶著冰碴兒。

    他不是來采豬苓的。冬主藏,豬苓早鑽進了三尺深的腐土,裹著蜜環菌的菌絲冬眠去了,這時候動土,是要傷了它們的元氣。他是來給溝口住的張婆婆送藥的——老人家年關將近時染了咳嗽,痰白而稀,夜里總喘得厲害,醫書里說這是"寒飲伏肺",得用溫化寒痰的藥。

    "陳先生,這大冷天的,還讓你跑一趟。"張婆婆的兒子接過藥包,眼里滿是感激。陳墨擺擺手,掀開藥包給老人看"這里頭有麻黃、桂枝溫通肺氣,還有干姜、細辛散寒,最要緊的是加了幾片豬苓——您老這痰飲,根在水濕內停,豬苓入腎經、膀胱經,能把肺里的積水往下引,這叫"提壺揭蓋",借肺氣宣發之力,助水道通利。"

    正說著,窗外傳來"咚"的一聲悶響。陳墨探頭一看,只見雪地里臥著只紅腹錦雞,一只翅膀歪在一邊,沾著血漬,正痛苦地撲騰。他趕緊跑出去,小心翼翼地抱起錦雞,發現它翅膀被獵人的鐵夾子夾傷了,傷口已經紅腫發炎。

    "這傷得清熱解毒才行。"陳墨翻出藥簍里的蒲公英,這東西苦寒,能清熱解毒,是治瘡瘍的良藥。可剛要敷,又想起錦雞屬飛禽,性喜溫熱,蒲公英太過寒涼,怕是傷了它的元氣。他忽然想起父親醫書里寫的"性味歸經,各有靶向"——豬苓甘淡性平,雖利水卻不峻猛,若與蒲公英配伍,既能借蒲公英之苦寒清熱,又能憑豬苓之甘淡利水,把熱毒順著尿液排出去,這不正是"相使"的妙用嗎?

    他從藥簍底層摸出塊曬干的豬苓,這是他秋天特意留下的,外皮已經皺縮,卻仍帶著清潤的氣息。掰碎了與蒲公英一同搗爛,敷在錦雞的傷口上。剛敷好,就見雪地里走來個熟悉的身影——那頭黑熊山神。它琥珀色的眼楮在雪地里亮得驚人,看了看陳墨手里的錦雞,又看了看他藥簍里剩下的豬苓,忽然轉身往溝深處走去,走幾步便回頭望一眼,像是在引路。

    陳墨抱著錦雞跟上去。越往溝里走,積雪越薄,漸漸露出黑褐色的腐土。黑熊在一棵老松樹下停下,用爪子扒開積雪,露出底下一片微微隆起的土包。陳墨湊近一看,土包里竟藏著幾顆未冬眠的豬苓,比尋常的要小些,外皮帶著淡淡的紅暈。

    "這是"陳墨恍然大悟。原來豬苓也有"冬藏"的變數,遇上暖冬,部分豬苓會繼續生長,只是性子更溫和,最適合配伍寒涼之藥。黑熊這是在告訴他,用藥如用兵,不僅要知其性味,更要曉其生長之變,方能藥到病除。

    錦雞的傷口很快就消腫了。陳墨把它放飛時,它在雪地上空盤旋了三圈,鳴叫著飛向拔仙台。黑熊山神則蹲在老松樹下,看著陳墨將那幾顆帶紅暈的豬苓小心收好,忽然用爪子在雪地上劃了個圈,又點了點圈中心——那是在說,天地如圈,萬物居中,互為依存。

    六、寒邪逞凶 七情顯威

    開春後,太白山鬧起了時疫。先是溝外的幾個村子,接著是山腳下的鎮子,不少人上吐下瀉,高燒不退,腿肚子轉筋,當地郎中按"傷寒"治,用了麻黃湯、桂枝湯,都不見效。消息傳到大黑溝,陳墨心里咯 一下——這癥狀,倒像是醫書里說的"濕溫",是濕熱之邪郁于肌表,若用辛溫發汗的藥,只會助紂為虐。

    他趕緊翻出珍藏的豬苓,又配上茯苓、澤瀉、白術,這四味藥便是《傷寒論》里的豬苓湯,能利水滲濕、清熱養陰。可配好藥剛要送去鎮上,就被一個匆匆趕來的山民攔住了"陳先生,別去!鎮子里的藥鋪老板說,這病是山里的瘴氣引起的,都是因為你挖了太多豬苓,惹山神發怒了!"

    陳墨又氣又急"豬苓是治濕邪的良藥,怎麼會惹山神發怒?"他不顧阻攔,背著藥簍往鎮子趕。剛到鎮口,就被幾個村民攔住了,他們手里拿著鋤頭扁擔,眼里滿是敵意"就是你!破壞了山里的規矩,才讓我們遭此橫禍!"

    混亂中,陳墨的藥簍被打翻,豬苓撒了一地。他看著滿地的豬苓,忽然想起黑熊山神在雪地里劃的圈——萬物依存,若人失了敬畏,再好的藥也無濟于事。他撿起一顆豬苓,對村民們說"豬苓生于山,歸于人,若取之有度,用之有方,便是天地之賜。我這就回去問山神,這病到底該怎麼治。"

    回到大黑溝,陳墨徑直來到鷹嘴岩。那只老藤袋還掛在岩上,只是里面的豬苓已經不見了,想來是被山神收了去。他對著空藤袋深深一拜"山神若有靈,求您指點迷津,救鎮上百姓一命。"話音剛落,就見岩後轉出那頭黑熊,嘴里叼著一株植物,扔在陳墨面前。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那植物長著羽狀復葉,葉片邊緣帶著鋸齒,根睫呈結節狀,斷面黃白相間,散發著一股特殊的香氣。陳墨一眼就認出來了——這是蒼術,辛溫苦燥,能燥濕健脾,祛風散寒。他忽然明白了今年的時疫,是"濕邪"與"寒邪"勾結所致,豬苓雖能利水滲濕,卻少了散寒之力,若與蒼術配伍,蒼術之辛溫能助豬苓祛濕,豬苓之甘淡能制蒼術之燥烈,這便是"相畏"又"相須",七情之中,兩味藥互為制約又互為助力。

    他趕緊采了蒼術,與豬苓、茯苓、澤瀉配伍,又加了些生姜、大棗調和脾胃。這次再去鎮子,村民們半信半疑地接過藥湯。喝下去沒多久,就有人喊"不吐了!肚子不疼了!"消息傳開,越來越多的人來求藥,陳墨索性在鎮口支起藥爐,日夜熬藥。

    黑熊山神也來了。它沒走進鎮子,只是蹲在鎮口的老槐樹上,琥珀色的眼楮望著藥爐里升騰的蒸汽,像是在守護著什麼。有膽大的村民問陳墨"那黑熊是來監督你的嗎?"陳墨搖搖頭"它是來守護這方子的。蒼術生于陽坡,豬苓長于陰溝,一陽一陰,一燥一潤,本是相克,卻因時疫而相生,這便是天地的智慧。"

    時疫很快就平息了。村民們為了感謝陳墨,在鎮口立了塊石碑,刻著"苓術濟世"四個大字。陳墨卻把功勞歸于黑熊山神"不是我醫術高明,是山神教會了我"七情"的真意——藥無好壞,配伍得當,相克也能相生;人無貴賤,心懷敬畏,萬物皆可相融。"

    七、歲月輪回 運氣體悟

    不知不覺,陳墨在太白山待了十年。他的頭發添了些白霜,背也微微有些駝,可眼神卻越來越亮,像大黑溝深處的泉水,能照見草木的魂魄。他不再是那個背著半本醫書的落魄少年,而是成了太白山一帶有名的"苓先生",不少人千里迢迢來求他看病,他總是分文不取,只讓求醫者帶些家鄉的草藥來,說是"以藥換藥,以心換心"。

    這年秋天,太白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從夏至秋,滴雨未下,河里的水見了底,地里的莊稼枯死了大半,連大黑溝的腐土都變得干裂,豬苓也長得比往年瘦小了許多。山民們慌了神,都說這是上天示警,紛紛跑到鷹嘴岩前燒香禱告,祈求黑熊山神降雨。

    陳墨卻在觀察豬苓的變化。他發現,干旱的年份,豬苓的外皮會變得更厚,顏色也更深,掰開來,斷面的紋路比往年更細密。"這是豬苓在自救啊。"他對身邊的徒弟說,"天旱則濕氣少,豬苓便加厚外皮鎖住水分,這是順應"五運六氣"的變化。今年是水運不及,火氣偏盛,豬苓的利水功效雖弱了些,卻多了份清熱的力量,正好應對這秋燥。"

    他用今年的豬苓配伍麥冬、玉竹,制成滋陰潤燥的藥方,治好了不少因秋燥引發的咳嗽、便秘。可山民們還是盼著下雨,有人甚至提議"要不咱們多獻些豬苓給山神,求它老人家降雨吧?"陳墨搖搖頭"山神不是龍王,它管不了降雨。但它讓我們懂得,順應自然,方能生生不息。"

    就在這時,黑熊山神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它連續幾天都在大黑溝里刨土,把那些長得瘦小的豬苓一個個刨出來,堆在鷹嘴岩上。山民們嚇壞了,以為山神要發怒,陳墨卻看出了端倪——那些被刨出來的豬苓,都長在蜜環菌稀疏的地方,而黑熊刨過的土坑里,都留下了一些帶著蜜環菌的腐木。

    "我明白了!"陳墨恍然大悟,"豬苓靠蜜環菌生長,天旱則蜜環菌活性降低,這些豬苓就算留在土里也長不好。山神把它們刨出來,是讓我們取之,而把蜜環菌的菌絲留在土里,等來年雨水充足了,就能長出更多的豬苓。這才是"秋收冬藏"的真意——不是一味地索取,也不是盲目地保存,而是按需取舍,為來年留有余地。"

    他帶著徒弟們把鷹嘴岩上的豬苓小心收好,一半用來制藥救濟百姓,一半切成薄片埋回土里,又在上面蓋了層腐葉。剛做完這一切,天空就響起了轟隆隆的雷聲,緊接著,久違的雨水便傾盆而下。山民們歡呼雀躍,都說這是陳墨的誠心感動了上天,只有陳墨知道,這雨不是求來的,是自然的輪回,就像豬苓的生長收藏,自有定數。

    八、苓心傳承 熊照千古

    又是一個春天,陳墨已經年過花甲。他把徒弟們叫到鷹嘴岩前,指著那只換了無數次的老藤袋說"我要下山了。這大黑溝的豬苓,你們要好好照看,記住"三不挖"未成熟的不挖,蜜環菌少的不挖,留給山神的第一兜絕不私藏。"

    徒弟們不解"師父,您走了,誰來給我們講藥理啊?"陳墨笑了,指了指身邊的黑熊山神——這些年,它已經成了陳墨的老伙計,時常跟在他身邊,看他采藥制藥。"山神會教你們的。"他說,"你們看這豬苓,生于陰濕卻能利水,是因為它懂"陰陽平衡";與蜜環菌共生,是因為它知"相生相濟";順應四季變化而生長收藏,是因為它循"自然之道"。這些,比我講的醫書有用多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他從懷里掏出那半本殘破的《神農本草經》,上面已經密密麻麻寫滿了他的批注,有豬苓的生長習性,有配伍的心得體會,還有不少他救治病人的病案。"這本醫書,你們留著。"他說,"但要記住,醫書是死的,自然是活的。書上寫的"豬苓利水滲濕",不如你們親手挖到的豬苓來得真切;書上說的"天人合一",不如你們看著山神刨土來得實在。"

    臨走前,陳墨最後看了一眼大黑溝。雲霧從拔仙台的雪頂溜下來,沿著溝谷打了個滾,沾了滿身的草木氣。他仿佛又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背著藥簍走進這片溝谷,懷著對豬苓的好奇,對山神的敬畏。他忽然明白,那黑熊山神要的不是豬苓,是人心底的敬畏;那"先得者為獻"的規矩,不是束縛,是傳承——傳承對自然的感恩,對生命的尊重,對醫道的堅守。

    黑熊山神送了他一程又一程,直到溝口。陳墨回頭揮揮手,看見黑熊用爪子在地上劃了個圈,圈里是一顆豬苓的形狀,旁邊是一個人的影子。他知道,這是山神在告訴他人與豬苓,人與山神,人與自然,本就是一個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生不息。

    下山後,陳墨把自己在太白山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取名《苓心錄》,詳細記載了豬苓的生長規律、配伍方法和治病病案。只是書里沒有提黑熊山神,只在最後寫道"藥者,天地之精也;醫者,天地之心也。取藥當懷敬畏,用藥當存仁心,如此,方能不負天地,不負蒼生。"

    結語

    太白山的雲,依舊會走路。大黑溝的豬苓,依舊在腐土中生長收藏。鷹嘴岩上的老藤袋,換了一茬又一茬,始終裝著采藥人獻上的第一兜豬苓。那頭黑熊山神,偶爾還會出現在雲霧里,琥珀色的眼楮望著溝谷,像是在守護著什麼,又像是在等待著什麼。

    陳墨的《苓心錄》沒有流傳下來,就像太白山的許多傳說,只在山民的口耳間流傳。但大黑溝的豬苓,卻一年比一年長得好,治好了無數濕熱纏身的病人。山民們都說,那是因為陳墨把"苓心"留在了溝里,與黑熊山神的"熊照"相映,成了太白山永遠的守護。

    贊詩

    太白雲深藏黑溝,豬苓默默蘊靈秀。

    黑熊不語知天意,一獻初心萬古流。

    利水還需順水性,行醫更要體天休。

    陰陽五運皆真意,化作春風滿藥簍。

    尾章

    光緒年間的《眉縣志》里,在"物產"篇有這樣一段記載"太白山大黑溝產豬苓,質優,能利水。采者必以先得者獻于鷹嘴岩,否則失之。相傳有陳姓醫者,居此數十年,悟苓之性,活人無數,後不知所蹤。"

    而在當地的《太白山采藥歌謠》里,有一句唱了幾百年"豬苓黑,豬苓白,先獻山神再裝袋。熊眼看,雲花開,天人合一福自來。"

    這些零碎的記載和歌謠,就像大黑溝的腐葉,層層堆積,慢慢發酵,最終滋養出一個關于敬畏與傳承的故事。故事里的豬苓,早已不只是一味藥材,而是天人對話的媒介;故事里的黑熊,也不只是一尊山神,而是自然法則的化身。

    或許,這就是中國傳統醫學的智慧——它不在厚厚的醫書里,而在山間的草木中,在人與自然的相視一笑里,在"實踐先于文獻"的代代相傳里。就像太白山的豬苓,靜默無言,卻把"苓心熊照"的故事,講了一年又一年。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苓心熊照》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苓心熊照》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