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苓心熊照》上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苓心熊照》上卷

    《苓心熊照》

    楔子

    太白山的雲,是會走路的。它們從拔仙台的雪頂溜下來,沿著大黑溝的褶皺打個滾,便沾了滿身的草木氣——松針的清苦,腐葉的微甘,還有一種藏在石縫里的、帶著土腥的涼潤。溝底的腐殖土常年溫濕,像塊被山魂焐熱的碧玉,里頭就藏著豬苓。這東西圓滾滾的,外皮黑褐如老漆,內里卻白似凝脂,掰開來,斷面帶著細密的紋路,仿佛天生就刻著利水滲濕的密碼。

    山民都說,大黑溝的豬苓是有主的。那主兒是頭黑熊,黑得像溝底最深的夜,卻長著雙琥珀色的眼,能辨人心。它是山神,立了規矩采藥人挖到第一兜豬苓,必得裝滿那只擺放在鷹嘴岩上的老藤袋,少一顆都不行。順從的,背簍能被豬苓壓得咯吱響;違逆的,哪怕裝了半筐,回頭看時也只剩空簍,連泥都留不下半捧。

    這規矩傳了幾百年,像溝里的溪流,自然而然地淌在每個采藥人的骨血里。只是沒人說得清,那黑熊山神為何獨獨稀罕豬苓?又為何要以"先得者"為獻?直到陳墨背著藥簍走進大黑溝的那個春天,雲霧里才漸漸透出些答案的影子。

    上卷

    一、春山初遇 濕邪困體

    陳墨是帶著半本殘破的《神農本草經》進山的。他不是本地人,祖籍在秦嶺以南的金州,因家鄉遭了水患,藥材鋪子被沖得稀爛,才背著藥鋤輾轉來太白山討生活。听說大黑溝的豬苓治濕熱最靈,他揣著母親留下的那半本醫書,踩著驚蟄的雷聲就上了路。

    太白山的春,是從腐葉下鑽出來的。他沿著蜿蜒的山徑往上走,腳邊的蕨類剛舒展開卷邊的嫩葉,沾著隔夜的露水,綠得發亮。空氣里飄著一種黏糊糊的濕意,像裹了層薄紗,沾在眉骨上,涼絲絲的。陳墨知道,這是"春氣通于肝",而今年春寒料峭,濕氣偏重,按五運六氣來說,該是"太陰濕土司天",人體內的濕邪最易趁虛而入。

    正走著,忽聞前方石崖下有呻吟聲。繞過去一看,是個穿藍布短打的山民,正捂著肚子蹲在地上,額頭上滲著冷汗,臉色黃得像溝邊的老蠟樹葉子。"小哥,你這是咋了?"陳墨放下藥簍,伸手要探他的脈。

    山民擺擺手,聲音發虛"怕是吃壞了從昨天起就上吐下瀉,肚子里咕嚕嚕響,渾身發沉,像是灌了鉛。"陳墨見他眼白泛黃,舌苔厚膩,脈滑而數,心里已有了數——這是濕熱困脾,水濕運化失常,正是《神農本草經》里說的"豬苓主 瘧,利水道"的對癥之癥。

    "你這是濕熱郁于中焦,得利水滲濕才能解。"陳墨一邊說,一邊從藥簍里翻出些自帶的蒼術、厚樸,"先嚼幾片蒼術化化濕,我去前頭找找豬苓,這東西才是治根的。"山民一听,急了"後生可別亂來!大黑溝的豬苓有山神看著,采了就得獻,不然"話沒說完,又捂著肚子痛哼起來。

    陳墨望著溝深處繚繞的雲霧,心里犯了嘀咕。醫書里只寫了豬苓的性味功效,卻沒提過什麼山神規矩。他自幼跟著父親識藥,只知"藥采有時,用當合度",順應時節采摘,對癥入藥,便是對草木的敬重。這"先得者獻山神"的說法,倒像是民間的附會。可看著山民痛苦的模樣,他咬了咬牙"不管啥規矩,先找到藥救人再說。"

    二、腐土藏珍 陰陽相濟

    大黑溝的陰坡,是豬苓的樂土。陳墨循著醫書里"生山谷"的記載,專挑那些松櫟混交、腐葉厚積的地方下鋤。土是黑褐色的,一鋤下去,能聞到陳年落葉發酵的微酸氣,混著一種特殊的清苦——那是豬苓菌絲在土壤里呼吸的味道。

    他蹲下身,用手撥開表層的腐葉,果然見土中埋著幾顆不規則的塊狀物,外皮黑褐如炭,像被山火燎過,卻又透著水潤的光澤。這便是豬苓了。陳墨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用小鏟剝離周圍的泥土,生怕傷了它的須根——他知道,豬苓是靠蜜環菌養分的,這菌根相附的關系,恰如中醫里說的"陰陽相濟",缺一不可。

    "原來如此。"陳墨看著豬苓與蜜環菌纏繞的根須,忽然想起父親說過的話"萬物皆有陰陽,藥石亦然。豬苓生于陰濕,卻能利水滲濕,是借陰中之陽,化體內之濕邪。"他掂量著手里的豬苓,外皮屬陰,內里白肉屬陽;生于腐土屬陰,能通水道屬陽,這不正是陰陽平衡的寫照嗎?

    正想著,忽听身後傳來聲。回頭一看,是個須發皆白的老采藥人,背著半簍豬苓,正往鷹嘴岩的方向走。"後生,挖到啦?"老人笑著打招呼,"頭一兜可得裝滿那藤袋,不然山神可不依。"陳墨問"老伯,這豬苓明明是草木之精,山神為何偏要它?"

    老人往石上啐了口煙袋鍋"你看這溝里,春多雨,夏多濕,山里人最易犯水腫、黃疸。豬苓是啥?是老天爺派來的利水將軍!山神要這頭份的,不是貪嘴,是要咱們記著,好東西得先敬天地,再濟世人。"說罷,指了指鷹嘴岩"你看那藤袋,用了幾十年,爛了就換,都是用溝里的老葛藤編的,不傷藥性。"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陳墨望著鷹嘴岩上那只灰撲撲的藤袋,在雲霧里若隱若現,忽然覺得這規矩里藏著深意。他將剛挖到的豬苓仔細拾掇好,裝滿一藤袋,恭恭敬敬地擺在岩上。風過林梢,像是有誰在暗處點了點頭。

    三、夏長遇困 七情顯效

    入夏的大黑溝,像是被潑了桶綠漆,草木瘋長,連空氣都變得黏稠。陳墨連著來了幾趟,每次都規規矩矩獻上第一兜豬苓,倒也采得不少好貨,治好了山民的濕熱癥,漸漸在附近有了些名氣。只是他總覺得,那黑熊山神從未真正現身,這規矩更像是一種無形的契約。

    這天,他剛采了半簍豬苓,忽遇暴雨。山雨來得急,豆大的雨點砸在樹葉上, 啪作響,轉眼間就匯成了溝里的山洪,嘩啦啦地往下沖。陳墨慌忙往高處躲,卻不慎被濕滑的青苔絆倒,藥簍滾下山崖,人也撞在石頭上,腳踝腫得像個饅頭。

    "這下麻煩了。"他忍著痛想站起來,卻發現腳踝又脹又麻,動一下就鑽心地疼。雨幕里,他忽然想起醫書里的話"濕邪重濁黏滯,易阻氣機。"這腳踝的腫痛,正是濕邪郁于經絡所致。可身邊的藥簍沒了,連塊能止痛的草藥都找不到。

    就在他焦急萬分時,眼角瞥見不遠處的樹根下,長著一片紫甦。這東西辛溫,能行氣和中,祛風散寒,正是治濕滯的良藥。他掙扎著挪過去,摘了些紫甦葉,揉碎了敷在腳踝上。剛敷好,又聞到一股熟悉的清苦香——是豬苓!原來剛才藥簍滾下去時,掉了幾顆豬苓在石縫里。

    陳墨靈機一動,將豬苓敲碎,和紫甦葉混在一起搗爛。他記得父親說過,紫甦行氣,豬苓利水,二者配伍,能增強祛濕之效,這便是"七情"中的"相須"。果然,敷上沒多久,腳踝的脹痛就減輕了許多。

    雨漸漸小了,霧氣里忽然傳來沉重的腳步聲。陳墨抬頭一看,只見一頭黑熊從林間走出,足有小牛犢那麼大,毛色黑得發亮,唯有眼楮像兩團琥珀,正靜靜地望著他。陳墨嚇得屏住呼吸,卻見黑熊並未撲來,只是用爪子指了指他的腳踝,又指了指前方的小徑,然後轉身消失在雲霧里。

    他這才明白,是山神在暗中相助。那紫甦與豬苓的配伍,或許正是山神的提點草木有性,相須相使,方能顯其效;人與自然,亦當如此相敬相依。

    四、秋收驗證 運氣體察

    立秋過後,太白山的風帶了些涼意。陳墨的腳踝早已痊愈,他對大黑溝的豬苓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漸漸摸透了五運六氣與藥材功效的關聯。比如今年庚子年,按五運來說是金運太過,氣候偏燥,可太白山雨水足,反成"燥中有濕",這時候采的豬苓,利水而不傷陰,比往年更適合治秋燥夾濕之癥。

    他用豬苓配茯苓、澤瀉,治好了鄰村張大娘的水腫;用豬苓配阿膠、滑石,解了李獵戶的淋證。每次用藥,他都會想起老采藥人的話"藥是山給的,得對得起這份情。"他開始在鷹嘴岩旁種些葛藤,想著等舊藤袋爛了,好編新的換上。

    這天,他又在大黑溝采藥,恰逢縣里的藥商來收豬苓。藥商是個精明人,見陳墨的豬苓個頭大、質地堅實,便想多收些,還慫恿他"你每次都獻那麼多,多可惜。不如偷偷藏些,我給你加價。"陳墨搖搖頭"這是規矩,也是天理。豬苓生于山,歸于山,再濟于人,不能亂了順序。"

    藥商撇撇嘴"什麼天理?我看就是你們山里人的迷信。"正說著,忽听身後傳來驚呼。原來藥商帶來的伙計趁人不備,偷偷挖了些豬苓往包里塞,沒往藤袋里放。剛走沒幾步,那包豬苓忽然"嘩啦"一聲掉在地上,滾到泥水里,再撿起來時,竟都變成了黑乎乎的泥塊。

    陳墨嘆了口氣"你看,不是山神要罰,是這豬苓有靈性。它生于陰濕,得天地之氣而成,若取之無度,失了敬畏,自然會"藏"起來。"藥商看得目瞪口呆,再也不敢提加價的事,乖乖按規矩收了陳墨獻過之後的豬苓。

    夕陽西下時,陳墨坐在鷹嘴岩上,看著那只裝著新鮮豬苓的藤袋,忽然懂得了"秋收"的真意。所謂秋收,不只是收獲果實,更是收獲對自然的敬畏。豬苓能利水,是因其順應了"水曰潤下"的五行之性;人能得豬苓之益,也需順應"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

    雲霧再次漫上來,將大黑溝裹得嚴嚴實實。遠處傳來黑熊低沉的吼聲,像是在回應著什麼。陳墨知道,這上卷的故事,才剛剛揭開一角,更深的醫道與天道,還藏在下卷的風雪里。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苓心熊照》上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苓心熊照》上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