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紫瓣綻放逸士姿,幽香滿院動鄉鄰
清明過後的第一個清晨,陳默被一陣格外濃郁的香氣喚醒。他趿著鞋跑到院牆邊,只見青石上的“崖生”,十二朵蓓蕾竟在一夜之間全開了!淡紫色的花瓣舒展如蝶翼,邊緣的白暈被晨露浸潤,像瓖了層珍珠邊;嫩黃的花蕊頂著金粉,被曦光一照,泛著細碎的光,整叢石斛像被紫色雲霞籠罩,風骨里透著嬌柔,孤傲中帶著溫情。
“花前飄拂馨幽雅……”陳默站在花前,終于讀懂了這句詩的妙處。風過時,花枝輕輕搖曳,卻不顯得輕浮,像逸士揮袖,姿態從容;香氣隨著搖曳四散,不濃不烈,像上好的墨香混著山嵐,清雅得能滌蕩人心。他深吸一口氣,覺得五髒六腑都被這香氣熨帖得舒舒服服,連退休後常犯的頭暈,都輕了大半。
消息像長了翅膀,很快傳遍望崖村。張嬸挎著剛蒸的米糕來了,看著滿叢鮮花,笑得眼角堆起皺紋“陳老師,你這仙草開花,比廟里的香還靈!我家二丫昨天說要考縣里重點中學,今早就說夢話背單詞呢。”
村西頭的老獵戶也來了,他常年上山打獵,膝蓋受了寒,見了石斛花,竟蹲在青石旁不願走“聞著這香,膝蓋都不那麼疼了,這花是帶著仙氣呢。”
陳默笑著給大家搬板凳,讓大家圍著青石坐。孩子們最興奮,指著花瓣上的露珠說像“星星掉下來了”,有個扎紅頭繩的小姑娘,偷偷摘了片落在地上的花瓣,夾進課本,說要“沾沾仙草的靈氣,考一百分”。陳默看見了,沒責怪,只是說“花是用來欣賞的,落下的花瓣,才可以收藏呀。”
那天傍晚,村民們自發帶了酒菜,在陳默的院子里擺了桌“賞花宴”。老支書端著酒杯,對著石斛花說“咱望崖村窮了大半輩子,今年開春就遇上兩件喜事——一是縣里要修水泥路到村口,二是陳老師的仙草開花,這是吉慶要來了!”大家跟著起哄,說要把這叢石斛當“村寶”,以後每年花開都辦“賞花宴”。
陳默望著滿院的笑臉,又看看青石上的石斛,忽然覺得,這花不僅有“逸士氣昂姿”,更有“普惠眾生”的溫情——它從崖壁來,卻不孤傲,用香氣和花色,給樸素的山村帶來了歡喜。
第七回 逸士風骨傳佳話,筆墨丹青記芳姿
縣里的文化館館長听說了望崖村的“仙草宴”,特意帶著攝影師來了。鏡頭里,青石上的石斛花在夕陽下泛著紫暈,陳默坐在花旁,手里拿著那本畫滿石斛的日記,像位守護仙草的隱士,畫面被配文“崖壁逸士,庭院傳香”,登在了縣里的月報上。
一時間,來陳默家看石斛的人多了起來。有退休的老干部,說想討株分苗,回去“學學這風骨”;有開茶館的老板,想高價買走整叢石斛,說要擺在店里當“鎮店之寶”;還有學美術的大學生,背著畫板來寫生,說“這花里有課本學不到的靈氣”。
陳默對所有人都熱情招待,卻有“三不”不賣、不分苗、不允許過度攀折。“這草是望崖村的,”他總是笑著解釋,“它的根在這里,離開青石就活不成了。想看,隨時來,我給你們泡茶賞花。”
對來寫生的大學生,他格外耐心。指著石斛的睫節說“你看這節,要畫得有頓挫,像老秀才的脊梁,挺得直;這花瓣,邊緣要虛一點,像被風吹過,帶著仙氣。”大學生們畫累了,他就講石斛在鷹嘴崖的故事,講它如何被碎石壓彎仍不折斷,講它如何在風雨中守著石縫扎根。
有個學國畫的女生,听著故事,忽然放下畫筆說“陳老師,我懂了,您讓我們畫的不是花,是‘不屈’——不管長在崖壁還是庭院,都要活得有骨氣。”
陳默點點頭“對嘍,人也一樣,環境好時要開花,環境差時更要站直。”
他把大家畫的石斛整理成一本畫冊,取名《崖生百姿》,放在村口的小賣部,供村民翻看。孩子們翻著畫冊,指著其中一幅說“這是陳老師畫的,像他給我們講課時的樣子,背挺得直直的。”
第八回 戶納曦光添吉慶,草木有情映民生
水泥路修到望崖村那天,正好是石斛花謝後的第十天。壓路機開進村子時,陳默發現,青石旁的泥土里,落滿了石斛的花瓣,被曦光一照,像撒了層紫色的碎鑽。更奇的是,花謝後的睫頂,竟冒出了小小的蒴果,青綠色的,像掛著的小燈籠。
“這是要結果了!”陳默激動地給蒴果套上細紗袋,怕被鳥兒啄食,“這是‘崖生’給村里的賀禮啊。”
水泥路通了,村里的山貨能運出去了,外面的游客能走進來。有個做電商的年輕人,看中了望崖村的生態,決定留下來開網店,專賣野生菌、山核桃,還把陳默的石斛花照片做成了網店的lo,說“要讓全國人民都知道,望崖村有株有風骨的仙草”。
網店開張那天,陳默的石斛蒴果正好裂開了,細小的種子像粉塵一樣,被風吹得滿院都是。年輕人抓了把種子,撒在村口新栽的樟樹下,說“讓仙草的種子在村里扎根,以後咱村的日子,也能像石斛一樣,節節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說來也怪,自從水泥路通了,望崖村的好事一樁接一樁張嬸的二丫考上了縣里的重點中學,老獵戶的兒子在縣城開了家“望崖山貨鋪”,學美術的大學生們帶著同學來寫生,給村里帶來了不少收入……村民們都說“這都是陳老師的仙草帶來的吉慶,‘戶納曦光吉慶隨’,一點不假!”
陳默卻不這麼想。他覺得,吉慶不是仙草帶來的,是村里人自己掙來的——就像石斛,要不是它自己在崖壁上熬了那麼多年,就算移到庭院里,也開不出那麼好的花。他在日記里寫道“草木有情,卻不欺人。你對它用心,它就給你回報;人對日子用心,日子就給你吉慶。”
第九回 新苗初綻承風骨,花開花落續華章
秋分時節,陳默在樟樹下發現了幾株細小的綠苗——是石斛的幼苗!它們從落葉堆里鑽出來,睫細如線,葉片卻像模像樣地展開,透著股子認真勁兒。他小心翼翼地把幼苗移到青石旁的空地上,用碎石圍起來,像給新生兒搭了個小窩。
“去年得此多生意,今日苗睫好幾枝……”他對著新苗念叨這句詩,忽然覺得這“生意”二字,不僅指生長,更指“生機”——石斛的生機,望崖村的生機,都在這新苗里延續著。
年底,望崖村被評為“生態示範村”。頒獎那天,老支書特意請陳默上台,說“咱村能有今天,離不開陳老師和他的仙草——那草教會我們,再難也要扎根,再窮也要開花!”台下掌聲雷動,陳默望著台下一張張笑臉,又想起鷹嘴崖的石縫,眼眶濕潤了。
他從台上下來,就往家趕。夕陽下,青石上的老石斛,睫節比去年更粗壯了,像位飽經滄桑的老者;旁邊的新苗,已經長到半尺高,睫直葉綠,像群朝氣蓬勃的少年。風過時,老睫和新苗一起搖曳,仿佛在對話,在傳承。
陳默搬了把竹椅,坐在青石旁,像剛退休那天一樣,只是這次,他的心里滿滿當當的。他知道,明年春天,老石斛還會抽出新睫,還會孕育蓓蕾,還會綻放出淡紫色的花;新苗也會慢慢長大,扎根在這片土地上,把“逸士氣昂姿”的風骨,把“戶納曦光”的吉慶,一代代傳下去。
遠處的鷹嘴崖,在暮色中沉默地矗立著,像在見證這一切。而庭院里的石斛,不管是老株還是新苗,都在曦光與月色中,靜靜生長,用最樸素的方式,訴說著一個真理所謂風骨,是扎根的堅韌;所謂吉慶,是生長的歡喜;所謂傳承,是新苗接過老睫的接力棒,在歲月里,開出屬于自己的花。
(全文完)
注下卷緊扣“花前飄拂馨幽雅”“戶納曦光吉慶隨”的意境,以石斛開花後的影響為脈絡,通過“賞花宴”“文化館采風”“生態村建設”等情節,展現石斛從“庭院仙草”到“村寶”的轉變,凸顯“逸士氣昂姿”的風骨傳承與“吉慶隨”的民生改善。融入村民互動、文化傳播、新苗生長等細節,讓石斛的“風骨”不僅是文人寄托,更成為鄉村發展的精神符號;讓“吉慶”不僅是詩意想象,更化作實實在在的生活改善。以“最大篇幅”鋪陳從花開到結果、從老株到新苗的完整生命循環,呼應“白描手法”的質樸與“人文關懷”的溫暖,最終落在“傳承”與“希望”上,讓石斛的故事成為望崖村變遷的縮影,讓每一朵花、每一株苗,都承載著對生活的熱愛與對未來的期許。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