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紫芝承露•太子參仙話》 第一卷 春生卷•青帝遺珍救龍體(3)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紫芝承露•太子參仙話》 第一卷 春生卷•青帝遺珍救龍體(3)

    第五部分 文火慢煎承露飲,春芽漸醒氣機通

    暮春的雨腳剛收,西天的雲層便裂開金縫,夕陽的碎金淌過宮牆,將太醫院後院的藥圃染成琥珀色。隱者早已在廊下支起紫銅藥鼎,鼎下燃著的並非尋常炭火,而是一束束干燥的桑樹枝——那桑柴火色呈青碧,燃燒時只發出細碎的 啪聲,散出的煙氣帶著桑葉特有的清苦,竟能驅走藥圃里盤旋的蚊蚋。

    “為何偏用桑柴火?”鄭國公忍不住湊近,見隱者正用竹勺攪動鼎中清水。那水並非井水河水,而是清晨從百種花瓣上采集的露水,盛在羊脂玉罐里,每一滴都凝著七彩光暈。

    隱者用竹筷撥了撥柴火,青碧的火苗舔著鍋底“桑木屬東方乙木,與春氣相應,其火溫而不燥,最能激發草藥的生發之氣。”他說話間,已將洗淨的太子參切段投入鼎中,那黃白色的根睫一遇露水,竟在水中輕輕舒展,宛如沉睡的春芽遇著甘霖,根須間滲出絲絲縷縷的乳白汁液,在清水中暈開,如同墨滴入宣,卻又帶著瑩潤的光澤。

    藥鼎上方漸漸升起薄霧,那霧氣不同于尋常藥煙的渾濁,而是清透如晨嵐,帶著草木與朝露混合的奇香。先是一縷甘淡的氣息,像剛剝開的嫩筍;繼而泛起一絲微苦,如雨後松林;最後竟化作一縷甜潤,仿佛含著未結晶的花蜜。這香氣緩緩彌漫開去,連廊下打瞌睡的小太監都忽然抽動鼻子,迷迷糊糊地嘟囔“好像……聞到了春天的味道。”

    更奇的是藥鼎周遭的景象——藥圃里幾株枯萎的蘭草,此刻竟在霧氣籠罩下緩緩舒展葉片,葉尖凝出的露珠滾落在地,濕了青磚上的苔痕;檐角那只久未鳴唱的金絲雀,忽然振翅啼叫,鳴聲清越如碎玉,驚飛了瓦當上的塵埃。鄭國公望著這異象,只覺胸腔里淤塞多日的悶氣竟隨著藥香緩緩排出,忍不住深吸一口氣,只覺清潤之氣直抵丹田。

    三炷香時分,隱者撤去桑柴火。揭開鼎蓋的剎那,滿殿皆是流光——藥汁呈琥珀色,卻比琥珀更通透,仿佛凝結了夕陽與朝露的精華,表面浮著一層細密的金箔似的油珠,在暮色中流轉著七彩光暈。“此為‘承露飲’,”隱者用細紗濾藥,動作輕緩如撫琴,“需得溫服,不可過熱,亦不可過涼,如春日晨光,暖而不燙。”

    乳母王嬤嬤捧著銀盞走進澄心苑時,姬昭正對著窗台打盹。孩子的小臉上還帶著病氣的潮紅,睫毛在眼下投出淡淡陰影,呼吸雖勻,卻仍帶著細微的痰鳴。可當藥香飄入鼻腔的剎那,他忽然動了動鼻翼,像只嗅到花香的小獸,緩緩睜開了眼。

    “殿下,該喝藥了。”王嬤嬤的聲音帶著試探,生怕又惹得孩子抗拒。誰知姬昭竟沒有皺眉,反而撐起小小的身子,目光落在銀盞上“好香……像院子里那株剛開的含笑花。”

    藥汁入口的瞬間,孩子的眼楮忽然亮了。那味道甘淡中帶著清苦,卻不像往日參湯那般霸道,反而如山中清泉,順喉而下時,仿佛在干涸的喉嚨里綻開一朵水潤的花。他一口氣喝了半盞,末了還伸出舌頭舔了舔唇角,小臉上露出久違的滿足神情“嬤嬤,這個藥……喝下去心里暖暖的,像曬太陽。”

    王嬤嬤的眼淚瞬間涌了上來,連忙轉身拭去。她扶著姬昭躺下,剛掖好被角,便見孩子打了個長長的哈欠,眼皮漸漸沉重。更奇的是,往日里總要輾轉反側許久才能入睡的孩子,此刻竟呼吸漸勻,小臉上的潮紅也慢慢退去,露出健康的粉白。

    隱者站在殿外的花樹下,望著窗紙上孩子安睡的剪影,對鄭國公輕道“小兒如幼苗,用藥如澆灌,需得‘少少與之,以候氣至’。今夜子時,太子當有腸鳴,此乃脾胃氣機初轉之兆。”

    果然到了三更時分,澄心苑內傳來王嬤嬤驚喜的低呼。鄭國公連忙趕去,只見姬昭正揉著肚子,睡眼惺忪地說“嬤嬤,肚子里好像有小魚在游……”那聲音雖仍帶著睡意,卻透著一股鮮活的力氣。再一摸額頭,滾燙的熱度已退去大半,掌心觸到的肌膚不再是虛浮的涼意,而是帶著溫潤的生機。

    窗外,那株被姬昭比作自己的蘭草,不知何時竟在葉間抽出了一根嫩綠的新芽。新芽上凝著露珠,在月光下微微顫動,恰似孩子腕間重新變得有力的脈搏。鄭國公望著這一幕,忽然想起隱者說的“春氣升發,萬物始生”——原來真正的靈藥,從來不是猛藥攻堅,而是如這太子參般,順著生命的時序,用最平和的力量,喚醒體內沉睡的生機。

    此刻藥鼎里的余溫尚存,那清潤的藥香仍在殿宇間縈繞,像一首無聲的歌謠,唱著關于生命與希望的序曲。連廊下的銅鈴都仿佛被這氣息感染,在夜風中輕輕搖曳,發出細碎而喜悅的聲響。

    第六部分 三月調和元氣復,五髒安和陰陽平

    當溱洧河畔的桃花落盡,換成滿池田田的蓮葉時,澄心苑的梧桐已撐開如蓋的綠蔭。距離隱者獻藥那日,恰好過去了整整三個月。這三個月里,新鄭宮牆內發生的變化,如同季春到孟夏的時序流轉,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從枯槁到繁盛的蛻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此刻的姬昭,正蹲在庭院的石欄邊,小手捏著面包屑喂金魚。孩子身上不再是厚重的錦袍,而是一襲月白色紗衣,領口袖口繡著細密的纏枝蓮紋,隨著他跑動的身影輕盈翻飛。他的臉頰已泛起健康的紅暈,像熟透的水蜜桃,跑動時額角會滲出細密的汗珠,那汗珠不再是過去的黏膩虛浮,而是帶著溫熱的生氣,落在青石板上碎成清亮的小水窪。

    “殿下慢些跑!”乳母王嬤嬤端著一碗山藥蓮子粥跟在身後,眼角的皺紋都笑成了月牙。自從服用“承露飲”後,姬昭的食欲一日好過一日,從最初只能喝半碗米油,到如今能吃下整碗的蓮子羹,甚至會指著御膳房的方向說“嬤嬤,我想吃昨天那道筍丁炒雞絲。”此刻他听見呼喚,卻回過頭做了個鬼臉,轉身追逐一只停在睡蓮上的紅蜻蜓,銀鈴般的笑聲灑滿庭院,驚起了檐下築巢的燕子。

    鄭國公站在水榭回廊上,手中的玉如意早已換成了一柄湘妃竹扇。他望著兒子靈活的身影,眼中的焦慮早已化作欣慰的笑意。三日前,他特意命人取來姬昭周歲時穿的紅襖,那曾顯得寬大的衣袍,如今套在孩子身上竟已嫌緊,袖口露出的小臂圓滾滾的,透著健康的肉粉色。

    太醫院的太醫們正圍著一張花梨木桌案忙碌。李太醫手持鎏金脈枕,屏息凝神地搭著姬昭的腕脈。孩子的手腕不再像過去那般細若麻稈,此刻肌膚下的脈搏沉穩有力,如春水暢流,時而帶著夏陽般的蓬勃生機。“妙啊!”李太醫忽然松開手指,眼中精光四射,“太子脈象‘和緩有力’,此乃胃氣充盈之兆!關脈如琴弦輕顫,是肝木調達;寸脈如露滴荷葉,是肺金清肅;尺脈如沉水擊石,是腎水潛藏——五髒六腑,竟無一味偏衰!”

    張仲明太醫展開一幅髒腑圖,用朱砂筆在脾肺二經處圈畫“諸位請看!三月前太子脈虛如游絲,此乃‘土不生金’;如今脾脈充盛,肺脈清勻,恰合‘培土生金’之效。隱者以太子參調和三月,竟讓這孩子的五運六氣重歸正軌,如同枯木逢春,重新接上了天地的生氣!”

    說話間,姬昭蹦蹦跳跳地跑過來,手里捧著一束剛摘下的茉莉花。他將花遞給正在記錄醫案的張太醫,忽然指著窗外的荷塘說“先生你看,那荷花早上開的和中午不一樣呢!”這孩童的無心之語,卻讓眾太醫紛紛頷首——《黃帝內經》雲“人與天地相參”,太子如今能留意到自然時序的變化,正說明他體內的陰陽之氣已能順應天時流轉。

    隱者不知何時已站在月洞門外,手中搖著一柄棕葉扇,青衫在穿堂風中微微鼓蕩。他望著姬昭將茉莉花插在王嬤嬤鬢邊,微笑道“大王可曾留意,太子服藥三月,並非日日加量,而是‘月初輕,月中調,月末和’?”他指向庭院中那株太子參移栽的藥草,如今已長出尺許高的睫稈,開著細碎的白花,“此草順應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用藥亦當如此——初時如春雨潤物,喚醒生機;繼而如夏陽普照,充養氣血;最後如秋風掃葉,肅清余邪。如今正值夏長之時,太子體內陽氣充盛,恰與天地之氣相和。”

    鄭國公順著隱者的目光望去,只見荷塘中一支新蓮剛剛綻放,粉白的花瓣托著金黃的蓮心,在驕陽下卻無半分枯焦之色。他忽然想起三個月前,姬昭還如同一支即將凋零的花蕾,如今卻似這新蓮般,在盛夏的陽光里舒展得生機勃勃。“先生所言,”他拱手一揖,“讓寡人明白了‘醫者,意也’的真意——非是強行治病,而是助人體順應天地,自復生機。”

    此時一陣風過,庭院中的梧桐葉沙沙作響,與荷塘里的蛙鳴相應和。姬昭趴在水榭的欄桿上,小手伸進涼水里逗弄錦鯉,忽然轉過頭來,眼楮亮晶晶地問“父王,隱者先生說,這水里也有‘氣’呢!是不是就像我喝的藥汁里,有春天的氣?”

    鄭國公走上前,將孩子攬入懷中。懷中的小身體溫暖而有力,帶著孩童特有的奶香,再也不是過去那股若有似無的藥味。他望著隱者,只見老者正對著那株太子參藥草頷首,仿佛在與草木對話。這一刻,鄭國公忽然明白,所謂“五髒安和陰陽平”,從來不是醫者的妙手回春,而是天地草木與人體生命的一場盛大共鳴——當藥草的偏性遇上人體的偏衰,當春生夏長的時序呼應著氣血的流轉,自然會奏響一曲關于康復與新生的樂章。

    荷塘深處,一支蓮蓬悄然孕育,嫩綠色的蓮子正在花托中漸漸飽滿。這正如姬昭體內的元氣,在三個月的調和後,已從微弱的火苗長成燎原的星火,只待秋日收斂、冬日潛藏,來年必將綻放出更蓬勃的生機。而那株來自南山的太子參,此刻正靜靜立在藥圃中,用它的花葉根睫,訴說著一段關于天地、草木與生命的古老智慧。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紫芝承露•太子參仙話》 第一卷 春生卷•青帝遺珍救龍體(3)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紫芝承露•太子參仙話》 第一卷 春生卷•青帝遺珍救龍體(3)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