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草實踐到文化建構
一、藥用價值的歷史層積︰從“救荒”到“滋補”的嬗變
一)傳統中醫的功效認知演進
1. 明代以前︰邊緣性藥用起步
絞股藍在唐代《食療本草》中首次以“絞股藍”之名出現,記載“主安五髒,益氣力”,但作為“野菜”收錄,藥用地位低微。宋代《圖經本草》將其與“五葉莓”並列,僅提及“葉可生食,解煩熱”,反映其早期“救荒本草”的實用定位。
2. 明清時期︰功效體系化建構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突破前代認知,將絞股藍歸入“草部”,明確其“止咳喘,祛痰涎,補五勞七傷”的功效,並引用江淮民間經驗“采葉作羹,去痰火”;
清代《草木便方》1828年)進一步提出“絞股藍蒸曬入藥,功同人參而性更溫”,首次建立與人參的功效類比,為其“南方人參”的文化定位奠定基礎。
3. 現代藥理研究的價值重估
20世紀80年代以來,研究證實絞股藍皂 gypenosides)結構與人參皂 相似,具有調節免疫、降血脂等作用,其中七葉絞股藍皂 含量可達8.2人參皂 含量約4)。這一發現使絞股藍從民間草藥躍升為“名貴中藥材”,1996年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二)藥用實踐的地域分化
南方濕熱地區︰側重“清熱祛痰”,如湖南湘西用絞股藍鮮品搗敷治療癤腫,利用其苦寒之性;
北方干燥地區︰強調“補氣生津”,北京同仁堂自清代起將絞股藍與麥冬配伍,制成“生津代茶飲”應對秋燥;
少數民族醫藥︰藏族《四部醫典》16世紀)將絞股藍用于治療“龍病”神經紊亂),通過酥油炮制增強其溫性,適應高原寒癥。
二、文化象征的多維建構︰從草根到“仙草”的符號轉化
一)民俗信仰中的“吉祥草”意象
1. 民間傳說與象征賦值
陝西平利流傳“絞股藍救炎帝”傳說︰炎帝嘗百草中毒,得七葉絞股藍解毒,故民間稱其“神草”。這種傳說使絞股藍在秦巴山區成為祈福藥材,端午時節有“戴絞股藍葉,驅五毒”的習俗。
2. 宗教文化中的隱喻表達
道教典籍《雲笈七簽》北宋)雖未直接提及絞股藍,但其“七葉仙草”的描述與絞股藍七葉品種形態暗合,部分道觀將其種植于藥圃,視為“修真輔助藥”。佛教禪宗文獻中,絞股藍因“藤蔓纏繞如陀羅尼”,被賦予“解纏脫苦”的象征意義。
二)“人參文化”的鏡像投射
1. 代參敘事的文化策略
清代《本草駢文》創造“南絞股,北人參”的對仗表述,將絞股藍納入“參類”文化體系。這種類比既因兩者皂 成分相似,更出于商業考量——南方藥商通過“人參替代品”敘事,提升絞股藍的市場價值,使其在漕運藥材貿易中與東北人參形成南北呼應。
2. 文人筆下的意象遷移
晚清文人李漁在《閑情偶寄》中稱絞股藍“葉似五加而秀,性似人參而溫,可名‘南五加參’”,將其納入文人雅士的品茗文化。浙江文人甚至模仿人參“林下種植”模式,在茶園間套種絞股藍,形成“茶參同韻”的雅趣。
三、植物混淆史︰形態相似性引發的認知迷誤與正名之路
一)歷史上的三大混淆類型
1. 與五加科植物的形態混淆
誤認根源︰絞股藍掌狀復葉57葉)與五加皮5葉)、人參5葉)形態相似,宋代《證類本草》配圖將絞股藍誤繪為“五加苗”,導致“五葉參”成為兩者共用俗稱;
文獻案例︰明代《本草品匯精要》1505年)仍混淆兩者,稱絞股藍“根如人參,皮色黃黑”,實際絞股藍根為須狀,與人參肉質根差異顯著。
2. 與烏蘞莓的毒性混淆
民間誤認︰絞股藍與烏蘞莓葡萄科)同屬攀援草本,葉片均為掌狀分裂,但烏蘞莓全株有毒。江西《草藥手冊》1959年)記載“民間曾誤采烏蘞莓代絞股藍泡茶,致嘔吐腹痛”;
認知矯正︰清代《植物名實圖考》1848年)首次從細節區分︰“絞股藍卷須生于葉腋,烏蘞莓卷須與葉對生”,通過卷須位置解決混淆難題。
3. 與羅漢果的功效混淆
西南地區誤認︰廣西部分瑤族地區曾將絞股藍稱為“假羅漢果”,因其葉片相似且均有甜味。《嶺南采藥錄》特別辨析︰“絞股藍甘而不涼,羅漢果甘而涼,治咳需辨”;
現代鑒定︰20世紀90年代通過薄層色譜分析,確認絞股藍不含羅漢果甜 ,徹底厘清功效差異。
二)混淆背後的知識生產機制
混淆維度 認知偏差原因 典型文獻例證 解決方式
形態認知 缺乏解剖學觀察,依賴宏觀形態類比 《本草綱目》稱“葉如小五加” 清代《本草圖譜》引入細節繪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名稱傳播 俗稱隨方言流變產生歧義如“五葉參”跨地區混用) 湖南“七葉膽”與陝西“甘茶”指同一植物 1955年《中藥大辭典》統一正名“絞股藍”
功效附會 民間經驗口耳相傳中的信息失真 北方誤傳“絞股藍有毒”源于烏蘞莓誤用 現代藥理實驗驗證安全性
四、從混淆到正名︰藥用植物認知的科學化進程
1. 明清時期的本草辨正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已注意到絞股藍與五加的差異,指出“絞股藍藤蔓細弱,五加睫有刺”,但受限于時代未能完全厘清。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1765年)進一步補充︰“絞股藍根須如茅根,五加根肉如枸杞”,通過根部特征完成初步區分。
2. 現代分類學的介入
1915年,植物學家鐘觀光在《科學》雜志發表《絞股藍屬之研究》,首次從植物分類學角度確立絞股藍gynostea pentapu)的獨立地位,明確其葫蘆科絞股藍屬屬性,徹底與五加科、葡萄科植物劃清界限。
3. 分子生物學的終極正名
2010年後,通過dna條形碼技術its序列分析),證實絞股藍與易混淆植物的遺傳距離︰與烏蘞莓遺傳差異達23,與人參差異達41,從基因層面終結了千年混淆史。
結語
絞股藍的藥用價值與文化象征,始終在“實用”與“想象”的互動中建構——當中醫典籍將其功效從“救荒”提升至“滋補”,當民間傳說為其賦予“神草”意象,當“代參敘事”使其融入主流滋補文化,這種植物完成了從邊緣草藥到文化符號的蛻變。而混淆史則揭示了傳統藥物認知的復雜性︰形態相似性、名稱流變、經驗失真共同編織了認知迷網,直至現代科學介入才實現精準正名。這種“經驗積累—文化賦值—科學驗證”的認知軌跡,恰是中國藥用植物發展史的微觀縮影——既保留著先民與自然互動的智慧,也展現著人類認知從模糊到精確的永恆追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