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柴胡的臨床使用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柴胡的臨床使用

    一、柴胡各入藥部位的民間使用方法與單驗方劑

    1. 民間使用方法

    柴胡根︰

    解表退熱︰民間常用柴胡根1015g鮮品加倍),水煎後加少許紅糖,趁熱服用,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初期的發熱、頭痛尤其適用于寒熱往來之癥)。山西、陝西等地藥農稱此為“柴胡飲”,可搭配生姜、蔥白增強解表效果。

    疏肝解郁︰將柴胡根切片曬干,與陳皮、玫瑰花一同泡茶,用于緩解情緒抑郁、胸脅脹悶尤其適合女性肝郁氣滯所致的月經不調、乳房脹痛)。

    止痛安胎︰部分地區將柴胡根研末,用黃酒送服,治療跌打損傷疼痛;或與白術、黃芩配伍,水煎服,用于妊娠早期肝胃不和引起的惡心嘔吐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柴胡全草︰

    外治皮膚︰夏季采收全草,煮水後濾渣,趁熱燻洗濕疹、蕁麻疹患處,或搗爛外敷癰腫初起如乳腺炎),利用其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

    截瘧止痢︰民間用柴胡全草20g鮮品30g),加青蒿15g,水煎後于瘧疾發作前2小時服用,緩解寒熱往來的瘧疾癥狀;或與黃連、木香煎服,治療濕熱痢疾里急後重。

    柴胡睫葉非傳統入藥部位,但民間偶用)︰

    嫩葉焯水後涼拌或煮粥,被認為有疏肝理氣之效,用于輔助調理輕度肝郁氣滯食療性質,藥效較弱)。

    2. 單驗方劑舉例

    柴胡退熱湯民間治感冒發熱)︰柴胡根12g,葛根10g,薄荷6g後下),水煎服,適用于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的風寒感冒初起,或寒熱往來的半表半里證。

    柴胡疏肝散民間簡易方)︰柴胡根15g,香附10g,川芎6g,黃酒適量煎服,主治情志不暢所致的脅肋脹痛、噯氣反酸簡化自經典名方“柴胡疏肝散”)。

    柴胡瘧疾飲︰柴胡全草15g,檳榔10g,水煎,加紅糖調服,于瘧疾發作前3小時服用,連用3日需注意現代瘧疾治療需以抗瘧藥為主,此方僅作輔助)。

    二、名醫常用方劑中的柴胡︰名家、名方與解析

    1. 經典名方與柴胡的核心應用

    柴胡在中醫經典方劑中應用廣泛,尤其在和解少陽、疏肝解郁、升陽舉陷三大領域,以下為代表方劑及解析︰

    1)張仲景《傷寒論》——小柴胡湯

    地位︰柴胡臨床應用的奠基性方劑,開創“和解少陽”治法,被後世稱為“少陽機樞之劑”。

    組成︰柴胡半斤約9g,漢代劑量,現代常用1224g)、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炙甘草三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功效︰和解少陽,主治少陽病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干、心煩喜嘔)及婦人熱入血室經期外感發熱)。

    柴胡作用解析︰

    君藥︰重用柴胡,取其苦辛微寒、入肝膽經之性,疏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透邪外出。

    配伍關鍵︰與黃芩相須為用柴胡升散,黃芩降泄),一散一清,和解少陽郁熱;配人參、大棗、甘草扶助正氣,防邪內傳,體現“扶正達邪”之法。

    現代應用︰感冒、瘧疾、慢性肝炎、膽囊炎、胃炎等屬少陽證或肝胃不和者,為柴胡在表里同病、虛實夾雜證中的經典應用。

    2)李東垣《脾胃論》——補中益氣湯

    地位︰“升陽舉陷”的代表方,拓展柴胡在脾胃病中的應用。

    組成︰黃 、炙甘草、人參、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白術。

    功效︰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主治脾胃氣虛、中氣下陷證如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

    柴胡作用解析︰

    佐使藥︰與升麻共為使藥,升提脾胃清陽之氣,協助黃 、人參補氣升陽。

    配伍特點︰柴胡用量較輕36g),取其“輕清升散”之性,與升麻相伍,如“雙翼”助清陽上達,體現“補氣藥+升提藥”的協同效應。

    名醫應用︰李東垣強調“脾胃為元氣之本”,柴胡在此方中突破解表、疏肝局限,成為治療氣虛下陷證的關鍵藥,後世稱其“引清氣上升”。

    3)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逍遙散源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地位︰疏肝養血的基礎方,柴胡在婦科、情志病中的典範應用。

    組成︰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原方有煨姜,葉天士常用薄荷增強疏肝)。

    功效︰疏肝解郁,養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虛脾弱證情緒抑郁、胸脅脹痛、月經不調、乳房脹痛)。

    柴胡作用解析︰

    君藥︰疏肝解郁,條達肝氣,使肝氣得以疏泄,配合當歸、白芍養血柔肝,補肝體而助肝用。

    配伍特色︰柴胡與白術、茯苓健脾祛濕,體現“肝脾同治”;加薄荷少許,增強疏肝清熱之效葉天士善用“輕清之品”調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現代拓展︰用于抑郁癥、更年期綜合征、乳腺增生、月經不調等,柴胡在此方中成為“疏肝而不傷陰,解郁而不耗氣”的核心藥物。

    4)張元素《醫學啟源》——柴胡疏肝散

    組成︰柴胡、陳皮、川芎、香附、枳殼、芍藥、炙甘草。

    功效︰疏肝理氣,活血止痛,主治肝氣郁滯證脅肋疼痛、胸悶善太息、情志抑郁)。

    柴胡作用︰作為君藥,直達肝經,疏泄氣機,與香附、枳殼協同理氣,配川芎活血,芍藥柔肝,體現“疏肝、理氣、活血、柔肝”四法合用。

    2. 柴胡在名方中的出現頻率

    和解劑︰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傷寒論》)中柴胡為君藥,出現頻率100;蒿芩清膽湯《溫病條辨》)中為臣藥,疏利少陽濕熱。

    疏肝劑︰逍遙散、柴胡疏肝散、加味逍遙散等,柴胡必為君藥或主藥,出現頻率90以上。

    升陽劑︰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脾胃論》)中柴胡為使藥,佔同類方劑的80。

    表里雙解劑︰柴葛解肌湯《傷寒六書》)、柴胡桂枝湯《傷寒論》)中柴胡與葛根、桂枝配伍,調和表里,出現頻率約70。

    三、柴胡入藥的歷史追溯︰從先秦到東漢的起源

    1. 最早入藥記載——東漢《神農本草經》

    柴胡首載于《本經》,列為上品,記載其“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

    此處“心腹結氣”“飲食積聚”提示柴胡早期用于治療氣機阻滯、胃腸積滯;“寒熱邪氣”則指其和解寒熱的功效,與《傷寒論》中小柴胡湯的應用相呼應。

    2. 先秦及漢代的藥用雛形

    雖無先秦文獻直接記載柴胡,但《詩經》《山海經》中“山菜”“茈胡”的描述如《山海經•中山經》︰“景山……其草多茈胡”),有學者推測可能為柴胡的早期名稱,反映先秦時期已有采集利用柴胡的實踐。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雖未明確提及柴胡,但漢代對“寒熱病”“積聚病”的治療思路,為柴胡後來的功效總結奠定了基礎。

    四、與炮制演變︰從生用到炮制的功效分化

    1. 臨床使用的歷史演變

    漢代至唐代︰解表、治瘧、和腸胃

    張仲景以柴胡為主藥治療少陽病小柴胡湯)、表里同病柴胡桂枝湯),奠定其“和解少陽”的核心功效。

    《肘後備急方》中用柴胡治“溫瘧”,延續了《本經》“寒熱邪氣”的應用,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補充其“除傷寒心下煩熱”。

    宋代至金元︰疏肝、升陽的拓展

    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逍遙散的出現,開創柴胡在婦科、情志病中的疏肝養血用法。

    李東垣在《脾胃論》中創立補中益氣湯,將柴胡用于升提脾胃清陽,治療氣虛下陷證,突破了此前“解表、和里”的局限,賦予其“升陽舉陷”的新功效。

    明清時期︰炮制細化與功效專精

    葉天士、吳鞠通等溫病學家善用柴胡治療濕熱病如蒿芩清膽湯),強調“柴胡疏泄少陽三焦氣機”。

    婦科領域,《傅青主女科》常用柴胡配白芍、當歸治療肝郁不孕、經行不暢,深化其“調肝養血”的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與跨學科應用

    發現柴胡皂 的解熱、抗炎、保肝作用,推動其在病毒性肝炎如柴胡疏肝散加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應用。

    中成藥開發︰柴胡注射液曾用于退熱,後因安全性調整)、小柴胡顆粒、逍遙丸等,擴大了臨床使用範圍。

    2. 炮制方法的演變與功效差異

    漢代︰生用為主,去苗洗淨

    《傷寒論》中柴胡多生用,強調“去苗”可能去除地上部分,單用根部),體現早期對入藥部位的篩選。

    南北朝︰醋制萌芽

    劉宋時期《雷公炮炙論》記載“凡使柴胡,先去須及頭,用醋拌蒸,出,曬干”,首次提出醋制,認為可增強“疏肝止痛”之效現代研究證實醋炙後柴胡皂 含量變化,利于有效成分溶出)。

    唐代︰酒制出現

    《千金方》中記載“酒炒柴胡”,用于活血調經,酒制可引藥上行,增強柴胡疏肝活血的作用,適用于婦科血瘀氣滯證。

    宋代︰蜜制、麩炒豐富

    《太平聖惠方》有“蜜炙柴胡”,認為可緩和苦寒之性,增強補中益氣的效果如用于脾胃虛弱兼肝郁者);麩炒柴胡則減少對胃腸的刺激。

    明清︰鱉血拌炒獨特炮制

    《本草備要》記載“鱉血拌柴胡,入肝經血分,養陰而不燥,治虛熱”,適用于陰虛內熱、肝郁化火證如肺結核低熱伴情緒抑郁),體現“以血引血,入肝養陰”的炮制思路。

    現代炮制規範

    生柴胡︰解表退熱力強,用于外感發熱、少陽證如小柴胡湯)。

    醋柴胡︰疏肝解郁力勝,用于肝郁氣滯之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如柴胡疏肝散)。

    酒柴胡︰升提作用增強,用于中氣下陷之脫肛、子宮脫垂如補中益氣湯)。

    鱉血柴胡︰清熱涼血,用于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臨床較少用,特殊病癥配伍)。

    五、總結︰柴胡的“藥用進化史”

    從《神農本草經》的“推陳致新”到張仲景的“和解少陽”,從李東垣的“升陽舉陷”到葉天士的“疏肝養血”,柴胡的臨床應用隨中醫理論的發展而不斷拓展。其炮制方法的豐富,更使其在解表、疏肝、升陽、清熱等不同功效間精準分化,成為中醫“一藥多用”“炮制增效”的典範。無論是民間單驗方的質樸應用,還是名醫名方的精妙配伍,柴胡始終以其“通調氣機”的核心特性,在表里、肝脾、氣血的調理中發揮關鍵作用,見證了中藥從經驗積累到理論升華的千年歷程。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柴胡的臨床使用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柴胡的臨床使用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