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諸神的黃昏。”
大衛•法爾克怔怔地看著李飛的背影消失在通往後院球場的門口,那扇門緩緩合上,仿佛隔開了一個世界。門外,是李飛一個人的戰場;門內,是法爾克那顆依舊在狂跳的心髒。
泰坦……
諸神的黃昏……
這個二十二歲的年輕人,總是能用最平靜的語氣,說出最狂妄的話。但偏偏,你又無法反駁,因為他過往兩年所創造的奇跡,已經一次次地擊碎了所有人的常識。
法爾克頹然坐回沙發,胸口劇烈地起伏著。他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將李飛那番話帶來的震撼暫時壓下,轉而用一個職業經理人的冷酷理性,去重新審視這個已經徹底瘋狂的聯盟。
1996年的休賽期,被後世稱為“軍備競賽時代”的開端。
東海岸,風城芝加哥。
杰里•克勞斯,這位與喬丹、菲爾•杰克遜矛盾重重的總經理,卻做出了他生涯中最具魄力的一筆運作。他用一份遠超猶他爵士報價的合同,從鹽湖城挖來了兩屆vp得主,“郵差”卡爾•馬龍。于是,籃球之神邁克爾•喬丹、史上最強二當家斯科蒂•皮蓬、歷史第二大前鋒卡爾•馬龍,這三位當時聯盟一陣的常客,在公牛組成了令人窒息的鐵三角。羅恩•哈珀的防守,盧克•朗利的高度,再加上這三位無解的進攻箭頭,一支紙面實力空前絕後的王朝艦隊,正式起航。
南海岸,航天城休斯頓。在連續兩年被李飛的太陽隊擋在總決賽門外後,“大夢”奧拉朱旺終于迎來了他最強大的幫手。他的老朋友,“滑翔機”克萊德•德雷克斯勒本就在陣中,而太陽隊的前核心,李飛曾經最信賴的戰友查爾斯•巴克利,為了他那該死的冠軍戒指,選擇底薪加盟。奧拉朱旺、巴克利、德雷克斯勒,三位“50大巨星”級別的名人堂成員,組成了nba歷史上平均年齡最大,但也經驗最豐富、進攻技巧最華麗的“三巨頭”。
西海岸,天使之城洛杉磯。杰里•韋斯特再次展現了他“ogo an”的魔力。他先是從夏洛特黃蜂隊交易來了13號簽,選中了天才高中生科比•布萊恩特,緊接著,他為聯盟中最具統治力的中鋒,“大鯊魚”沙奎爾•奧尼爾奉上了一份史無前例的億元合同。雖然年輕的科比還略顯稚嫩,但奧尼爾與“小飛鼠”範•埃克塞爾的內外組合,已經讓紫金軍團重新看到了復興的曙光。
甚至連紐約,那支常年被喬丹壓制的鐵血軍團,也下定了決心。他們從火箭隊交易來了立陶宛巨獸阿維達斯•薩博尼斯,讓他與“大猩猩”帕特里克•尤因組成了令所有對手內線都為之顫抖的“歐洲天幕”與“紐約之王”雙塔。
公牛、火箭、湖人、尼克斯……幾乎所有豪強都在補強,都在朝著總冠軍發起沖擊。
只有菲尼克斯太陽隊,在失去巴克利之後,只得到了一些無關痛癢的角色球員作為補償。他們的實力,不進反退,而且是斷崖式地暴跌。
整個聯盟的格局,從過去兩年的“太陽王朝”,瞬間演變成了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而昔日的霸主,如今看起來,更像是一塊誰都想來分食一口的肥肉。
法爾克越想,心中越是冰涼。
李飛的自信固然能鼓舞人心,但現實的差距卻是如此赤裸裸。
他錯了。他們都錯了。他們以為李飛是聯盟的王,擁有制定規則的權力。
但現實是,當其他的王選擇聯手,孤身一人的王,就只會被浪潮吞沒。
然而,法爾克所預想的“吞沒”,並沒有到來。
取而代之的,是一場席卷整個北美大陸,讓所有籃球迷都為之瘋狂的……數據海嘯。
1996年11月30日,新賽季開賽整整一個月。
espn的王牌節目《nba on tnt》演播室內,氣氛詭異到了極點。
馬夫•阿爾伯特拿著一份數據統計單,手微微顫抖,仿佛那不是一張紙,而是一塊燒紅的烙鐵。
“我……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我所看到的。”史密斯的表情像是第一次見到外星人,“一個月,15場比賽。菲尼克斯太陽隊,8勝7負,排名西部第七。一個看起來還算過得去的戰績,對嗎?但如果你們看到這份數據,你們就不會這麼想了。”
他將數據單對準鏡頭。
“李飛,場均出戰46.8分鐘,聯盟第一。”
“場均出手45.5次,命中25.2球,命中率55.4。”
“場均罰球19.8次,命中17.6球,命中率88.9。”
“所以,他的場均得分是……”史密斯頓了頓,似乎在給自己做心理建設,“場均68.0分。”
演播室內鴉雀無聲。
一個月前,哈蘭預測李飛的場均得分會“直奔60分”,當時所有人都覺得那是一個瘋狂的猜想。
可一個月後,現實比最瘋狂的猜想,還要瘋狂。
“這還沒完。”史密斯的聲音帶著一絲沙啞,“場均24.1個籃板,聯盟第一。場均8.3次封蓋,聯盟第一,並且打破了馬克•伊頓保持的單賽季場均5.56次的封蓋記錄……不,他不是打破,他是將這個記錄踩在腳下,然後狠狠地碾了過去!”
“還有6.1次助攻,對于一個中鋒來說,同樣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數字。”
“一個月,15場比賽里,他有5場比賽得分超過70分,其中3場超過了80分!最高的一場,是在對陣達拉斯小牛時,他一個人狂砍83分,32個籃板,12次封蓋!他一個人的得分,比小牛全隊只少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