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並沒有在冀縣做過多的停留。
因為上 那邊雖然還沒有發來催援兵的信號。
但是從姜筠傳回來的奏報已經感受到一點軍情如火的滋味。
于是姜維立刻帶著兵馬往木門道而去。
如今的木門道已經重新掌握在大漢手中。
除了因為道路狹窄,不能按照正常行軍方式行軍外。
沒有任何顧慮。
數日後,姜維順利來到木門道口。
早早就得到消息的賈完和墨辛上前迎接︰
“末將賈完。”
“末將墨辛。”
“見過大將軍!”
姜維伸手虛扶︰
“我知道你們兩個。”
“陛下給我送去的幾次推演結果里。”
“你們二人的推演是最接近真相的。”
“我也是看了你們的推演之後,才得以擊敗北面賊軍。”
听到姜維的夸獎,兩人激動的難以自持。
誰不知道大將軍乃是大漢的擎天之柱。
“替朝廷效力,是我們的本分。”
“當不得大將軍如此夸贊!”
姜維笑著說道︰
“軍中不是官場,講究的是對錯分明,賞罰有據。”
“你們當得起這份夸贊。”
“不過現在不是給你們表功的時候。”
“跟我說說眼下的形勢吧!”
賈完和墨辛聞言,收起心中的激動。
來到輿圖前,指著上 說道︰
“末將和竹卿從祁山道殺到木門道的時候。”
“原本想要直接支援上 或者對賊軍進行襲擾,看看能不能稍解上 壓力。”
“豈料賊將派兵前來堵截,直接將末將二人堵回木門道口。”
“若不是木門道口狹小,不宜安排過多兵馬。”
“末將料想此時木門道已經再次失守。”
“至于支援上 的念頭,也只能化為一場空談。”
墨辛點了點頭接著說道︰
“眼下上 城下有賊兵共計五萬余人。”
“若是算上後勤民夫的話,人數大概在十五萬上下。”
“而且賊將軍紀嚴明,軍容嚴整。”
“以末將的眼光看來,絕對是一支強軍!”
听到墨辛的話,姜維擺了擺手說道︰
“本將軍自追隨陛下開始,先後經歷了劍閣之戰和漢中之戰,以及奪取祁山道之戰。”
“這幾次戰役中,分別以劍閣之戰精銳最多,漢中之戰人數最多。”
“但賊軍最後還不是被陛下打的大敗而逃。”
“此時敵不過區區五萬人,算不得什麼。”
姜維的話倒不是真不把杜預放在眼里,因為當初關彝從北邊回來的時候。
就把自己這些年的所見所聞一股腦的全都講了出來。
其中就有這個杜預。
知道杜預曾經效仿大漢在關中開墾荒地,也知道他為了那些開墾的土地不被世家所蠶食,從家族中主動拿出一部分土地出來。
更知道此人後來在馮翊以一己之力,硬是擋住了洛陽方面數年的進攻,並最終使洛陽方面無功而返。
這樣的人,姜維怎麼可能不看重。
這麼說的目的,只是不希望這些人被杜預氣勢所攝。
果然在听到姜維的話後,賈完和墨辛此前被杜預隨手打的左支右拙而喪失的信心再次回來,整個人也再次流露出自信。
听完二人對眼下形勢的講述之後,姜維站在輿圖面前開始分析起來。
雖然此時杜預大軍都在上 城下。
理論上來講,自己依然可以采取之前對付鐘會的時候那種繞後偷襲的策略。
但姜維卻不能這麼做,因為杜預身後的臨渭肯定駐扎有一支兵馬作為策應。
一旦自己偷襲其後,反而會陷入兩面受敵的窘境。
不過姜維也並不怎麼擔心,鐘會那一路的敗兵消息估計很快就會傳到杜預耳朵里。
只剩下他這一支獨木,恐怕是支撐不起這麼大的場面。
而大漢在攻下隴西諸郡的第一時間就開始發展並積蓄力量。
興漢七年奪的天水,興漢八年的時候,天水就已經開始為朝廷提供糧草。
到今年,隴西和南安也收上來一小部分稅收。
最重要的是,自己可以一直拖下去,哪怕艱難一點也無所謂。
但杜預肯定拖不下去,司馬炎不可能放棄長安,必然會有再度進犯的一天。
只要杜預做不到一直和自己打消耗戰,那他就肯定會露出破綻。
這和計謀長短沒有關系。
就好比當年不如丞相的司馬懿,可以背靠著魏國強大的國力,一次次的拖住大漢北伐的腳步。
“今天歇息一天,明日開始進攻!”
姜維把目光從輿圖上收回來,淡淡的吩咐道。
與此同時,姜維大軍到達木門道的消息,第一時間被杜預偵查到。
杜預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心中頓覺不妙。
就杜預在到達臨渭後收集到的消息來看。
這支兵馬絕不可能是益州和漢中的兵馬,因為益州和漢中的兵馬早在蜀漢北進的時候被抽調的差不多了。
人又不是莊稼,哪能每年都大量收割,強行征兵的話,後方穩定還要不要了?
也不可能是陳倉的兵馬,若是陳倉兵馬有調動,楊銳肯定會第一時間通知自己。
那這支兵馬多半就是前去攔截鐘會的那一支。
雖然現在還沒有得到鐘會那邊確切的消息,但杜預卻有預感,鐘會那支北路軍多半已經出事了。
只是這個消息 杜預只能在心里自己盤算,哪怕是最信任的馬隆,都不能吐露半分。
“將軍,蜀賊從木門道再來增援。”
“末將擔心萬一他們聯合上 守軍,將咱們困守在此地,恐有不虞之事發生!”
馬隆面帶擔憂的說道。
他沒想到一個小小的木門道,在這麼短的時間里就能擠進來幾萬大軍。
雖然現在還沒有發動進攻,但那股危機感已經讓馬隆感受到了。
杜預卻抬手道︰
“無妨。”
“咱們通渭城中尚留有一部分兵馬。”
“若是賊軍真敢貿然發起進攻,咱們可以直接舍棄上 ,將木門道賊兵圍殲。”
馬隆道︰
“那若是上 兵馬同樣出城相救,又當如何?”
杜預笑道︰
“那不正好遂了咱們的意,直接趁機奪取上 。”
听到杜預如此信心滿滿,馬隆松了一口氣。
但只有杜預心中明白,即便真如馬隆所說,自己也未必能奪了上 。
即便真的奪了上 ,沒有鐘會那一路兵馬的牽制,自己也絕難擴大戰果。
現在只能祈禱自己的預感是錯誤的,鐘會那一路並沒有出事。
將這些紛雜的念頭甩出腦海,杜預吩咐道︰
“你派人帶一支兵馬,嚴密的盯著木門道來敵動向。”
“我估計短則一兩天,長則三五天,蜀賊必會發起進攻。”
馬隆領命而去。
第二天一早,天剛蒙蒙亮的時候,漢軍軍營中便響起了哨聲。
士兵們開始陸續走出營帳,伙夫們早就已經把飯做好。
等到士兵們吃罷飯整隊完畢,天色已經微亮。
如今姜維手中的這支兵馬,除了從益州和漢中帶出來的老兵之外。
還有一部分就是此前在三郡招募的那批士兵。
每每想到這里,姜維就不得不贊嘆陛下的奇思妙想。
這些士兵是從民兵里面挑出來的,兵源素質極高。
在經歷了興國一戰和鐘會的遭遇戰後,以極快的速度蛻變成為老兵。
這種成長速度簡直聞所未聞。
很快,一支支兵馬就在鼓點的催促下走出軍營,朝著戰場進發。
而另一邊,提前派出哨騎的杜預在偵查到姜維大軍的動向後,也已經做好了御敵的準備。
看著敵軍陣前飄揚的“姜”字旗。
杜預心中的不安愈發的濃郁,長出一口氣,杜預重新打起精神開始調兵遣將。
戰斗很快打響,在互相的一番試探後。
作為頂級戰將的二人誰都沒能從對方手里討得了好處。
夜幕降臨,二人各自退兵。
雖然姜維和杜預都沒吃虧,但因為二人此時的心境大不一樣。
姜維要比杜預的心情輕松的多。
多少年了,姜維還是第一次在面臨如此大戰的時候,能有這麼輕松的心情。
與此同時,上 城中的姜筠對于城下的戰局看的一清二楚。
雙方在戰場上來回廝殺,很是讓姜筠窺得幾次戰機。
覺得自己只要出擊,必能幫助姜維取得戰果。
但最終姜筠什麼都沒做,因為感覺是一回事,實戰是另一回事。
被杜預圍困城中這麼多天,姜筠也知道自己的本領不及杜預太多。
姜筠相信 城下的杜預對自己定有防備。
只要自己敢出城,就會遭到敵人的迎頭痛擊,甚至連上 城都有可能丟失。
不動就是對姜維的最大助力,更何況姜筠剛剛收到劉諶的旨意。
除非有明確的命令讓他出擊,否則決不允許他踏出上 城一步,違者按軍法處置。
戰爭一旦開始,就必須要分出一個勝負。
接下來的時間里,杜預和姜維就以上 城下為棋盤,手中兵力為旗子。
不停的進行攻防戰。
期間互有勝負,但都沒有傷筋動骨。
兩個人都在等一個機會,一個能將對方一擊斃命的機會。
同一時間的成都,大漢第二次科舉考試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
有了第一次科舉的成功先例,第二次科舉的參加人數明顯有所增加。
而且增加的這一部分,多為益州的世家旁支子弟。
除了因為劉諶的強硬手段,讓這些世家們不得不選擇對朝廷妥協之外。
更重要的是,世家內部的資源分配,遠沒有劉諶給他們留出來的多。
這些旁支子弟雖然頂著一個世家子的名頭,但能在家族內享受到的資源卻很有限。
在沒有經歷官制改革的年代,還能靠著蔭庇或者捐官之類的渠道在地方上做一個小吏。
可隨著劉諶的官職改革,連嫡系都難以維持,哪里輪得上他們這些旁支。
但是科舉的到來,讓這些人找到了另一條路。
不需要家族助力,只要自己有真才實學,就可以做官。
甚至可以做到比之前有家族托舉的時候更高的位置。
只是第一次科舉的事後,很多人依然對朝廷懷揣著極大的不信任。
但現在,這個顧慮沒有了。
因為第一次參加科舉的那些人,只要高中,全都被委派到地方做官。
而且只要願意在自己的位置上施展才華,就能夠一步一個腳印,穩步升遷。
若是有什麼特別的功勞,還會得到高升。
比如曾經發現叛亂苗頭的荀悝,此時已經從漾濞縣縣丞,升任雲南郡郡丞。
在很大程度上也激勵了一些人。
荀悝的升遷就是在告訴所有人,你的功勞,朝廷是能夠看得見的,而且絕對不會虧待你們。
也正是這一結果,才造就了第二次科舉的火爆場面。
只不過這一次的科舉與上一次又有所不同。
益州和漢中的地盤就這麼大。
在沒有大規模官員“退休”的前提下。
是容納不了這麼多新科舉子的。
這第二次科舉,從一開始就是在為隴西三郡,乃至整個雍州在做準備。
尤其是隴西四郡,天水還好說一些。
當初那些地方官員是跟著姜筠一起反正的。
並沒有遭遇到多大的抵抗。
事後得到劉諶的安撫後,也安心的替大漢效命。
但隴西和南安郡,可是有大批官員死在之前的暴亂當中。
後來劉諶派人平息叛亂之後,也只能暫時用殘留下來的吏員配合自己派出去的講武堂學子進行治理。
不過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等到這次科舉的結果出來,這些中舉之人里的絕大部分會被委派到隴西三郡。
正式接手這些地方的治理。
科舉進行的十分順利,在劉諶已經提前定下評判標準的情況下。
大量的人才被選拔出來。
唯一可惜的就是劉諶最希望選拔出來的戰後治理人才沒有多少。
不過這也不怪這些學子。
哪怕是當初大漢到了成都被破的最危急的關頭,益州的民生,尤其是世家都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又何來戰後治理。
那些普通人家的學子就更不用說了。
好在這次參加科舉的基數足夠大,多少也選出來一些。
很快,這些被選拔出來的舉子就從漢中乘船前往天水,面見劉諶。
等待劉諶給他們安排具體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