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約,你做的對!”
“朕早就看出來這個苗頭了。”
當姜維回到天水,匯報完軍情之後,就把陳啟等人之前的反應告訴了劉諶。
並且還把自己對他們的處置也一並告訴了劉諶。
听到姜維的話後,劉諶對姜維的做法表示贊同。
大漢不能跟之前的大漢一樣。
否則這樣的大漢就算是興復了也沒有任何意義。
這是劉諶從一開始就定下的基調。
劉備他們這些季漢的開創者雖然沒有這樣的覺悟,但一句以人為本就足以說明他們多少還是意識到了些什麼。
這種模糊的概念也始終貫穿整個季漢。
只不過被北伐這個執念所害,最後導致季漢滅亡的時候蜀中百姓面有菜色。
好在劉諶的到來,使川蜀百姓的民生得以恢復。
也使得大漢逐漸走向正軌。
而劉諶的理念也順著前人的作為被順利的貫徹下去。
所以才會有姜維听到陳啟他們的話,當即就對他們做出了糾正和處罰。
听到劉諶的話,姜維臉上的擔憂絲毫沒有減少。
“陛下,這個問題若是不解決,將來必然會危及北伐大業。”
就目前跟著北伐大軍來到天水的,基本上都是講武堂四期以前的學子。
因為要快速的培養並補充基層軍官的原因。
以及北伐進度的問題。
他們這幾期學子都是采用的半年制。
然而就連這種半年制的學生,都不可避免的出現這種問題。
其余那些學子中存在的問題,只會比這個更嚴重。
劉諶點了點頭說道︰
“所以朕才會把崔卿從益州調來!”
正坐在那里專心听劉諶和姜維講話的崔明 听到劉諶叫自己。
臉上的表情一愣,但隨即就意識到陛下可能有重要的任務要交給自己!
心中猛然的激動起來。
他知道自己現在在大漢的地位就像是一個吉祥物一樣的存在。
無非是陛下想要告訴天下人,只要是真心悔過。
陛下是願意既往不咎的!
崔明 也很好的做到了自己該做的。
此次突然得到旨意調自己入天水,崔明 只知道陛下要在三郡修建學堂。
和當初在益州和漢中的做法那樣來收攏人心,開化民智。
卻沒想到居然有重要任務交給自己!
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也是自己這些年老老實實听話的福報。
只要抓住這個機會,他就不會再只是一個吉祥物一樣的存在。
想到這里,崔明 便立刻起身對劉諶行禮道︰
“陛下但有驅使,臣莫不相從!”
劉諶抬手示意崔明 坐下︰
“朕此次叫你前來,除了讓你在隴西三郡開設學堂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
崔明 欠身道︰
“請陛下吩咐!”
“上一次,黃明他們幫百姓做事,事後雖然都寫過感悟。”
“但大多數都是別人代筆,自己親自執筆書寫的寥寥無幾。”
“由他人代筆,自然就少了一些真情實感。”
“自己也會少一些感悟。”
“那些東西諸位也都看過了,想必跟朕的想法也是差不多的。”
崔明 並不知道之前在天水發生了什麼,甚至就連黃明這個名字他都是第一次听。
但如姜維、廖化、李驤等人在听到劉諶的話後,卻連連點頭。
因為他們是那次事情的親歷者。
也見到過那些寫出來的感悟,親自寫的和別人代筆的東西,不說是天差地別,那也是差距極大。
事實也果然如此,那些挑選出來全軍宣讀的文章,無一例外全都是本人親筆。
“所以朕要你想辦法教會所有士兵認字。”
“不光要教會他們認字,還要讓他們學會一些道理。”
“而他們要學的第一個道理就是,他們的供養全都來自于百姓。”
“百姓才是他們的衣食父母!”
听到劉諶的話,在場的人頓時色變。
“陛下!”
“天子代天牧民。”
“天下萬物皆上天所賜,亦是陛下所賜!”
“臣請陛下收回此言!”
從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開始。
在漢朝推行了半個世紀之久的黃老之治便宣告結束。
也意味著封建皇權專制正式登上華夏大地的舞台。
歷經兩漢將近五百年時間的潛移默化。
這套理論上面的人信不信姑且不論,底層的百姓早就已經篤信不疑。
而大漢也正是靠著這套理論統治了華夏大地數個世紀。
直到一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才打破了這個局面。
如今黃巾之禍才過去不到百年時間 ,其影響尚未完全消亡。
而且大漢正處在北伐的關鍵時期,正是需要大力宣揚天命,以此籠絡人心的時候。
陛下卻說出這樣的言論,豈不是在動搖大漢的根基?
“陛下!臣有言奏!”
“若無陛下之庇佑,百姓何以安居樂業?”
“陛下此言一出,必為不明所以者所乘。”
“對北伐大業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請陛下 慎之!”
李驤起身再勸道。
其余人也紛紛起身附和,臉上皆是凝重之色。
崔明 也被劉諶的話嚇到了,站在那里不敢接腔。
眼見群臣都反對。
劉諶不由得在心中暗自搖頭。
這才哪到哪,你們就這麼驚訝。
真要是讓你們听到有些話,不得把你們嚇死。
不過也讓劉諶確定了一點,那就是自己的這些 言論過于超前了。
超前是好事,但是超前太多不行。
想到這里,劉諶便從善如流的說道︰
“既如此,此事便作罷。”
“不過教士兵認字之事不能放棄。”
“而且要告訴他們,百姓乃是國之根基。”
“絕不可虐,更不可輕視之。”
眾人听聞,頓時松了一口氣。
陛下這番話倒是沒什麼出格的地方。
緊接著劉諶又說道︰
“拿下天水後,朕便看到天水人丁不多,大量的土地也處在荒廢狀態。”
“此前朕沒有言說,是因為朝廷在隴西立足未穩。”
“如今隴西三郡已下,朕覺得是時候仿漢中前例,開荒治地了。”
這件事沒有出乎眾人的預料。
況且隨著戰事的推進,一直從後方調糧食前來也是一件負擔極重的事情。
當初丞相北伐的時候,同樣有就糧于敵的策略。
現在隴西三郡都歸了大漢,更應該好好經營才是。
“如今正值六月,剛是一年麥收時節。”
“百姓也把土地整理出來開始輪種粟、菽之類的作物。”
“若是開荒的速度夠快的話,說不定還能趕上下種。”
“即便是趕不上,也能給小麥播種提前打下基礎。”
“而朝廷近段時間亦無大的戰事 。”
“故朕決定,自朕以下,所有將士開始帶領百姓在隴西三郡墾荒屯田。”
“尤其是講武堂的學子,要以身作則。”
“親自扶犁墾荒,方能知百姓供養不易。”
墾荒之事,是早就已經定下來的,此前因為一直在打仗的原因,根本顧不上。
隴西三郡到手後,朝廷就只需要派兵防備廣魏和扶風來敵。
壓力會小很多。
這樣一來,很多士兵就會空閑下來。
朝廷自然不會讓他們空閑下來。
因為大軍每天的消耗是很大的。
這個時候就得考慮自給自足這條路。
尤其是在補給線被拉得這麼長的情況下。
對此眾人都沒有什麼意見,至于陛下親自扶犁墾荒,也在情理之中,因為每年春耕,帝後都要象征性的勞作以勸農桑。
“敢問陛下,這些開墾出來的荒地當如何處置?”
說話的人是姜筠。
開荒屯田這種事由來已久。
而漢魏吳三國之間的屯田制度又不盡相同。
如今隴西三郡皆已歸漢。
所以姜筠才會有此一問 。
听到姜筠的話,劉諶開口道︰
“效仿益州成例。”
“所墾土地皆收歸朝廷所有。”
“但是誰開的土地誰擁有耕種權。”
“數量不超過每人五十畝。”
“多出的土地,朝廷以大漢屯田制度計以軍功。”
姜筠听到劉諶的話,頓時瞪大了眼楮。
什麼叫土地皆收歸朝廷所有?什麼又叫誰開的土地誰擁有耕種權?
這豈不是朝廷自己當地主,把所有人都當成佃戶了?
還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啊!
看到姜筠臉上的疑惑,坐在他右手邊的姜維低聲跟他解釋了一番。
听懂之後的姜筠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
原來如此!
怪不得之前那麼多次北伐族叔越打越弱。
這一次卻能夠在陛下的帶領下直接拿奪回隴西三郡。
朝廷這個制度,雖說是把所有的土地都集中到朝廷手里。
卻可以保證這些土地不能被地主豪強隨意兼並。
也就是說百姓即便活的再難,也始終可以保證有一塊地用來耕作,保證自己有一碗飯吃。
只要有飯吃,百姓就不會造反。
陛下所慮甚遠,非常人所能及也!
事情商議完畢後,便要進入執行階段。
劉諶起身離開後,眾人也紛紛起身。
崔明 攔住李驤說道︰
“李參軍,某有一事,不方便當著陛下面說,故想詢問一下李參軍。”
李驤點了點頭︰
“崔祭酒請問。”
“某之前在益州的時候,為了讓天下學子日日得見天顏。”
“便在各處學堂懸掛陛下畫像。”
“後來被陛下以此舉有諂媚之嫌訓斥。”
“益州是咱們大漢之地,即便不掛陛下尊像,百姓亦念陛下之恩。”
“可這隴西三郡落入偽朝之手已近百年,百姓不知有漢久矣。”
“更不復知大漢天子為何。”
“在得知陛下要在隴西三郡創辦學堂後,某就在想是不是仿益州之例。”
“仍在學堂 懸掛陛下尊像。”
“又恐陛下不虞,故而相問。”
“還請李參軍指點一二。”
李驤意味深長的看了崔明 一眼。
然後說道︰
“崔祭酒心思如此玲瓏,倒不如陪在陛下身邊做個內侍。”
說罷便自顧自的離開。
只留下崔明 一個人在原地發愣。
良久之後,才從李驤的話里回過味兒來。
一跺腳暗罵了一句︰
“呸,你才要當那阿諛奉承的閹人!”
隨後也匆匆離開。
朝廷的政令出天水臨時行宮,很快便傳達至隴西三郡。
天水倒還好一些。
大漢佔領的時間比較長,而且為了給當地百姓留下好印象,也做了不少事。
尤其是在上次厘清土地的時候,劉諶做到了足夠的公平公正。
百姓們對朝廷的政令都是相當擁護,開墾荒地的熱情也極高。
而那些漢軍士兵本就是益州百姓出身。
對于開墾荒地這件事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知道將來這好處也能落到自己和自己家人的頭上,對這件事同樣也非常積極。
至于那些講武堂學子,雖然一開始的時候對這件事頗有怨言。
覺得自己是天子門生,在講武堂學了一身本事是為朝廷打仗的,而不是浪費在開墾土地這種平民百姓才需要做的事情上。
可當他們看到劉諶也親自扶犁耕作的時候,所有人都啞火了。
連陛下都親自下地耕田,他們還有什麼好說的,即便想說也沒有那個膽量,全都老老實實的扛起钁頭去墾荒了。
姜維等人一開始以為劉諶只是做做樣子,但很快他們就發現並非如此。
陛下是真的打算參與開荒,直接把眾人嚇了一跳,紛紛上來勸解。
但卻被劉諶一句“朕當為天下表率”給堵了回來。
劉諶早就想明白了,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怎麼能要求講武堂的這群自己名義上的學生做到?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自上而下改變,把這股良好的風氣從上到下灌輸到所有人的心里。
才能讓所有人心甘情願的做出改變。
等到這股好風氣養成之後,便會因為慣性持續的運作下去。
另一邊,在各地興辦學堂的崔明 這一次不再打算懸掛皇帝畫像。
李驤的一句話直接罵醒了他。
陛下是個做實事的人,不喜歡這種花活。
就算是喜歡,也不應該在現在這個階段搞出來。
因為大漢正處于上升期,上升期的時候,就應該腳踏實地的干。
干的好自然功勞就大,干的不好,就算把馬屁拍的山響,也毫無作用。
天水三郡的建設,就在這種如火如荼的氛圍中次第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