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內,晨光透過鎏金窗欞,在殿內投下細碎的光斑。
考生們與官員們同時接過試卷,殿內一時唯有紙張翻動的沙沙聲。
朱元璋在偏殿中屏息凝神,目光緊緊盯著朱雄英的側臉,見孫兒坐姿端正、神態自若,眼中閃過一絲欣慰。
考生們展開試卷,只見題目赫然入目,不少人瞳孔微縮——這題目直指沿海倭患問題,既考戰略眼光,又考治世手腕。一名來自浙江的考生攥緊毛筆,筆尖在硯台里重重一蘸,腦海中浮現出家鄉被倭寇燒殺搶掠的慘狀,筆下疾書︰“倭患之根,在于海禁與走私共生。若開海設市,以官營貿易取代黑市,斷其資糧,再以水師清剿,必能事半功倍!”
另一側,主考官劉三吾盯著試卷,胡須微微顫抖。他雖對參與考試滿心不忿,卻也不得不承認題目切中時弊。思索良久,他提筆寫下︰“倭賊不過疥癬之疾,只需加強海防、嚴令剿殺,再以儒家教化沿海百姓,自能平息。”字跡工整端方。
朱高熾則鋪開宣紙,目光深沉。他曾隨朱雄英研習沿海防務圖,更深入民間查訪,深知問題復雜。提筆時,筆尖在紙上頓了頓,墨色洇開一片,似他心中翻涌的思慮。終于落字︰
“倭患非獨刀兵之禍,實乃海禁困局所致。沿海百姓靠海而生,海禁既嚴,漁鹽之利盡失,生計斷絕。世家大族趁機勾連倭寇,以走私牟取暴利,上下勾結之下,剿匪反成‘與民爭利’。今沿海之民,十戶九私,非百姓不忠,實乃活路盡斷!若不治其本,縱有千軍萬馬,不過揚湯止沸。”
他擱筆蘸墨,繼續寫道︰“臣以為,當分兩步走︰其一,弛禁通商,設市舶司統管海上貿易,許百姓以合法途徑謀生,斷世家走私之根基;其二,整編水師,仿倭寇船型打造福船、海滄船,以戰養商,既護商路,亦振軍威。如此,民有生路,賊無依附,倭患方可根治。”
鐵鉉則側重于律法層面,筆下龍蛇飛舞︰“當嚴治沿海貪腐,凡與倭寇通敵者,誅三族!再設巡檢司,每十里一堡,五里一墩,讓倭寇無處可藏。”他出身寒微,最恨貪墨枉法,字里行間透著鐵血手段。
方孝孺卻眉頭緊蹙,在紙上寫下︰“王道蕩蕩,當以仁德感化。可遣使赴倭國,曉以大義,許其朝貢通商,化干戈為玉帛。”此語一出,鄰近的黃淮不禁搖頭,暗想︰“書生之見,倭寇豈會因仁義罷手?”
殿內氣氛凝重,唯有朱雄英偶爾起身巡視。他路過劉三吾案頭,瞥見其答卷內容,心中暗嘆︰“老臣雖忠,水平尚可,卻困于舊制。”
行至朱高熾身旁,見其剖析海禁與走私的因果,目光一亮,駐足細讀,指尖不自覺在案幾上輕叩——這答卷直指“海禁逼民為盜”的本質。
果然,大明常務副皇帝還是牛x的一塌糊涂啊。自己要不是有超越現如今的知識,估摸著不會比自己這個堂弟強啊。
日頭漸至中天,考生中已有佼佼者擱筆。
一名身形瘦削的考生起身呈卷,卷上文字力透紙背︰“倭船善用洋流,我軍可仿其船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更需訓練水師,設水師提督總領沿海防務,統一調度。”朱雄英心中一動,暗暗記下了這個名字。
申時三刻,收卷鐘聲響起。考生們依次退出奉天殿,神情各異︰有人胸有成竹,有人面露憂色。
朱雄英負手而立,看著宮人將百余份答卷逐一拆去姓名貼,以朱砂筆重新編號,裝入檀木匣中。三位主考官與五位內閣大學士圍坐在長案前,面前堆著分好的考卷,每人手中握著朱筆,即將開始這場特殊的閱卷。
“此次閱卷,需嚴守三條鐵律。”朱雄英聲音沉沉,“其一,只看策論深淺,不論筆跡出處;其二,各抒己見,不許交頭接耳;其三,每卷打分後,必附批注,言明優劣。”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劉三吾微擰的眉頭,“若有違者,按擾亂科舉論處。”
八名考官各自落座于分隔的紫檀木隔間內,每個隔間前都垂著明黃帷幔,確保彼此看不到對方的卷子與批注。這是他特意安排的“隔離閱卷”,避免考官間相互影響,確保評判公正。
“開始吧。”朱雄英抬手示意,聲音在空曠的殿內回蕩。
殿內氣氛驟然肅穆。劉三吾第一個取過試卷,展開時袖口拂過硯台,墨汁濺在案上,他卻渾然不覺,目光死死盯著卷上字跡︰“‘海禁逼民為盜’?荒唐!”他提筆便批,“聖賢雲‘重農抑商’,豈容此等歪理?”方孝孺探頭望去,見那批注寫著“戾氣過重,有違聖教”,心中暗暗搖頭,卻也不敢多言。
朱高熾則不同,他接過一卷,見上面寫著“開海通商,以商養戰”,眼中一亮,立刻在批注欄寫下︰“此策切中要害,然需防世家壟斷之弊,可設市舶司分置各地,相互牽制。”楊士奇隔著案幾瞥見,悄悄在自己批注里補了一句︰“高熾所言極是,當附考成法,考校官員貪墨。”
鐵鉉的隔間內傳來“啪”的拍案聲。他手中的卷子主張“以商餌敵,誘倭深入再聚殲”,批注卻毫不留情︰“婦人之仁!倭寇劫掠時何曾留情?唯有堅壁清野、鐵腕剿殺,方顯大明軍威!”字跡力透紙背,幾乎要將宣紙戳破。
如此整整三日,殿內唯有朱筆批卷聲。
這三日,朱雄英幾乎也都在這里陪著他們批閱奏折。
朱元璋雖未明言,卻每日差人送來參茶與飯菜,暗表關注。
到了第四日辰時,所有考卷的初評分數終于匯總完畢。
朱雄英命人核算︰“每卷取三位主考與五位閣臣的評分,去最高分、去最低分,取平均分對應每張卷子的分數。”
劉三吾聞言猛地抬頭︰“太孫殿下,如此繁瑣,莫不是信不過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