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藏拙,真把我當傀儡昏君啊?

第744章 改科舉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長工絕劍 本章︰第744章 改科舉

    金鑾殿內,日光愈盛,已從東窗斜照至殿心中央,流金般灑落在那一方青玉御階上,將蕭寧的冕服鍍上一層不可逼視的光澤。

    這座朝堂,曾在大堯歷代天子手下,見證無數風波起落;而此刻,卻仿佛靜止在這一瞬之中。

    名錄已傳閱一圈。

    列臣皆無言,或低眉沉思,或面帶震駭,或輕撫長須,面色復雜難明。

    那是一種說不出口的欽服,又隱隱帶著一絲難以置信的疑惑——天子究竟是如何,在他們都尚未有暇顧及之際,便悄然尋得這許多寒門俊杰?

    更重要的是——他是如何做到,能將那一位位如落在塵埃中的真才實學之人,一一整理、詳注、考核,最終聚錄成這份幾乎無可挑剔的名冊?

    而這份名單上,不僅有許居正、霍綱、魏瑞等人原欲舉薦的數位心腹士子,更有不少名字,是他們雖耳聞,卻未曾真正接觸、亦不敢貿然推薦者。

    這些人,有的出身低微到令人側目,有的未曾一試科場便沉埋市井。

    可在這冊子里,卻一一名貫履清,點評分明。

    這已非“識人之明”,而更像是一場超越廟堂常理的系統搜羅與排查,是對朝廷體系之外那片人才荒野的驚雷一擊。

    而這份名單,僅僅只有三十七頁,一百二十六人。

    眾人尚未從這第一份名錄的震撼中緩過神來。

    就在此時,御階之上,蕭寧卻緩緩抬起手,再次輕輕一擺。

    “除此之外——”

    他語氣平靜,仿佛只是在陳述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

    “尚有幾份名錄,諸位不妨一並看看。”

    言罷,內侍再度出列,從案幾旁的黑檀匣中,依次捧出整整五冊名錄。

    每冊封面皆不相同,或為玄鐵封、或為藍緞布、或為舊皮卷、或為竹簡編綾、亦有書頁顯出多次翻閱後磨出的老痕。

    五冊,五式,內容未顯,其形先震。

    而當那一冊冊沉甸甸地送至許居正、霍綱、魏瑞等人手中時,原本已鎮定許久的諸公,竟再一次神情陡變。

    因為,這五冊名錄,加上先前那一冊,共計六本,逐頁點清之後,赫然將近一千一百三十七人!

    是的——

    一千一百三十七!

    那是足以編設五部官署、三道州府、十三司坊、四十余衙的完整官僚體系之數!

    是足以替代半個朝堂、填補整個新黨留下空位的“完全官制覆蓋表”!

    許居正手中微顫。

    他雖然已有心理準備,知道這位陛下不是空口托詞之人,可當這龐然數字真的擺在眼前時,他依舊感到了一種久違的眩暈感。

    “千人之數……”他喃喃低語。

    一旁的霍綱額角浮現一層汗意,嘴唇緊抿,遲遲沒有翻開。

    魏瑞更是臉色微變,目光之中第一次浮現出真正的震駭與警惕。

    朝堂之中,那些中低階文官、諸司主事、府丞州佐,亦皆听出了“千人名錄”這幾個字後所隱含的意味,紛紛變色。

    有人低聲倒抽冷氣。

    有人悄悄向身旁同僚示意,交換眼神,眼中滿是未明的驚懼。

    ——陛下竟已準備到這種地步了嗎?

    ——這還叫臨時起意嗎?

    ——莫非,從很久以前,他便已打定主意,要徹底清洗朝局?!

    這一刻,所有朝臣都不禁生出一種不寒而栗的錯覺︰他們之前口口聲聲說朝中無才,說寒門難登堂,說無人可堪大任,而這位年僅弱冠的天子,卻早在他們未曾察覺之時,已于四方密訪、百工沉潛之間,悄然搭建出一個“與舊制並列”的隱形政才庫!

    而這份“政才庫”,一旦解封,就如千軍萬馬,浩浩蕩蕩,足可換血整個朝局。

    金鑾殿上,鴉雀無聲。

    沒有人說話。

    所有人都被這“千人名錄”的分量,壓得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

    他們甚至開始懷疑——

    是他們老了?

    是他們看錯了?

    是他們真的,已經落後于這個帝王的布局了嗎?

    有年輕官員小心翼翼湊近許居正身旁,悄聲道︰

    “許公……這許多之人,難不成……都要直接任命?”

    許居正沒有回答,只是搖了搖頭。

    他不知道。

    他確實不知道。

    因為直到這一刻,他才真正明白,這位看似尚在年少、尚在磨礪的天子,遠比他所想象的,更加深沉、更為周密、更具掌控之心。

    而殿上,那冕服之中端坐不動的少年君主,卻在眾臣愕然目光中,緩緩開口。

    聲音平穩,卻如晨鐘暮鼓,直擊人心︰

    “諸卿所驚,朕亦能明。”

    “此千余人,並非皆屬朕一人所尋,亦非臨時起意。”

    “早在朕尚居緣會之時,便已命密司、察院、貢監、內廷諸部,于天下巡視之中,暗中記錄各地寒士之才、文吏之能、郡縣幕僚之行跡。”

    “更命典儀司、教坊、御史之屬,擇日不定,扮為平人,遍訪于學塾、庠舍、山林、村塾、驛站之地。”

    “凡有志士,凡有所能者,皆不得遺。”

    “此非一朝一夕之事,亦非一人一手之功。”

    “朕不過匯總其志,輯其才,列之成冊,以備朝局所需。”

    此言一出,群臣更是駭然。

    他們忽然意識到一件事︰

    蕭寧從未親口說過他“一個人”識得所有人。

    但他卻用另一種方式,讓所有人不得不正視!

    興許!

    他已在宮廷之外,悄然架起了一整套、獨立于原有科舉系統與舉薦體制之外的“皇帝識人網絡”!

    那是一套遍布四方、深入基層、繞開官僚層層阻塞、直通寒士鄉野的系統!

    而這套系統的存在,已經遠遠顛覆了原有的朝政邏輯︰

    從今往後,士子登堂,未必只靠清流舉薦、新黨提攜,亦未必非登科舉不可!

    只要入得天子之眼,只要榜上有名,便可得“朕心可用”之機!

    這一點,才是最致命的!

    金鑾殿中,光線已愈明亮。

    可在列臣心中,卻仿佛落下一道道看不見的深影。

    那是震撼,是恐懼,是自我否定的顫栗。

    那是他們第一次意識到——

    他們或許不再是天下士子的唯一門檻,不再是掌控朝局的唯一路徑。

    而那位少年的身影,在這片陽光之中,越來越高,越來越冷,越來越……遙不可及。

    金鑾殿中,氣氛已然凝重至極,而就在眾人仍沉浸在“千人名錄”的震撼之中時,朝中竟驟然響起一陣低語雜音。

    原本被鎮住的文武百官,在翻閱完那五冊巨卷之後,紛紛忍不住低聲與左右交談——起初只是幾個幕職小臣湊在一處低語,但不多時,這竊竊私議竟逐漸匯聚成一股越發清晰的暗流,悄然在殿中蔓延。

    “這等才識之士,怎能安排于雜署?此人可堪翰林!”

    “你說此子?我看未必。若說才學,其上者還有二十七人!”

    “你說那人出身醫戶,豈可列文曹?”

    “若論吏能,我看那徐恆遠最堪財政!怎反而排在後列?”

    “但徐恆遠少文名,不曾應考啊!”

    “正因如此,才需重加考核!”

    聲音起于私議,卻很快高至可聞。

    一位戶部右侍郎率先出列,面色誠懇地奏道︰

    “陛下所舉諸才,實乃大堯之幸,萬民之望。”

    “但千人之數,紛雜龐大,其才有別,其行難同,倘若不設分流之法,一時盡用,恐貽日後之患。”

    “臣斗膽建議,不若設官考之制,將此千人分流程試,以才授任、以事定職。”

    其言一落,便有數人附議。

    “不錯!考之可明優劣。”

    “若不試而用,恐有錯薦。”

    “陛下既已廣納寒才,正宜設章程加以統籌。”

    “昔年漢初察舉,猶有典法;唐時科取,尚設殿試。今之名錄雖佳,亦應循程而正。”

    話語漸多,幾近嘩然。

    一時間,朝中列位清流、新附文臣、地方官吏,竟紛紛各言其是,或爭論誰才應居上列,或質疑某人資歷不足,或主張以地域分類、按品試程——甚至已有御史中丞建議設“五道巡考”,由五部之首設問,十三司行核,分榜記名,三輪考復,方為公允。

    原本靜如深井的殿中,頃刻之間化作千帆爭渡之局。

    許居正見狀,眼角微微抽動,暗自嘆息。

    方才還是“無人可任”,如今卻成了“人太多難分”——

    他沉吟片刻,終于邁步出列。

    “陛下。”

    他的聲音並不高,卻如一記鏗鏘清鐘,立時止住了殿中眾議。

    “臣等本言‘官無其人’,今陛下廣納才俊,反生爭奪、評議、執拗,實非臣等本意。”

    “然臣斗膽以為,既為補官、啟新制,擇人為本則不可草率。”

    “今千余人所列,雖皆履歷詳明,才行可據,但若未試其志、驗其能、辨其長短,便授以官秩,恐有偏舉之虞。”

    “臣以為——不若設一大考。”

    “大考之前,分級設程,列其長短,歸其屬性,或文、或法、或吏、或兵、或雜藝、或機務——皆設命題。”

    “設考司、司案、總府三道相互鉗制,既可公允公平,亦可避黨私干政之憂。”

    “再由天子御定其法,擇才而任。”

    此言一出,朝中頓時一靜。

    諸多爭論者,皆在此刻神色一頓,似是終于找到了一個可以折中的方案。

    “考!”這個字,如破局之劍,暫時止住了眾人的雜議。

    不少官員紛紛點頭。

    “許公所言甚當。”

    “設考,既不徇情,又不誤賢。”

    “朝廷原本即以科舉立制,此為正本清源。”

    殿中氣氛似乎逐漸穩定下來。

    可就在這時,蕭寧忽然輕輕一笑,目光從許居正身上移開,掃過整個朝堂。

    他語聲不高,卻帶著一股讓人莫名發寒的沉靜。

    “諸卿所議,朕正有此意。”

    “此千余人,既非一時之喜,亦非無據之薦,若要授官,朕自然不肯因私論而亂序。”

    “所以,這次大考——朕會設。”

    “不過,此番之考,與往日不同。”

    他聲音陡然一頓,話鋒陡轉,語氣加重︰

    “這一次,朕打算——這次要使用一些,不同以往的科舉之制。”

    話音落下,殿內嘩然。

    金鑾殿內,風聲已歇。

    先前還在彼此辯駁、爭論人選的列位大臣,此刻皆如石雕般凝立原地。

    那句“朕打算使用一些不同以往的科舉之制”,如天雷驚破靜海,余音未散,已掀起朝堂上徹骨寒意。

    千年來,科舉之制,便是大堯立國之本。

    從初設九品,到大整禮部,再至文榜、武榜分列,殿試、鄉試、會試三道設程,凡入仕者,無不由此而出。

    自文帝以降,歷朝歷代雖有小調,然皆不敢動其綱目一絲。

    因其不僅為擇士之道,更是天下寒門登堂之路,是士子之命脈,是社稷穩定之器,是大堯正統的象征。

    更何況,此制立成後,百年來已被諸國效仿。

    無論是南楚、北黎,抑或蠻方小邦,皆派人入大堯貢監求習其法。

    可以說,科舉,不僅是朝政制度,更是文明之勢象征,是神川大陸政治上的“神明準繩”。

    可如今,蕭寧卻于此堂之上,于眾臣之前,于天听昭昭之下,驟然說出“變制”二字。

    一時之間,眾人心神震蕩,呼吸急促,連空氣都仿佛因這句話而凝結。

    最先變色的,是禮部諸司之人。

    掌典籍、司貢舉、行試務、閱策題、編考錄,這一整套流程下來的每一級官吏,都在此刻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寒意。

    他們原本還在想著,如何依照大考名冊調配場次,規整考綱,設臨時試廳,如今這一切,似乎被一語擊碎。

    “改科舉”三字,擊中他們每一個人的立身根基。

    隨後震驚的,是六部侍郎與內外台屬。

    他們不比禮部之人專事選士,反而更懂這“科舉制”背後的權力結構與社會效應。

    大堯文治之所以昌盛,固然有律法之精、制度之密,但其根本,便在于天下士子皆願守制而為,不流于門第,不崇尚私薦,不倚仗權貴。

    如今天子欲動其本,若無極慎之道,恐非“興新制”,而是“掀舊局”。

    許久之後,終于有人出列。

    是霍綱。

    他眉頭緊鎖,面色凝重,聲音並不高,卻仿佛帶著某種久經山雨之後的蒼涼︰

    “陛下,臣有不解,不知陛下此言‘不同以往之制’,所指為何?若為考綱增改,倒也無傷大雅;但若是動其根本……臣……請陛下三思。”

    他話未落,便听得身旁魏瑞一聲低沉附和︰

    “陛下,臣亦以為,科舉之制,雖非天授,然其行千載,所定者綱,其守者道,所望者民心也。”

    “今改其法,若無深患、無疾根,不惟上擾禮部,下亂士子,亦恐動搖天下人心。”

    魏瑞極少開口,此番卻字字凝重,竟微有哽咽之意。

    而緊隨其後站出的——便是許居正。

    他行至殿前三階之外,拱手一揖,再未抬頭,聲音沙啞,卻字字沉穩︰

    “陛下,此舉,非小事也。”

    “臣明白陛下心憂朝政,欲以非常之法解非常之困,欲以新制收寒門以固根基,此志忠誠,天下共欽。”

    “但此科考之制,乃國本也。”

    “國本者,非可隨意更張者也。”

    他頓了頓,忽而仰首,目光灼灼地望向御階之上那冕服之人︰

    “臣斗膽請問陛下——”

    “此時之變,是否因人多難選?”

    “若是如此,臣請以考綱為主、殿試為裁、分流設局,仍守舊制之體而廣開其用。”

    “若陛下不願以舊制衡才,是擔其考題之淺、形制之僵、門檻之高?——臣以為,制度可修,體制可調,然不宜棄。”

    “若陛下欲徹底推翻,另立一制——那臣請陛下慎之又慎。”

    “萬一新制未成,舊綱已廢,到時天下士林無所適從,名不知歸、才不知往、志士茫然、禮部失據,那大堯朝局,不亂則詭,不詭則崩。”

    此言一出,滿朝皆驚。

    因為許居正一向為中和之士,少言極辭,此刻卻幾乎言及“朝局崩壞”之危,足見其憂慮至極。

    不少朝臣也隨之附和︰

    “陛下,非臣等固執舊制,實是憂其根本。”

    “千載制度,非可輕議。”

    “若陛下真欲另開新章,臣請陛下設明制,循試行之法,慎行勿躁。”

    “陛下此意,望再議。”

    語聲重重,殿內似風雨驟起。

    其中不乏年輕官員亦暗暗生懼。

    ——若是朝廷推翻舊制,他們這些曾苦讀數年,只為三試入仕的士子,又當何去何從?

    ——他們原本以為,這場大考不過是“廣納寒門”的新政,卻不料竟觸及整個體制的根本!

    這份驚恐,源自于對于未來路徑的徹底未知。

    可也有極少數,眼中卻燃起熾熱的光。

    他們曾困于鄉野,困于門第,困于那一紙卷軸之外。

    他們最明白,舊制雖成,卻亦有其壅蔽之處;若陛下真能開一新路,或許,他們將是最大受益者。

    但正因如此,他們更清楚——此事絕非輕啟可行。

    金鑾殿內,殿門緊閉,外頭的陽光正烈,卻照不進這座深宮之中眾人心頭的陰影。

    蕭寧那句“要使用不同以往的科舉之制”仍在空氣中回蕩未散,而大殿之中,已如沸水漸起,層層氣浪翻騰不已。

    便在許居正那番懇切之言之後,一道熟悉的聲音緊隨其後,響于朝堂之上。

    “陛下!”那聲音並不高,卻自有一種沉穩的節奏,帶著幾分不易忽視的篤定。

    眾臣回首望去,是郭儀。

    他緩步出列,神色嚴肅,眉眼間已不見從前的平和笑意,而多出幾分不易掩飾的憂色。

    他並未繞圈斡旋,更未曲筆相諫,而是直截了當,開門見山︰

    “陛下所言變制,臣听之,心驚耳熱。”

    “然臣以為,今日之科舉,非但為大堯所恃之根基,更為天下所共仰之制度。”

    “其法之完備,程式之嚴整,已非昔年察舉所能比擬。”

    他舉目四望,目光掠過列位同僚,又落回那青玉御階之上,沉聲再道︰

    “若論天下制度之最為周密者,非大堯之科舉莫屬。其制已行五百余年,期間雖有修整,然無一廢綱棄本。”

    “陛下今欲改之,卻不示新制為何、不明患根何在,臣實難心安。”

    他一語未了,又有一道低沉之聲緊隨而上。

    “郭公之言,臣深以為然。”魏瑞邁步上前,聲音微啞卻不遲疑。

    他緩緩開口,言辭坦率︰“陛下,世間之法,或可因時而革,惟科舉獨不可輕動。”

    “蓋因此法所系者,不獨朝堂官吏之選,更系天下士林之心、寒門子弟之命、社稷風骨之綱。”

    “臣實未能想象,若將此制改去,又當立何為法?是刪其策問?還是棄其殿試?若欲加之以別途,又豈非畫蛇添足、自亂章法?”

    他停頓一下,抬頭望向那沉默不語的帝王。

    “陛下,今朝之士,皆以科舉為階而進,寒門之子無門第之助,惟此一途以自立。”

    “若將其改廢,何以慰其志?何以服其心?何以令萬邦之士,仍願朝大堯之廷?”

    郭儀、魏瑞相繼發聲,句句皆重,殿中氣氛也再次凝緊。

    就在這沉聲之間,忽有輕輕一聲嘆息傳來。

    這聲嘆息,帶著幾分出神之意,又有幾分遲疑未決。

    眾人望去,只見那人緩緩出列,青衫素帶,神色間不見恭維、不見怯意,惟一股難掩的沉靜思量——是李安石。

    先前他一直沉默,不言不語,旁人還以為他未生疑慮,可這一刻,他終于站了出來。

    他朝蕭寧一揖,行禮畢,才道︰“臣知陛下胸懷遠志,志圖變法以立新功,此等魄力,臣心所敬。”

    “臣亦知,陛下所念,非徒改制之虛名,實欲矯舊弊而興時用,開廣路而取天下英才,非為一己之私,乃為百年之後計。”

    “但臣……仍不敢苟同。”

    此言一出,眾臣面色皆變——連李安石也出言反對了。

    李安石的能力,在場的眾人可都是見識過的!

    可以說,他的見識、才學,絕不在他人之下!

    最重要的是,他可是蕭寧親自選上來的人啊!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十年藏拙,真把我當傀儡昏君啊?》,方便以後閱讀十年藏拙,真把我當傀儡昏君啊?第744章 改科舉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十年藏拙,真把我當傀儡昏君啊?第744章 改科舉並對十年藏拙,真把我當傀儡昏君啊?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