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何!
皇帝的心,小孩兒的臉,六月的天,說變就變!
“國家有法度,朝廷有禮數,不能隨心所欲啊!”
皇帝掌握最終解釋權,自然可以想干什麼就干什麼。
面君不稱臣,在古代是僭越,是謀反,李承乾可不敢賭。
“臣去找軍醫了。”
是非之地不宜久留,李承乾起身拜過皇帝,根本不給皇帝反應的時間,迅速離開龍帳。
張阿難進來伺候,李世民端起茶湯抿了一口︰“阿難,太子對朕,心里還是防備緊。”
這話說的,張阿難都不知道該怎麼吐槽,太子這一路走來,他可是看在眼里的,皇帝從貞觀二年給李泰的榮寵,特別是在宗法上李泰先太子娶妻成家,哪一樁不是踩著太子的臉面來的?
皇後去世之後,若非太子突然發生大變,哪里有如今的恩寵?今日這些恩寵,比之當年隨時可能被廢的恐懼,以及滿朝文武的冷眼,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
“《周易》有言︰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太子殿下謹慎些也是好的,真叫大臣們逮住什麼,為難的還是陛下。”
李世民笑罵張阿難︰“老狐狸!”
張阿難面上賠笑,問道︰“陛下,該是時候用膳了。”
李世民擺擺手,沒什麼胃口。
“阿難,過來陪朕做幾道算學題。”
皇帝這個癖好,著實欣賞不來,張阿難罕見的失態,頭搖的撥浪鼓一般。
“不……不了,奴婢愚鈍,做不來,做不來。”
張阿難嘴上推辭,身體十分誠實的就要跑,李世民一把將人拽回來。
“很好玩兒的,你來試試就知道。”
張阿難學過算學,只是蜻蜓點水,但他看過李象做算學,明明比晉王小兩歲,看著卻比晉王都顯老。
“陛下,奴婢看不懂啊!”
張阿難已經很努力了,但看不懂就是看不懂,任憑他絞盡腦汁,不會就是不會。
“你去把國舅叫過來。”
可以溜了,張阿難根本不帶猶豫的跑了,出門去找下一個倒霉蛋。
正在大帳里看文書的長孫無忌,還不知道“危險”悄悄逼近。
“景仁,你輸了。”
意料之中事,岑文本面上卻仍是要作出一副惋惜狀。
“國舅放心,在下不是言而無信之輩。”
長孫無忌蘸了墨,又道︰“陛下近來喜好算術,不是什麼好事情。”
岑文本會錯了意︰“陛下是一國之君,的確不應該在這個東西上下功夫。”
長孫無忌默默在心里甩過去一個白眼,皇帝想玩兒算術沒問題,不至于荒廢國政。能想到明算科讓太子出題,誰知道會不會突然想拉著親近大臣一起做算術題。
張阿難來了,長孫無忌放下手頭的活,起身迎了上去。
“國舅,陛下有請。”
長孫無忌內心涌起一股不好的預感,出了大帳才向張阿難詢問︰“張翁,可知陛下傳召我所為何事?”
做算術題,不是什麼軍國機密,透個底無傷大雅。
“陛下在龍帳做算術題,要找個人陪著。”
怕什麼來什麼,長孫無忌只覺得天塌了。
“張翁侍奉陛下多年,如今正是為君上解憂的時候。”
張阿難笑道︰“在下蒙聖恩,侍奉陛下多年,無奈才疏學淺,那算術題,在下兩眼一抹黑,一個字都看不懂。”
長孫無忌忍不住在心底吐槽︰李承乾這個混賬,真會給人找麻煩,要不是不方便,他指定給李承乾兩腳。
“太子呢?他給陛下出的算術題,他不陪著陛下一起做?”
張阿難道︰“太子殿下想必要忙其他的,在下不敢多問。”
長孫無忌勉強壓住想要打人得到沖動,跟著張阿難一起去見皇帝。
李世民看到長孫無忌,雙眸放光,語氣十分熱絡上前去拉扯。
“輔機,你可算是來了,朕等你等得花兒都謝了。”
長孫無忌環顧四周,開啟裝傻模式︰“陛下,這個時節,草原上沒有花。”
“輔機,你跟著承乾學壞了,承乾都知道哄哄我,你怎麼就不知道哄我?”
長孫無忌都不好說的,一把年紀還要人哄。
“太子殿下哄陛下做算術題嗎?”
“你就說,承乾有沒有哄著朕?你要是沒什麼事情做,你家沖兒能這麼哄著你嗎?”
長孫無忌想回一句︰長孫沖沒有這麼多心思哄著他,也不會對他若即若離的疏遠。
“臣這不是來了嗎?太子殿下呢?”
李世民想都沒想,直接開口︰“出去找人挖草去了。”
“挖草?”
“朕最近牙根腫痛,找了侍醫過來看,說是上火了,開了藥吃著不怎麼起作用。承乾說……”
險些脫口而出“要補充維生素”,李世民暗道好險,若是讓長孫無忌知道不該知道的事情,李承乾就危險了,那長孫無忌就不能留,不到萬不得已,他並不想對長孫無忌趕盡殺絕。
“承乾說有些草藥,曬干之後藥效會流失,用活得會更好。”
長孫無忌道︰“草原上有什麼草藥?”
“白茅根。”
長孫無忌暗道︰原來如此,白茅草的根睫,這個東西,草原著實多。
“不管他,你陪朕做幾道算術題,解解悶。”
算術題被強行塞在手里,長孫無忌掃了一眼頭都大了。
“解悶得到法子多了去了,陛下為何要做算術題?”
李世民沉默片刻,想到李承乾說過的一句話,回答長孫無忌︰“朕對算學,愛得深沉。”
長孫無忌︰……
“愛到無法自拔,必須要找一個知己好友一同分享。”
說完,也不管長孫無忌是什麼臉色,李世民拉著長孫無忌入座。
長孫無忌正要張口推拒,就听李世民道︰“輔機大概不記得了,很多年前,在太原的時候,咱們兩家定下婚約,我去見觀音婢,你總說觀音婢跟著姊妹出游。朕就只能在你家等,你看書,朕練劍,這麼多年過去了,往事記憶猶新啊!”
李世民遞了蘸墨的狼毫給長孫無忌︰“輔機,朕親自給你研墨,你都不肯做一道算術題?”
長孫無忌接過狼毫,笑的比哭還難受。
李世民心滿意足,被數學題折磨的人,怎麼能只有他一個呢?
不讓他出去打仗,就在這里輪流陪他做數學題吧!
=====一些容易寫文誤導的東西,本來是放在作者有話說,主要是那個有三百字限制,沒辦法發完====
我查了一下相關史料,唐初不怎麼歧視匠人和手工業者,學習數學、醫學等也是為人敬重的,巫醫樂師比較優秀的,也是可以通過察舉制,被推舉為官的。
初期的科舉制度,是十分注重技術人才的,所以,漢唐的科學技術在中國古代水平是相當高的。
但是,由于真正治國人才,主要是走明經,專業技術人才可以通過科舉入仕,但不能成為權力中樞的權臣,巫醫樂師君子不齒的這種思想,開始萌芽。
到了宋代,科舉制度完全壓下察舉制,確立與士大夫公天下的治理理念,宋代的科舉已經沒有像唐代明算科,這種偏重于技術的考試內容了,考試內容以儒家經典,詩詞歌賦和策論為主。
取士制度的偏向,學而士則優思想逐漸在人們心里生根發芽,技術人才的地位開始下降,但宋商品經濟發達,社會風氣相對開放,對技術人才的偏見沒多大,宋元時期中國的古代科學技術還是在突破中。
一直到明朝,朱元璋為了吸納人才,頒布法律,士紳不納糧,學而士則優這種思想徹底根深蒂固,各種實用技術在這個時代被大為奇技淫巧,這也就是為何明代的科學技術重視對前代的總結,很難有突破的原因。
說一個題外話,明代之前士紳是要交稅納糧的,士紳不納糧一開始是為了減輕農民負擔並籠絡士紳階層,到了後來成了一大禍患,士紳大肆兼並土地,又不向國家上繳稅收,後期明王朝後期財政困難,可以說和這個政策有很大關系,算是老朱給後人挖的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