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第115章 地方在行動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涼拌日月 本章︰第115章 地方在行動

    在朝堂大臣熱議人口新政時,外貿司司長周煌捧著文書踏前一步︰"啟稟皇上,英吉利、法蘭西等國公使連日懇請,望于安南、朝鮮開埠通商,伏候聖裁。"

    殿中議論聲驟起,傅鼐跨出班列,甲冑輕響︰"西洋人狼子野心,安南朝鮮新附,此時開放通商恐生事端!"

    張廷玉撫須凝眉,朝輿圖方向微頷首︰"堵不如疏,若擇一良港開放貿易,既能彰天朝懷柔之德,亦可借查驗貨物暗巡邊情,方為穩妥之策。”

    此前朝鮮半島自李朝起便奉行閉關鎖國之策,除對華朝貢外幾乎斷絕與西洋往來,偶有西洋商船漂至海岸,亦被以"蠻夷窺邊"為由驅逐。

    安南卻不同,主動開放峴港、歸仁、會安、芽莊等沿海良港,吸引法蘭西、荷蘭商船以火器、香料換取生絲、瓷器,港口市井間不乏高鼻深目的西洋商賈身影。

    直至清軍南下,為防止鄭氏、阮氏勾結西洋人,遂將諸港暫行封閉,海面驟顯冷清,唯有大清水師、商船破浪而過。

    弘歷指尖摩挲著峴港輿圖標記,忽而抬眼看向周煌︰"朕听聞西洋人對大清吞並安南、朝鮮事頗有微詞,但朕知他們更放不下通商之利。"

    弘歷聲線冷硬如鐵,"著禮部傳諭西洋諸國,欲通商,先上表。

    表文須以國書承認"安南、朝鮮俱為大清領土,通商听憑天朝節制",由公使親遞禮部尚書署。"

    “皇上聖明!臣定當嚴格把關,凡表文有違體制者,臣必駁回重撰。"禮部尚書楊名時肅然出列。

    殿中沉香繚繞,弘歷抬手揮了揮袖口︰"著海關總署協同禮部辦差,一應通商細則,待表文核驗無誤後再行頒示。"

    “臣等遵旨!”禮部尚書楊名時、海關總署署長鄭伍賽跪地領旨。

    弘歷指尖劃過輿圖上安南海岸線︰"朕聞安南舊港如峴港、歸仁、會安,昔年西洋商船輻輳,今雖內附,民心未靖。"

    弘歷指腹重重叩擊峴港,"著僅開峴港一口通商,西洋人活動限于港區十里內,不得越界窺察民情。其余港口僅限大清以及藩屬國商船進出。"

    話音未落,弘歷目光轉向朝鮮半島,語氣稍緩︰"朝鮮此前未曾開埠與西洋通商,今恩準開放南浦港,足彰天朝懷柔遠人之意。"

    殿中響起此起彼伏的"皇上聖明"。

    朝會結束不久,新政公文便以每日三百里速度馳向各省。

    負責遞送山東的驛卒在第三日寅時抵達濟南巡撫衙門。

    "大人,這是京里來的火票。"驛卒從貼身皮囊取出文書,封泥上"宣傳為要,毋動刀兵"的朱砂批注赫然在目。

    吳守禮袖中指尖微顫,裁紙刀劃開封套,展開《遷民宣諭十則》時。

    “五年遷民破百萬,擢升一品!不足五十萬,降一級!”的朱批讓他瞳孔驟縮,前句“苛政激變者革職查辦”的墨字尚在發寒,此句已令他心口發燙——山東素稱“人稠地狹”,康熙朝已有人口逾千萬,若真能遷民百萬,何止保位,分明是晉身之階!

    吳守禮連忙從書架找出《山東民戶黃冊》,喃喃自語道“登萊青三府沿海流民多,可充頭陣,濟南東昌府士紳隱匿丁口必多,正可借清查逼遷,兗沂曹三府向來多盜,遷民後可順帶肅清匪患…… ”

    “來人!”吳守禮突然高喊,驚得值房書吏撞翻墨斗,“速傳十府二州知府前來議事!”

    待山東各府官員齊聚濟南府,吳守禮擲下《遷民宣諭十則》黃冊︰“各位同僚,皇上有旨,命山東省五年內遷民百萬。”

    廳內鴉雀無聲,唯有登州知府手中的青瓷茶盞“當啷”墜地,碎成三瓣。

    吳守禮負手走到落地輿圖前,指尖劃過濟南府密集的村鎮標記,“山東向來‘人稠地廣’,如今不過遷出一成,諸位何須驚慌?”

    “大人!”泰安知府突然出列,官帽歪斜,“泰安府七成乃山地,百姓世代靠采藥為生,若強行遷走,怕是要斷了生路!”

    “生路?”吳守禮冷笑。

    “別以為本官不知——你們瞞報的流民、隱匿的佃戶,湊個百八十萬易如反掌!”

    吳守禮朱筆在《山東輿圖》上精準落點,濟南府中心被畫成殷紅圓圈︰"首善之區,當為表率——歲遷六萬。"

    筆尖劃過海岸線,登州、萊州各現兩點朱痕,"瀕海多流民,各四萬。"轉而指向漕運干線,東昌、兗州府名旁各添一橫,"漕運便利,各兩萬。"

    臨清知府剛要開口,朱筆已如點穴般停在其轄區︰"臨清、濟寧雖小,亦各一萬——莫要以為治所小便能推諉,"

    吳守禮敲了敲圖上運河樞紐標記,"你們轄內的水手、腳夫,隨便數數便是萬丁,莫說一萬,便是五萬也使得。"

    吳守禮掃過眾人不甘的臉色,忽然冷笑︰"若覺得不公,大可去皇上跟前理論——只是別忘了,耽誤了聖諭,你們擔待得起?"

    "卑職不敢!"兗州知府撲通跪地,"只是百姓重土安遷,驟然驅離,恐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恐生事端?"吳守禮截斷話頭,朗聲道,"安南、朝鮮、關外沃野千里,皆為天賜膏腴之地,皇上仁厚,遷民者無論老幼,皆賜良田十畝,農具官發,免除賦稅十年,路費、膳食概由國庫支應,這般美事,豈是山東貧瘠山地可比?"

    吳守禮頓了頓,目光柔和下來,“當然,若能超額完成,本官定在皇上面前為諸位請功。”

    各位知府面面相覷,喉間如塞棉絮,終是齊齊抱拳應下。

    吳守禮忽然斂去冷肅之色,撫掌笑道︰"險些忘了——朝廷另有喜訊!"從袖中抽出《生育嘉獎條例》。

    “凡生育子女滿三人、且孩童均過三歲者,府縣登門賜"模範家庭"匾額,門上許掛紅綢一年……"

    吳守禮擲筆于案,釉里紅筆洗被震得輕晃︰"諸位且記——"指腹碾過"孩童均過三歲"條款,"若有虛報夭折、以圖嘉獎者,鄰佑連坐,甲長同罪!"

    見泰安知府面露難色,又補道︰"各府可設"育嬰保甲",每村置穩婆一名,專司登記生育,若隱匿不報者,便是"欺瞞聖恩",全家充入"遷民備選冊"!"

    登州知府眼珠一轉,接話道︰"卑職轄區內漁戶多居海島,可讓"英雄家庭"乘官船巡游各島,展示匾額粟米——必能激勵民心!"

    吳守禮撫掌贊道︰"正該如此!再著畫師繪制《多子多福圖》,張掛各州縣學宮,讓秀才們編些"民謠"沿街傳唱......"

    兗州知府盯著"子女滿十人免田賦"的朱批,冷汗浸透中衣——自家三房妻妾竟只育兩子,且皆體弱多病,莫說"英雄家庭",連"模範"亦遙不可及。

    正思忖間,吳守禮似窺破心事,笑道︰"諸位同僚皆是朝廷柱石,更該以身作則——"目光掃過幾人發灰的鬢角,從袖中緩緩抽出一本泛黃的《房中秘術》。

    喜歡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請大家收藏︰()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方便以後閱讀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第115章 地方在行動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第115章 地方在行動並對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