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1年十月上旬,養心殿內。
弘歷身著常服坐在龍椅之上。
“盧繼光,新教材發售已有月余,情況如何?”
皇家一號總經理盧繼光趕忙上前一步,恭敬地行了個大禮,匯報道︰“回皇上的話,自新教材發售這一個月以來,成績斐然。累計發售童試教材兩百多萬套,鄉試三萬多套,會試四千多套。”
弘歷微微頷首,看向禮部尚書楊名時問道︰“民間反響如何?”
楊名時快步出列,跪地奏道︰“啟奏皇上,禮部這一月來密切關注民間輿情,收集各方反饋。
如今民間對于新教材的反應可謂褒貶不一、錯綜復雜。
童試階段的教材因保留諸多傳統經典啟蒙內容,家長和孩童接受度頗高。
然而,鄉試與會試的新教材卻引發軒然大波。”
楊名時微微頓了頓,抬眼觀察了下弘歷的神色,見弘歷並未動怒,才接著說︰“眾多學子自幼沉浸于四書五經與八股文的學習,一心只為科舉高中,對新添的西洋數理化知識深感陌生,抵觸情緒極為強烈。
他們憂慮這些晦澀內容會擾亂多年苦讀的根基,使得過往努力付諸東流,更有甚者,不少地方鄉紳聯合學子聯名上書,懇請朝廷放緩改革步伐,保留傳統科舉制度。”
弘歷輕輕皺眉,手指在扶手上敲了敲︰“他們可明白,朕推行科舉改革、啟用新教材,是為了培養經世致用之才,為社稷長遠考慮?”
楊名時叩首道︰“陛下高瞻遠矚,實乃我大清之福。只是此事關乎萬千學子前途,眾人一時難以領會聖意,還望陛下寬宥。
而且富裕人家能重金聘請西洋傳教士輔導新學,貧寒子弟卻只能望洋興嘆,這也使得民間焦慮與不滿加劇。”
弘歷沉思片刻,沉穩有力地說道︰“改革之路雖艱難,但斷不可退縮,朕決定設立十六年過渡期來全面推行科舉改革。
從明年科舉童試、鄉試、會試起,新學科考試成績在總成績中的佔比為一成,隨後每兩年提高一成。
語文作為我朝文化傳承的根本,其在科舉考試中最低也要保持在兩成,不可偏廢。”
楊名時連忙應道︰“皇上聖裁,此計甚妙,如此一來,既給予了學子們足夠的時間適應新學,又保障了傳統經典文化的傳承,定能在安撫民心的同時,順利推進改革大業。”
稍作停頓,弘歷又繼續說道︰“傳朕旨意,選派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優秀學子到各地講課。
這些學子接受西洋文化燻陶,思維活躍,定能將新學知識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各地學子,讓他們以親身經歷告訴眾人,新學並非洪水猛獸,而是開啟未來的鑰匙。”
楊名時再次跪地叩首︰“皇上聖明!微臣定當全力傳達旨意,確保各項舉措順利施行。”
在民間反對新學愈演愈烈之時,朝廷宣布了科舉改革將有十六年過渡期,並定期安排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學子到全國各地講課消息,一時間,全國上下再度掀起熱議浪潮。
城鎮的大街小巷,百姓們紛紛圍在告示前,交頭接耳。
茶館里,說書先生暫停了往日的傳奇故事,轉而說起科舉改革︰“列位看官,朝廷此次改革,那可是下了大決心,要培養能安邦定國、通曉時務的大才!”眾人听得津津有味,不時有人提問,場面熱鬧非凡。
在各地學府,學子們的反應更是激烈。有的搖頭抱怨,為多年苦讀的傳統學問可能付諸東流而憂心忡忡。
有的則充滿期待,迫不及待想要探索新學知識。一位正在備考鄉試的學子緊皺眉頭,對同窗說︰“雖說有十六年過渡期,可這新學我實在摸不著頭腦,真怕自己被淘汰掉。”
另一位則自信滿滿︰“怕什麼!清華、北大學子都要來授課,咱們跟著好好學,肯定能行。這是挑戰,更是機遇。”
隨著消息傳開,不少學子的擔憂有所緩解,一些原本抵觸情緒強烈的學子,也開始靜下心來,嘗試接觸新教材。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接到選派學子授課的旨意後,迅速響應,被選中的學子們日夜研讀新教材,精心準備教案,希望能將新學知識生動有趣地傳授給各地學子。
而那些富裕人家,在得知新學科成績佔比逐年提高後,更加緊了對子弟新學教育的投入。
不僅加大聘請外教的力度,還積極與各地官學溝通,希望獲取更多新學資源。
與之相反,貧寒子弟雖滿懷對新知識的渴望,卻依舊為學費和學習費用發愁。
就在這時,朝廷傳來一則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助學金正式設立,這消息如春風般迅速傳開 ,為無數寒門學子帶來了希望。
北方某座小城,破舊低矮的房屋在狂風中搖搖欲墜。
屋內,周逸塵蜷縮在角落,借著窗欞透進的那一絲微光,反復翻看著那本早已泛黃、書頁都有些發脆的《論語》。
周逸塵的手指輕輕摩挲著紙面,仿佛這樣就能汲取更多知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新學的浪潮如洶涌波濤席卷全國,可對周逸塵而言,這浪潮帶來的不是希望,而是無盡的絕望。
家中為了給久病的母親治病,早已借遍親友,債台高築,別說是購置新學所需的昂貴教材,就連參加院試的盤纏,都讓一家人愁眉不展。
走在城中的街巷,每當路過富貴人家氣派的私塾,听到里面傳出朗朗的新學授課聲,周逸塵都忍不住加快腳步。那些聲音就像一根根尖銳的刺,扎在他的心上,自卑與無助如野草般瘋狂生長。
周逸塵時常在深夜輾轉難眠,滿心都是恐懼,害怕自己被大勢無情拋下,更害怕多年來在昏暗燈光下的苦讀就此付諸東流。
終于,院試結束,周逸塵憑借出眾的文采,引起了主考官的注意,主考官在審閱他的答卷時,被其中展露的深厚學識與獨特見解所打動。
一番走訪調查後,了解到周逸塵家境貧寒,主考官毫不猶豫地推薦他申請國家勵志獎學金。
當國家勵志獎學金發放下來的那一刻,周逸塵的手緩緩接過那一枚銀元,感受到那微涼的觸感,他眼眶瞬間濕潤了。
周逸塵緊緊攥著銀元,雙手止不住地顫抖,隨即一路飛奔到中華書店。
沖進書店,眼中閃爍著熾熱的光芒,毫不猶豫地挑選出那幾本夢寐以求的數理化教材,店員將教材遞給他時,周逸塵鄭重接過,像是捧著稀世珍寶。
像周逸塵這樣的寒門學子,城中還有很多,他們同樣懷揣著對知識的熾熱渴望,卻被現實的貧困狠狠束縛。
與大多數寒門學子相比,周逸塵是幸運的,這一枚銀元成為了他改變命運的契機,而那些未能得到幫助的孩子,依舊在新學的大門前徘徊不前,滿心無奈,眼中的光芒也在日復一日的窘迫中漸漸黯淡 。
喜歡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請大家收藏︰()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