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第19章 年號之爭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涼拌日月 本章︰第19章 年號之爭

    然而,並非所有學子都能欣然接受這些全新知識。

    有部分思想較為傳統、保守的學子,內心的抵觸情緒愈發強烈。

    他們覺得這些知識違背了祖宗傳承下來的觀念,是蠱惑人心的歪門邪道。

    其中一位學子義憤填膺地說︰“這些洋人講的東西,簡直荒謬至極!什麼負數、美洲文明、電的力量,全然是離經叛道之語,我們怎能學這些無用且有害的東西!”

    于是,他們聯名向楊名時提交了退出培訓的申請。

    楊名時得知此事後,趕忙將這些學子召集起來,語重心長地勸道。

    “諸位學子,我理解你們心中的困惑與擔憂,此次西學培訓,實是為了我大清的長遠發展。

    這些知識雖與傳統不同,卻能讓我們看到世界的廣闊,學到西方的長處。

    若因一時的難以接受便放棄,實在可惜啊。”

    但無論楊名時如何苦口婆心,仍有部分學子心意已決,不為所動。

    無奈之下,楊名時只能讓之前未被選中學子進行替補,確保培訓能順利進行。

    而那些選擇留下的學子,在這場知識的洗禮中繼續探索前行。

    在傳教士悉心授課、學子們沉浸于知識海洋之際,朝堂之上因年號一事爆發了激烈的爭辯。

    滿族大臣們率先呈上他們精心挑選的多個年號,除了“乾隆”,還有諸如“天佑”“隆盛”等,這些年號從滿語詞匯中汲取靈感,寓意皆為上天庇佑、國勢昌盛,飽含著滿族對新朝的美好祈願。

    他們紛紛進言,強調這些年號與滿族文化緊密相連,是對民族傳統的尊崇與延續,定能為大清帶來好運與繁榮。

    而漢臣們也不甘示弱,提出一系列富含漢文化底蘊的年號。

    “乾元”,“乾”象征著天,“元”有元始、開端、大之意,寓意新朝乃是天下之始,如天之宏大,將開啟一個全新的盛世。

    “昭明”,“昭”有光明、顯著之意,“明”即明亮,象征著新朝政治清明、光明磊落,能將聖德彰顯于天下。

    “熙盛”,“熙”有光明、和樂、興盛之意 ,“盛”表示繁榮、強大,寓意新朝和樂安康、繁榮昌盛。

    他們引經據典,闡述這些年號承載著漢文化對國泰民安的深切期盼,希望借此展現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為新朝賦予深厚的文化根基。

    身為後世穿越而來的弘歷,心中早有打算。

    弘歷心中明鏡似的,此前授意刊發的報紙,連篇累牘地宣揚中華民族同屬一脈,就是要在民間播撒下文化融合與民族平等的種子,讓這些理念在民眾心底扎根發芽,進而發自內心地接納認同。

    在他看來,若將年號定為“中華” ,無疑是對這一理念的強力加持,使得中華民族同屬一脈的觀念更加堅如磐石,深深烙印在每一個子民的靈魂深處,成為凝聚天下人心的精神紐帶。

    然而,弘歷此提議一出,朝堂瞬間炸開了鍋。

    滿族大臣們紛紛表示反對,他們皺著眉頭,言辭急切,認為“中華”年號缺失滿族特色,拋棄了祖宗傳承的文化符號,會讓滿族在新朝的地位受到威脅,更擔憂這會削弱滿族對朝廷的影響力。

    然而,漢臣們大多表示贊成,他們滿臉欣喜,拱手進諫,稱“中華”涵蓋了廣袤的地域與多元的民族文化,是對中華文化的高度概括與升華,能彰顯新朝海納百川的胸懷,利于國家長治久安,更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朝堂上,支持與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互不相讓。

    弘歷坐在龍椅之上,面色沉穩,目光堅定地掃視著眾人。

    他深知這不僅僅是一個年號的抉擇,更是關乎國家未來走向的關鍵決策。

    最終,弘歷憑借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強力通過了“中華”這一年號。

    弘歷目光炯炯,高聲說道。

    “朕意已決,以‘中華’為年號,便是要讓天下知曉,我朝乃滿漢蒙回藏一家,各民族平等共生,共築輝煌。

    望眾卿齊心協力,輔佐朕開創盛世!”

    盡管滿族大臣心中仍有不滿,但君命難違。

    這場年號之爭落下帷幕,“中華”年號正式確立,它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大清邁向融合與繁榮的新征程,也預示著這個古老帝國將在全新的理念下,開啟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 。

    朝堂之上為年號爭論得不可開交之際,民間也因第二期《中華日報》的發行熱鬧得炸開了鍋。

    廣州府的茶館里,茶香裊裊,茶客們人手一份報紙,熱烈地討論著。

    一位身著長衫的書生,興奮地揮舞著報紙說道。

    “諸位快瞧!這報紙上的‘華人行為準則’,真乃濟世良言!

    ‘對食物、情色、金錢等方面的欲望保持適度和節制’,如今世風日下,多少人就是因為欲望過度,迷失了自我。若人人都能以此為戒,社會風氣肯定能煥然一新!”

    旁邊一位商人模樣的人也跟著點頭。

    “您說得太對了!就說我們生意場,有些人貪得無厭,為了賺錢不擇手段。要是大家都遵守這準則,誠信經營,生意肯定更好做,也更踏實!”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時,一位老者緩緩開口。

    “我最看重的是‘當孝敬父母’這條。

    百善孝為先,現在有些年輕人,對父母不管不顧,實在是不應該。

    這報紙把這準則宣揚出來,能讓大家重新重視孝道,咱們的傳統美德可不能丟啊!”

    眾人紛紛附和,你一言我一語地聊起身邊那些因為不節制欲望或者不孝順父母而引發的事情,對“華人行為準則”的認同感愈發強烈。

    江南水鄉的小鎮上,一群年輕學子圍坐在私塾外的老樹下研讀報紙。

    一個學子指著報紙說道︰“你們看,‘尊重他人及其信仰,無論他人的信仰或背景如何,都給予尊重’,以前我總覺得和不同信仰的人相處很難,現在明白了,大家都互相尊重,就沒那麼多矛盾了。”

    另一個學子推了推眼鏡,補充道︰“是啊,還有‘不要輕易對他人進行評判,應看到他人的優點’,以後我可得改改這愛評判人的毛病,多發現別人的閃光點。”

    北方的邊塞城鎮,百姓們也被報紙的內容深深吸引。一位退伍老兵捋著胡須說︰“這‘同胞有難,應主動幫扶’說得真好。

    咱在邊塞生活,大家就是要互相幫襯。

    前陣子隔壁家遭了災,大家都伸出援手,這才渡過難關。

    以後更得照著這準則來,讓咱這地方更有人情味!”

    周圍的百姓紛紛點頭,回憶起平日里鄰里互助的溫暖場景。

    在討論“華人行為準則”的同時,司法改革也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

    客棧里,一位經常在外走動的商人說道︰“我在各地跑生意,見識過不少地方的司法亂象。

    听說新的審判制度,打官司得靠證據說話,不像以前,全憑當官的一張嘴。”

    一位在衙門當差的小吏也附和道︰“是啊,以前斷案,有時候確實模稜兩可,現在推行新式審判,還有律師幫忙,對我們這些當差的要求也更高了,但也更能保證公正斷案了。”

    關于報紙銷量,大家同樣討論得熱火朝天。

    杭州城里,一位書店老板滿臉笑容地說︰“這《中華日報》可太受歡迎了!上個月我們店賣出去好幾千份,每天都有人來問有沒有新報紙。

    大家都想知道朝廷又有什麼新政策,還有各地的新鮮事兒。”

    在廣州的碼頭邊,一位船工也說道︰“我雖然識字不多,但听識字的工友念報紙上的內容,覺得可有用了。

    大家都愛听,所以買的人肯定多,听說上個月廣州賣出去好幾十萬份呢!”

    農業種植方法的討論則在廣大鄉村地區掀起熱潮。

    在河南的一個小村莊里,一群農民圍坐在一起,研究著報紙上的種植技巧。

    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農說道︰“這報紙上說的挑選種子的方法,還真有道理。

    以前咱都是憑經驗選種,有時候收成不好。今年按照這上面的方法選種,再好好管理田間,說不定能大豐收!”

    旁邊一位年輕的後生也興奮地說︰“還有這施肥的時機和用量,以前我都不太懂,現在看了報紙,心里有底了。”

    新式審判案例更是讓百姓們津津樂道。

    在山東的一個縣城里,一場關于新式審判的討論在集市上展開。

    一位賣菜的大娘說︰“听說那個王二盜竊案,原告律師把證據擺得明明白白,王二再怎麼狡辯都沒用。

    以後那些小偷小摸的可得小心了,別以為能輕易逃脫懲罰。”

    一位教書先生模樣的人則說道︰“新式審判引入律師辯護,這是司法的進步。讓雙方都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依靠證據來判定是非,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希望以後這樣的審判越來越多,讓老百姓都能相信法律。”

    各地的文人雅士也在詩社、書院里展開討論。

    他們引經據典,探討著“華人行為準則”對社會風氣的影響,同時也對司法改革、報紙的作用等發表著自己的見解。

    不少人還將自己的觀點寫成文章,寄往報社,希望能在報紙上發表,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

    喜歡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請大家收藏︰()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方便以後閱讀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第19章 年號之爭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第19章 年號之爭並對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