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

第232章 我國封建社會∼南北朝時期46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陸坪 本章︰第232章 我國封建社會∼南北朝時期46

    我國的石窟寺3)

    雲岡石窟在洛陽南13公里的伊河兩岸。龍門山西山)和香山東山)“兩山相對,望之若闕”。石窟分布于兩山之崖,隔河相望。

    北魏初期,石窟的中心在雲岡,遷都到洛陽後,轉移到了新的都城,經北魏至宋代陸續開鑿,形成了龐大的石窟群。

    現存窟龕2100多個,造像余尊,大部分為唐代雕鑿,洛陽龍門是唐代石窟寺的中心,規模最大的摩崖佛龕——奉先寺石窟,開鑿于武則天時期。據《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其間武則天捐“助脂粉錢二萬貫”。

    該佛龕南北寬36米,東西深40米,利用崖面雕刻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巨像九尊。主佛盧舍那像高17.14米,居中趺坐,頭微前傾。佛的雄偉身軀和居高臨下的姿態,令人望而生畏。

    但其寬闊而豐滿的前額、下視而聰穎的雙眼,微翹的薄唇、笑意微露的面孔,又使人倍感親切,有人認為盧舍那佛的形象代表了武則天的形象。全龕布局主次分明,形神兼備。

    左右兩側的天王、力士威武雄健,與正面佛的端莊慈祥、弟子的虔誠和菩薩的恬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突出了佛的形象。其雕刻技巧高超,是唐代石刻藝術的精品。

    我國的石窟寺4)

    麥積山石窟也是我國四大著名石窟之一。它座落在甘肅天水東南的麥積山上,開鑿始于十六國的後秦。北魏時有較大的發展,之後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元、明、清各朝,都不斷開鑿修建。

    唐朝開元年間,天水一帶發生強烈地震,麥積山石窟受到較大損失。至今保存下來的洞窟近200個,泥塑、石雕7000余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

    麥積山石窟以泥塑成就最大,各種塑像形態各異,表情豐富,栩栩如生。一個個佛像都人格化了,有的秀骨清風,有的雍容華貴,富有濃厚的人情味。

    麥積山的早期作品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的作品),是國內保存下來的唯一完整的泥塑藝術品。

    我國的石窟寺5)

    晚唐之後,北方石窟的開鑿日趨減少,四川卻異軍突起,石窟摩崖開鑿之多,居全國之首。比較著名的有廣元千佛崖、安岳石刻、大足石刻、樂山大佛等。

    其中樂山大佛最為雄偉,佛高71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石造像。四川的石刻以宋代的作品最富時代特色。隨著商品貨幣經濟日漸繁榮,人們的社會意識日趨現實,在石窟寺造像的表現上,日益世俗化。

    大足寶頂山的石造像,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其中的“牧牛道場”,雕造了十頭牛和十個牧童。這些牛,有的臥地舔足,有的在田野上奔跑,有的在河邊飲水。牧童們有的相互嬉戲,有的席地而坐,悠然自得,好一派田園風光。

    石窟造像到宋元時期已進入尾聲。明清以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都市經濟日趨繁榮。寺廟在城市中大量涌現,邊遠偏僻山區的石窟開鑿便終止了。

    我國眾多石窟寺里精美的雕塑和壁畫,被帝國主義分子多次盜竊、破壞,使這些珍貴遺產蒙受劫難,許多千年石像被他們斷臂、破頭,壁畫被挖取、刮壞,慘不忍睹。

    他們的破壞給我國的石窟寺帶來了不可彌補的損失。解放後,黨和政府重視文物保護工作,1961年幾大石窟寺皆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進行了一系列維護、加固工作。對其他石窟也作了相應的保護。

    現在,眾多的石窟寺都已成為了旅游勝地。觀覽的人群眾多,絡繹不絕。加重了文寶單位的責任,也須增強普羅大眾的文保意識。使我國珍貴的石窟寺文物萬世遺存,永放光彩!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方便以後閱讀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第232章 我國封建社會∼南北朝時期46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第232章 我國封建社會∼南北朝時期46並對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