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

第216章 我國封建社會∼南北朝時期30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陸坪 本章︰第216章 我國封建社會∼南北朝時期30

    劉勰的《文心雕龍》

    《明詩》—2)

    譯文參考)︰

    偉大的舜說︰“詩是抒寫情志的,歌是長聲地把這情志吟唱出來”。《舜典》中的這種分析,已經把詩的意義講明白了。

    所以說︰“蘊藏在心里的是志,用言語表達出來就是詩”;鋪張文采把作家的意志寫出來,那就只有詩呀!

    所謂詩,是執持約束的意思,用以約束人的感情不讓它流蕩;孔子把三百篇的意旨概括起來,歸結為“念頭沒有淫邪的”;可見用執持約束來解釋詩意,是符合孔子的話的。

    人們稟賦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接觸外物必然有感觸,對外物有感觸而吟詠自己的意志,那就很自然的了。

    古代葛天氏就有樂辭,《玄鳥》便是當時的八首樂曲之一;黃帝時候有《雲門》樂曲,照理也不會光有絲弦而無樂辭。

    到了唐堯時有《大章》歌,虞舜時寫了《南風詩》,現在來看這兩首詩歌,只是文辭通達罷了。

    偉大的夏禹按次第的完成了九項善政,人民安居樂業,于是作歌歌頌他的美德;夏王太康荒淫失國,他的五個弟弟便作詩加以諷刺;可見用詩歌來頌揚君王的美德,幫助糾正他們的錯誤,這是由來已久了。

    從商朝到周朝,《雅》詩和《頌》詩都很完備,《風》、《小雅》、《大雅》、《頌》把王道興衰的根源是論述得顯著彰明的;

    風、賦、比、興、雅、頌概括詩的體裁和創作手法是周密精深的。

    子夏有見于“素以為絢兮”這章詩,子貢領會了“如琢如磨”這句詩,所以孔子稱許子夏和子貢兩人,認為可以和他們談詩了。自從周王的恩澤更加衰微以後,采詩的人也不搜集民謠了;

    在春秋時代,要看人們的志趣,便只有听他們朗誦三百篇中的舊詩,于是,用舊詩來應對被當做貴賓的榮譽,把舊詩來朗誦成為使臣的光彩。

    到了楚懷王的時候,諷刺時政和發泄哀怨,便有《離騷》那樣作品。秦始皇雖然焚燒典籍,但是也要博士創作《仙真人詩》。

    漢朝初年的四言詩,是韋孟首先唱出來的,詩中幫助改正錯誤的意旨,繼承了三百篇的傳統。

    漢孝武帝愛好文辭,便詔群臣在柏梁聯韻,只是嚴忌、司馬相如這些人,對于作詩,卻是不得其法的。到漢成帝時候,劉向品評和抄錄當時的詩作,一共選了三百多篇。

    朝廷國家的重要文章,也可說搜集很完備了,可是當時作家流傳下來的作品,並沒有五言詩,所以李陵和班婕妤的作品,便不免被後代人懷疑。

    考察《召南》里的《行露》詩,開始出現了半首詩是五字成句的,《孟子》中小子所唱的《滄浪歌》,已經是全篇五字成句的詩;

    “暇豫之吾吾”這首優施所唱的歌,遠遠的出現于春秋年代;“邪徑敗良田”這支童謠,產生在較近的成帝時候。

    所以從歷史的發展上加以考證,那麼五言詩的出現就很久了。那些美麗的五言詩,它們創作的時代,也有人懷疑,但有幾首人們認為是枚乘做的,

    其中《孤竹》一篇,卻是傅毅的手筆,從枚乘、傅毅這幾首詩的文采辭藻看來,都是兩漢的作品吧!察看這些詩的結構行文,質樸而不俗野,描繪曲折細致而又逼真,悵恨的感情表現得很真切,實在是五言詩中頭等的作品呵。

    至于張衡的《怨詩》,清麗典雅,耐人尋味,他的《仙詩》和《緩歌》,也都典雅而有新聲。

    到了建安初年,五言詩得到飛躍的發展,魏文帝曹丕、陳思王曹植運用五言詩的手法非常純熟,象乘著放開韁繩的馬一樣,有節奏地奔馳,

    王粲、徐干、應、劉楨在詩壇上也如趕路程似的爭著向前邁進。他們的詩歌內容,都是欣賞風月,描繪池苑,敘述恩澤榮華,記敘酣飲宴會,

    慷慨激昂地隨著意氣揮發,豪爽磊落地施展才華抒寫,不論是抒寫胸懷,或者是描述具體的事物,不追求縴細的技巧;驅遣文辭以描寫事物的形象,只求其盡清晰明確之能事,這是他們相同的地方。

    到了正始時代,大家闡揚道家哲學,詩中參雜著佛老的意旨,當時作家象何晏那批人,大多數是浮泛膚淺的。

    獨有嵇康的詩志趣清高激烈,阮籍的詩,意旨遙遠深沉,所以能高出眾人。至于應璩的《百一》詩,獨立不偏,敢于諷刺而無所畏懼,文辭曲折而含義純正,也可算是魏代遺留下的正直作家了。

    西晉時代許多作家,漸漸走向未來了輕浮華麗,張載、張協、張亢、潘岳、潘尼、左思、陸機、陸雲,並肩地在詩的大道上走著,

    他們的詩歌的形式比正始年代華美,而詩的風力卻比建安時柔弱,有些作品雕琢文句而自以為巧妙,有些詩篇鋪陳浮靡的詞藻卻自以為美麗,這就是西晉詩歌的大略情況呵。

    東晉的作品,沉溺在談玄的風氣中,譏笑儒家從政事的志趣,而推崇並充滿了道家棄絕智巧之論;

    袁宏、孫綽以後的詩人,雖然各有其雕琢彩飾的技巧,但文辭單調,是不能和袁、孫爭雄的。所以郭景純的《游仙詩》便突出地成為當時的杰作了。

    劉宋初年的詩文,繼承前代而又有所變革,莊、老哲理從詩里消失了,而山水詩卻逐漸盛行。

    排比辭藻,運用長篇的對仗,沽釣聲價,尋求一句的奇巧,內容務求逼真地刻劃事物,文辭定要盡心地追逐新奇,這就是近代作家所竟相追求的風氣。

    所以全面地看各個朝代,歷代作品發展變化的大概便可察見;扼要提出各個時期的同異,詩歌發展的梗概就大略可以明白了。

    至于那些四字成句的正體詩,應該以典雅溫潤為根本,五字成句的流暢格調,應該以清麗為宗旨;但詩的華麗和典雅的不同風格,由作家的才華而定。

    所以張子平的詩長于典雅,嵇叔夜的詩最為溫潤,張茂先的詩構思清新,張景純的詩文辭華麗。兼有雅潤清麗的優點的要算曹子建、王仲宣,擅長一種的便是左太沖、劉公干。

    但是詩有一定的體裁,思想卻不是固定不變,作家只能隨著自己的性情和才分來寫詩,很少有一個作家能夠擅長各種不同風格的詩的。

    如果深深地認識到寫詩的難處,認真去寫,作詩就容易了;如果忽視了寫詩的困難而以為很容易,困難就將來了。

    至于三言、六言及其他雜言詩,那是從《詩經》的篇章中發展出來的;拼拆文字的“離合體”,萌芽于圖讖;回環可讀的“回文詩”,那是從道原開始的;

    各種詩體篇幅雖有大小的不同,但同是表達思想感情的,都可歸入詩歌的範圍,所以就不詳細敘述了。

    總而言之,人生下來便有志,把心里所含的志吟詠歌唱出來,這樣就產生了詩。詩歌起源于上古的時代,直到《詩經》出現後,這種歌唱的風氣更盛行起來。

    詩歌是與神理相契會的,也是與政教相參合的。名章秀句一天比一天繁榮,千秋萬代將永遠被人們欣賞、愛好。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方便以後閱讀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第216章 我國封建社會∼南北朝時期30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第216章 我國封建社會∼南北朝時期30並對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