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

第206章 我國封建社會∼南北朝時期20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陸坪 本章︰第206章 我國封建社會∼南北朝時期20

    範縝的主要著作

    《神滅論》

    譯文參考)—1)︰

    第一段)

    問︰孔子說精神靈魂)滅亡,怎麼知道它滅亡了呢?

    答︰精神離不開形體,形體也離不開精神。所以形體存在,精神才存在,形體衰亡,精神也就滅亡了。

    問︰無知的稱為形體,有知的叫做精神。有知和無知實際上是不同的,精神和形體按“理”來講,也不允許混為一談。形體和精神不可分離,沒听說過。

    答︰物質形體是精神的實體,精神是物質形體的作用。所以形體是指它的實體,精神是指它的作用。形體和精神二者不能割裂。

    【第一段要點︰形體和精神和關系,是有神論和無神論爭論的根本問題。範縝針對佛教“形神相異”,即精神靈魂)可以脫離形體而獨立存在的說法,

    提出“形神相即”,即精神隨形體的“存”、“謝”而“生”、“滅”的觀點。

    並用“質”、“用”這對新範疇比較正確地闡明了形體是精神產生的物質基礎,而精神靈魂)則只是形體派生的作用。

    這是對佛教“神不滅”論的有力批判,也是對荀況、王充等無神論者唯物主義思想的重大發展。】

    第二段)

    問︰按照你的說法)精神既不是物質實體,形體又不是作用,但兩者又不能割裂開來,這理由在哪兒?

    答︰精神和形體名稱不同,但本體還是一個。

    問︰名稱既然不同,本體怎麼是一個呢?

    答︰精神和形體的關系,正如同鋒利和刀刃的關系一樣。形體和精神作用的關系,正如同刀刃和鋒利的關系一樣。既叫做鋒利,自然不是刀刃;既叫做刀刃,自然不是鋒利。

    但是離開了鋒利就無所謂刀刃,離開了刀刃就無所謂鋒利,從未听說刀刃不存在而鋒利單獨存在的,怎麼能說形體消亡而精神單獨存在呢?

    問︰刀刃之與鋒利,或如你所說,形體之與精神,其意義不同。為什麼這麼說呢?

    樹木的實體是沒有知覺的,人的實體是有知覺的。人既有相同于樹木那樣的實體,卻又有不同于樹木的知覺,豈不是樹木只有一種特性,而人則有兩種特性嗎?

    答︰這話真奇怪呀!人若有樹木那樣的實體作為形體,又有不同于樹木的知覺作為精神,則可如你所說的了。

    人的實體是有知覺的,樹木的實體是沒有知覺的。所以人的實體不是樹木的實體,樹木的實體也不是人的實體。人怎麼可能有同于樹木那樣的實體,而又有不同于樹木的知覺呢?

    問︰人的實體之所以不同于樹木的實體,是因為人的實體有知覺;人如果沒有知覺,與樹木有什麼區別呢?

    答︰人沒有無知覺的實體,猶如樹木沒有有知覺的形體。

    問︰死人之軀體,豈不是沒有知覺的實體了?

    答︰是沒有知覺的實體。

    問︰如果是這樣,人確實既有相同于樹木的實體,又有不同于樹木的知覺了。

    答︰死人雖然有相同于樹木的實體,卻沒有不同于樹木的知覺,活人雖然有不同于樹木的知覺,卻沒有相同于樹木的實體。

    【第二段要點︰範縝在這里用“刃”與“利”的關系作比喻,論證“形”和“神”的主從依附關系,否定世界上有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的精神靈魂)。

    他指出人“有知”而木“無知”,是因為“人之質”與“木之質”不同,所以意識是人所特有的屬性。

    這些比喻和對比有力地論證了“形神相即”的唯物主義觀點,進一步批判了“形神相異”的唯心主義謬論。】

    第三段)

    問︰死人的骨骼,不同于活人的軀體嗎?

    答︰活人的身軀不同于死人的骨骼,死人的骨骼不同于活人的軀體,區別在于已經變得不同了;哪有活人的身軀具有死人的骨骼的?

    問︰如果活人的身軀,不同于死人的骨骼,死人的骨骼則應不從活人的身軀而來。那麼死人的骨骼是從哪里來的呢?

    答︰是活人的身軀,變成死人的骨骼了。

    問︰活人的身軀,變成了死人的骨骼,豈不是因為活才有死?則可知死人的身體猶如活人的身體一樣。

    答︰如果是活著的樹變成了死樹,那麼死樹的實體仍然是活樹的實體?

    問︰活樹體變成了死樹體,死樹體即是活樹體;如果把絲紡成了絲線,絲線與絲,又有什麼區別呢?

    答︰如果照你的說法枯樹就是活樹,活樹就是枯樹,那就應該在樹活的時候凋零,樹枯的時候結果;再則,活樹不應當變成枯樹,因為照你的說法活樹就是枯樹,所以,枯樹就不必是從活樹變來的了。

    如果活樹和枯樹是一樣的話,那麼為什麼不是先枯後榮,而總是先榮後枯呢?絲和絲線實質相同,因此,不能用來作為比喻。

    問︰當活的形體死去時,便應當一下子通通都消失了,為什麼既已變為死的形體,還得經歷一段長時間才逐漸消失呢?

    答︰這是因為一切形體的生和滅,總是要有一定過程的緣故。突然而生的必定突然而滅。逐漸而生的必定逐漸而滅。

    突然而生的,狂風暴雨就是這樣的;逐漸而生的,動物和植物就是這樣的。

    有的突然變化,有的逐漸變化,這是事物的常理變化的規律)。

    【第三段要點︰範縝用人的生死、樹的榮枯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是由于自身的“質”起了變化。

    “質”變了,它原有的作用就隨之消失,如人死了就失去“有知”的作用,這就進一步證明了“形謝則神滅”的觀點。

    他還初步認識到事物的變化有“噔”變和“漸”變兩種形式,這是一種樸素的辯證觀點。】

    第四段)

    問︰你說形體離不開精神,那麼,象手這些肢體也有精神嗎?

    答︰都有精神的一個方面。

    問︰如果都有精神的一個方面,精神應該能思維,手等也應該能思維。

    答︰手等有痛癢的感覺,而沒有是非的思維。

    問︰感覺和思維是一回事,還是兩回事呢?

    答︰感覺也就是思維,粗淺的叫做感覺,深刻的叫做思維。

    問︰如果是這樣,就應該有兩種思維了。思維既有兩種,難道精神也有兩種嗎?

    答︰人體是唯一的,精神哪里能有兩種呢?

    問︰如果沒有兩種精神,怎麼會有痛癢的感覺,而又有是非的思維呢?

    答︰象手和腳雖然不同,終歸是一個人身上的肢體;識別是非和感知痛癢盡管不同,但也終歸是同一個精神。

    【第四段要點︰範縝指出,感覺與思維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區別是兩者程度的不同,“淺則為知,深則為慮”,聯系是兩者同屬于統一的精神作用,知慮“總為一神”。

    這就提出了感覺和思維是精神活動的兩個部分的思想,深化了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認識論。】

    第五段)

    問︰識別是非的思維,與手足無關,應當和什麼器官有關呢?

    答︰識別是非的思維,是心這個器官所主管的。由于古代科學水平的限制,範縝還不知道大腦是主管思維的器官,而誤認為心是主管思維的器官。)

    問︰心器官是五髒之一的心嗎?

    答︰是的。

    問︰五髒有什麼不同,而心為什麼獨有是非的思維能力呢?

    答︰人的七竅又有什麼不同,而它們的職能並不一樣,這是為什麼?

    問︰思維是不受空間局限的,怎麼知道它是心器所主管的呢?

    答︰心器官有了疾病,思維作用就會失常。因此知道心器官是思維的基礎。

    問︰怎麼知道思維)不寄托在眼楮等器官上呢?

    答︰如果思維可以寄托在眼楮上,那麼視覺為什麼不寄托在耳朵上呢?

    問︰思維沒有相應的器官做為它的基礎,所以可以寄托在眼楮上;視覺自有它的基礎,所以不需要依附在人體的其它部分。

    答︰視覺為什麼有相應的器官作為它的基礎,而思維沒有它相應的基礎呢?假使思維在我的身上沒有基礎,可以寄托在任何別的地方,那麼張甲的感情可以寄托在王乙的身上,李丙的性格也可以寄托在趙丁的身上。是這樣嗎?不是的。

    【第五段要點︰範縝認為人體上的不同器官,都各有自己的職能,思維是心所獨有的職能。

    這就把思維活動放在物質的、生理的基礎上,即思維活動產生于人體中的思維器官,把古代唯物主義對于思維和物質的關系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有力地批判了佛教所鼓吹的思維活動是先天的,它的基礎是靈魂的唯心主義謬論。】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方便以後閱讀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第206章 我國封建社會∼南北朝時期20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第206章 我國封建社會∼南北朝時期20並對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