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散文24)
9、《荀子》
荀子的主要著作︰
3)《性惡》
原文︰略)
譯文︰略)
注釋︰略)
釋義︰
《性惡》是荀子批判孟子“性善”論的一篇富有戰斗性的哲學論文。
荀子在《性惡》中,著重論述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從人有物質欲望和生理要求出發,論述了人性是惡的,善是人為的。人的善的觀念的產生是受社會環境影響,接受教育改造的結果,這就批判了孟子的“天賦道德論”。
二、強調“君子”與“小人”、高貴者和卑賤者的本性是一樣的,是惡的,並且可以互相轉化,否定了“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唯心論的謬論。
三、從“人之性惡”觀點出發,提出必須推行法治,這也是對孟子虛偽的“仁政”說教的有力批駁。
但荀子的“性惡”論,離開人的階級性抽象地談人性的善惡,也還是超階級的人性論,從根本上說是錯誤的。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它有一定的進步作用。
《性惡》篇立性惡論,破性善說,反復論證,富有邏輯力量。
開頭提出︰“人之性惡,其善偽也”,這是全篇的總綱,下面就根據這個觀點,從多方面加以論證,每段後面都以“用此觀之,然則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照應前文,使他的論點愈辯愈明。
後半從性惡論出發,強調人的學習、磨煉、改造的重要性,提出了“涂之人可以為禹”,“君子可以為小人,小人可以為君子”的論點。
結尾並反復強調“靡而已矣!靡而已矣!” 說服力尤強。
荀子的主要著作︰
4)《解蔽》—1
原文︰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則復經,兩疑則惑矣。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今諸侯異政,百家異說,則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亂。亂國之君,亂家之人,此其誠心莫不求正而以自為也,妒繆于道而人誘其所迨也。私其所積,唯恐聞其惡也。倚其所私以觀異術,唯恐聞其美也。是以與治離走而是己不輟也。豈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況于使者乎!德道之人,亂國之君非之上,亂家之人非之下,豈不哀哉!
故為蔽?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
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紂是也。桀蔽于末喜、斯觀而不知關龍逢,以惑其心而亂其行;紂蔽于妲己、飛廉而不知微子啟,以惑其心而亂其行。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賢良退處而隱逃,此其所以喪九牧之地而虛宗廟之國也。桀死于鬲山,紂縣于赤旆,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諫,此蔽塞之禍也。成湯監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文王監于殷紂,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呂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遠方莫不致其珍,故目視備色,耳听備聲,口食備味,形居備宮,名受備號,生則天下歌,死則四海哭,夫是之謂至盛。《詩》曰︰“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 此不蔽之福也。
昔人臣之蔽者,唐鞅、奚齊是也。唐鞅蔽于欲權而逐載子,奚齊蔽于欲國而罪申生,唐鞅戮于晉。逐賢相而罪孝兄,身為刑戮,然而不知,此蔽塞之禍也。故以貪圖背叛爭權而不危辱滅亡者,自古及今,未嘗有之也。鮑叔、寧戚、?朋仁知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祿與管仲齊。召公、呂望仁知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祿與周公齊。傳曰︰“知賢之謂明,輔賢之謂能。勉之強之,其福必長。” 此之謂也,此不蔽之福也。
昔賓孟之蔽者,亂家是也。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申子蔽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