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

第62章 我國封建社會初期∼戰國時代30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陸坪 本章︰第62章 我國封建社會初期∼戰國時代30

    諸子百家散文22)

    9、《荀子》

    荀子的主要著作︰

    2)《天論》—2

    譯文參考)︰

    自然界的運行、變化是有常規客觀規律)的。不會因為有了賢明的堯才存在,也不會因為出了暴虐的桀就消亡。用符合客觀規律的措施對待自然界,就吉利,用違反客觀規律的措施對待自然界,就危險。

    加強農業生產並節約費用,則不會貧窮;衣食等生活資料)充足而且活動適時,則自然界就不會損害人類健康);遵循客觀規律辦事)而且沒有差錯,則自然界就不會使人類遭受禍害。

    這樣,水災和旱災都不能使人饑餓,寒冷和暑熱都不能使人得病,都不能使人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危險)。

    農業荒廢而且奢侈浪費,則自然界就不能使人富裕;衣食不充足而且行動消極、懶散不積極從事生產勞動),則自然界就不能使人豐足;違反客觀規律而胡作非為,則自然界就不能使人吉利。

    這樣,水旱災未到就會饑餓,寒暑未侵襲就會得病,自然災害未至就會遭受危險。無論在太平時代遇到良好天時,或遇到殃禍,都不可以抱怨自然界天),即使在亂世也同樣應這樣不怨天)。

    因此,把自然界與人類區分開來,才是最高明的人。

    百物都由天生,不用人為而自然成長,不待人求而自然得到,這是自然界的職能。象這一類的事情,雖深遠,其人明于天人之分的高人)不會加以思慮;雖廣大,不會致力去做;雖精微,不會去體察︰這就是人不與自然界爭職能。

    自然界有四時的自然順序和變化,地有其財地面上生長的動植物和地下蘊藏的礦物等);如果人能采取恰當的修治措施,順應自然規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天、地的自然條件。

    如果放棄利用自然的恰當措施,而空想天地的恩賜,那就糊涂了。

    眾星相隨旋轉,日月交替明照,四時輪回運行,陰陽變化無窮,風雨普施大地,萬物各得陰陽的調和而生息,各得風雨的滋養而成長,無需人為地施加有意識的活動,就會見其功效,這是因為自然界原本具有的神妙作用。

    人們)都知道自然界萬物生長的結果,卻不知道自然界無形的神妙作用,這就是所謂的天大自然)的神奇所在。唯有聖人但修人事以制馭自然,而不冥想自然的究竟。

    自然界的職能已經建立,功效已經形成,人具有身體和精神,內藏好惡、喜怒、哀樂,人的性情是受大自然影響的;

    耳、目、鼻、口、身體,各有其職能而不能互相代替,這些都是人類生理上自然具有的感覺器官;

    心在胸腔之內,管理統帥)著五官,稱其為天君指思維器官“心”);人利用、,改造自然界的各種動、植、礦物等,以奉養人類,這稱之為天養即自然界的供養);

    人的需求若能與自然界相順適,就能造福人類,若相違逆就會造成禍害,這稱之為天政。

    如果把心攪得昏暗,把五官的功能搞亂,不能改造利用自然界的各種資源,不知道養生之道,違反保全人類生存的原則,違反人的自然感情,好惡喜怒哀樂無所節制,由于上述種種錯誤,喪失了自然界對于人類的一切功能,就會遭受巨大的災禍。

    聖人能使思維保持清醒,能使五官正確發揮功能,能完備對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能順應自然規律,能保養好自身的健康,能保全自然界對人類的功能。

    這樣,人若能做到以上能做到的所有事情,而不去做所做不到的違反自然規律的)事情,就能使天地盡其職能,使萬物都為人類所利用。

    人的行為會變得周全、有條理,身體會得到很好的保養、生活得很舒適,生命不會受到傷害,這就是所謂的認識自然界的規律。並順應和利用自然。

    因此,最靈巧的人不會做違反自然規律的事情,最聰明的人不會脫離自然條件去空想。

    人們對于天有所認識,就能根據觀察到的天象,來預測以後發生的變化;對于地有所認識,就能根據不同的土質,去種植適宜于生長的植物;對于四時有所認識,就能根據四季節氣變化的次序和規律,去處理農事;對于陰陽有所認識,就能根據陰陽之協和,去調理萬物。

    掌管天文、歷象等方面的官員,研究、掌握自然現象和規律,從而指導人們遵循這些規律去做好應做的事情。

    把國家治理得紛亂了,是因為天象不好嗎?有書說︰有關日月星辰的天文歲時自然現象,這是自禹、桀以來都相同的;禹憑借這樣的天象條件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桀在同樣的天象條件下,卻把國家治理得很紛亂,把國家治亂了,不是因為天象條件不好的原因。

    是因為時間嗎?書說︰在春夏兩季,各種生物)都生長茂盛,而蓄積收藏于秋冬兩季,這在禹、桀是相同的;然而禹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桀卻把國家治理得紛亂,所以國家治理得好或壞,不在于時間因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在于地理條件嗎?書說︰農作物得到適宜生長的土地,就會生長,失去適宜的土地,就會荒蕪,禹和桀的地理條件也是相同的,而禹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桀卻把國家治理得紛亂,所以國家治理得好與壞,不在于地理條件因素。

    《詩經》上說︰“生于岐山的太王周文王的祖父)開闢土地、創業,文王發展、鞏固”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天不會因為人的厭惡而停止運轉,地也不會因為人厭惡遼遠而不廣闊,君子不會因為小人的吵鬧喧嘩而停止正義行動。

    天有一定的規律,地有一定的次序和法則,君子有一定的行為準則。君子持之以恆地遵循通常的規律和準則去做事,而小人計較眼前一時的利害。

    《詩經》上說︰“只要自身禮義不產生差錯,何需顧慮人之言呢。”就是這個道理。

    楚王的侍從車有千輛,這不是明智的做法;君子吃粗糧喝水,不是他愚笨,而是偶然這樣。至于志存美好、高尚,德行厚道,知慮明智,生于現今而志在古往,這些是經過自身努力可以做到的。

    因此,君子嚴肅對待自身的德行,而不羨慕、指望天賜,每日都會進步;小人放棄自身的德行,而羨慕、指望天賜,每日都會退步。

    君子之所以每日都進步,小人之所以每日都退步,都是同一個原因,即都是由對待人和自然的態度所決定的。君子與小人之所以相差懸殊的原因就在于這里。

    隕星墜落、樹木因干燥而爆裂作響,人們都會恐懼。是為什麼?其實沒有什麼,是天地的變化,陰陽之轉換造成的,這些現象稀少出現。覺得奇怪,是可以的;而畏懼,就不對了。

    日月有蝕變,風雨不時發生,而怪星偶然出現,在世上不是經常發生的現象。

    國家上層清明而政治平和,一般不會在同一個時代內全部出現,對社會沒有傷害;上層陰暗而政治險惡,雖然一般不會同時出現,,但對社會沒有好處。

    因此,隕星墜落、樹木爆裂,是天地變化、陰陽轉換造成的罕見現象,覺得奇怪是正常的,而畏懼害怕就沒有必要了。

    在現實事物中,人對自然災異感到畏懼。耕田粗惡不精會傷害莊稼,除草不盡會損失一年的收成,政治險惡會失去民眾的擁護,田地荒蕪莊稼失收,糧價昂貴百姓挨餓,路上可見死人,這是人為造成的自然災害。

    國家的政治不清明,各種措施不合時宜,不重視農業生產,也是人為造成的錯誤。

    禮義錯亂,男女沒有分工區別,相互淫亂,父子相疑,上下乖離,外患和內亂同時並起,也是人為造成的禍亂。

    自然災害產生于人為的錯誤,三者指農業失收、政治險惡、禮義錯亂)交錯發生,國家喪失安定。

    這樣解釋甚為淺近,造成的災害甚為淒慘。由于人類服勞役失時,使六畜往往生下異類,出現怪異現象,可感到奇怪,而不應畏懼。……

    祭神求雨,為什麼?沒什麼,是因為懷疑不祭神就不會下雨。搶救日食月食,天旱而祭神求雨,佔卜之後決定大事,不是因為求而有所得,而是一種迷信利用宗教迷信作為政事上的一種文飾,以欺騙人民)。

    因此,君子佔卜,百姓求神。認為佔卜就能帶來吉利,而不求神拜佛會帶來凶險。

    尊敬天而仰慕天,何如把天當作物質而控制它呢!順從天而歌頌天,何如掌握自然的規律而利用它呢!

    坐待四時節令給予人類恩賜,何如適應時令的變化而加以使用呢!听任物類的自然繁殖,何如發揮人的才能而促使它變化增多呢!

    羨慕自然物而企圖得到它,何如治理自然物而不使它喪失啊!希望自然物生出來,何如用人力促使自然物成長起來!

    因此,放棄人對自然物的作用主觀努力去改造自然),而只是指望天的功能大自然的施予、恩賜),是不符合萬物發生發展的實際情況的。

    喜歡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方便以後閱讀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第62章 我國封建社會初期∼戰國時代30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第62章 我國封建社會初期∼戰國時代30並對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