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散文18)
9、《荀子》
荀子小傳︰
荀子名況,又叫荀卿、孫卿,趙國人。約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38年為他的活動期間。他是先秦時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學家。
著名的法家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學生。他曾游歷齊、秦、楚等國,對社會政治狀況作了實地考察,長期在齊國的文化中心稷下齊國都城臨淄西門)講學,影響很大。
他曾三次做齊國的祭酒。後來齊人讒荀卿,因而去楚國,楚國的春申君舉他為蘭陵今山東棗莊市)令,被廢後就家居蘭陵,著書數萬言而卒。
荀況生活在戰國末期,除韓非外,在諸子中較為晚出。他雖屬于儒家學派,但能吸收各家學說的積極因素。
他學問淵博,重視實證,著作中表現了不少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對于包括儒家在內的諸子學說,都有所批判。
他不同意孟軻的“性善”論,提出了“性惡”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他反對迷信天命,迷信鬼神,主張盡力發揮人的才能,利用自然。
此外,針對孔、孟效法先王的主張,他提出法後王的口號,主張適應當時的社會情況,用禮法來治天下。
他主張實行法治,但對于革命暴力在統一中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卻缺乏足夠的認識。
《荀子》一書現存三十二篇。這些著作內容非常豐富,涉及哲學思想,政治問題,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辯論等方面。
他的文章長于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闢,用比貼切,語言精煉,有獨特的風格,在我國散文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此外,他的《賦》篇和《成相》是吸取民間藝術形式來進行創作的,對漢賦和七言歌謠的產生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荀子的主要著作︰
1)《勸學》—1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巳。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 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爾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睫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睫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闢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 聚焉。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