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

第53章 我國封建社會初期∼戰國時代21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陸坪 本章︰第53章 我國封建社會初期∼戰國時代21

    諸子百家散文13)

    6、《列子》

    列子的主要著作︰

    1)《愚公移山》續上章)

    注釋︰

    1、太行、王屋︰兩座山名。太行山主峰在今山西晉城縣南。王屋山在今山西陽城縣西南,山有三重,形狀像房屋。

    2、方︰方圓,周圍。

    這句說︰方圓七百里。

    3、萬仞︰形容山極高。古時七尺或八尺叫一仞。

    4、冀州︰古九州之一,今河北、山西、河南黃河之北和遼寧遼河以西的地方,古稱冀州。

    5、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陽。

    6、愚公︰和下文智叟都是虛擬人物。

    7、且︰將近。

    8、面︰向著。 這句說︰向著山居住,即住在山北。

    9、懲︰戒,苦于。 塞︰阻塞。

    這句意思說︰苦于住在山北面,道路被山堵塞。

    10、迂︰曲,遠。 這里有“繞遠”的意思。

    11、室︰家。聚室︰聚集全家人。 謀︰計議,商量辦法。

    12、畢力︰竭力,盡全力。 平險︰削平險阻。

    13、指通︰直通。 豫南︰豫州的南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

    14、漢陰︰漢水南岸。

    15、可乎︰可以嗎?

    16、雜然︰七嘴八舌,爭先恐後的樣子。 然︰詞尾,表示“……樣子”。 許︰許諾,贊同。

    這句說︰紛紛表示贊成。

    17、獻疑︰提出疑問。

    18、君︰對人客氣的稱呼,相當于“您”。

    19、曾︰相當于“尚”,“還”。下文“曾不若”的“曾”,用法相同。損︰毀壞。魁父之丘︰魁父這座小山。魁父在今河南開封縣境內。

    20、“如……何?” 相當于“能把……怎麼樣?”

    這句說︰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麼樣呢?

    21、且︰況且,連詞。 焉︰何,哪里,疑問代詞。下文“始一反焉” “有子存焉” “無隴斷焉”的“焉”,都是語氣助詞。

    22、雜曰︰眾曰,大家都說。 諸︰“之于”或“之乎”二字的合音詞。用于句中作“之于”,用于句尾作“之乎”。“之于”的“之”是代詞,這里指土石。 渤海之尾︰渤海邊上。

    23、隱土︰傳說中的地名。

    24、子孫荷擔者︰子孫之能荷擔者,就是能挑擔的子孫指有勞動力的)。 夫︰古時成年男子的通稱。三夫︰三人。

    25、叩石︰打石,鑿石。墾壤︰挖土。

    26、箕畚ji ben基本音)︰挑土的土箕、土筐。這里用如動詞,是用箕畚挑土石的意思。

    27、京城︰復姓。 孀妻︰寡婦。遺男︰遺孤,孤兒。又說︰遺男就是遺腹子父親死後才生的孩子)。

    28、始︰才。 齔chen趁音)︰換牙。 始齔︰才換牙大約七、八歲時)。

    29、這句說︰孤兒)高高興興蹦蹦跳跳地去幫助愚公移山。之︰代詞,指北山愚公。

    30、易︰交換。 節︰季節。

    這句說︰冬夏換季,指一年的時間。

    31、反︰同“返”。

    32、惠︰同“慧”,聰明。這句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裝句。謂語“甚矣”提前,起強調作用。文言里常用這樣的句式。

    33、一毛︰一草一木,極言其小。

    34、其︰助詞。用在“如……何”前面,有加強語氣的作用。

    這句說︰把土石怎麼辦?

    35、息︰氣。 長息︰長嘆。

    36、固︰頑固。

    37、徹︰通。 固不可徹︰即頑固不化。

    38、不若︰不如。弱子︰小孩子。

    39、雖︰即使,連詞,表示讓步關系。之︰助詞。 這句說︰即使我死了。

    40、窮愧kui愧音)︰窮盡。

    41、何苦︰何患,何憂。或解作哪怕,哪愁。

    42、亡︰同“無”。 應︰回答。 亡以應︰沒有話可以拿來回答。

    43、操︰拿。 操蛇之神︰山神。神話中說山神手里拿著蛇,所以稱為操蛇之神。

    44、巳︰停止。 這句意思說︰怕他沒完沒了地這樣干下去。

    45、帝︰天帝。

    46、感其誠︰為他的誠心所感動。 其︰代詞,指北山愚公。

    47、夸娥氏︰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大力神。

    48、厝cuo措音)︰同“措”,放置。 朔東︰朔方的東部。今山西北部一帶。

    49、雍南︰雍州的南部。雍州︰今陝西、甘肅一帶。

    50、隴︰同“壟”,高地。 隴斷︰山脈阻隔。 這句說︰沒有大山阻擋了。

    列子的主要著作︰

    2)《人有亡者》

    原文︰

    人有亡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也;顏色,竊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也。

    俄而,𦚱其谷而得其。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列子?說符》

    釋義︰

    這則寓言說明主觀唯心的判斷是不能符合客觀實際情況的,必須尊重客觀實際,重視調查研究。

    文章詳略得當,形象鮮明,前後對照,構成了絕妙的諷刺。

    譯文參考)︰

    有一個丟失斧頭的人,懷疑是其鄰居之子偷了。審其行走,是他偷的;看其面部表情,是他偷的;听其說話,是他偷的;察其動作態度,沒有一樣表現,不像偷斧頭的人。

    不久,挖掘丟失斧頭者工作過的地方,復得斧頭。過了些日子,再見到鄰居之子,其動作態度,沒有一點像偷斧頭的人。

    注釋︰

    1、亡︰丟失。 fu夫音)︰斧頭。

    人有亡者︰就是“有亡之人”。這是文言“者字結構”用來強調修飾語。為了突出“亡”,而把定語改為中心詞,將中心詞“人”改為修飾語。

    2、意︰同“臆”,臆度,猜想,懷疑。一個“意”字貫穿全段,引出下文。

    3、視︰觀察,審察。這里指亡者憑著主觀臆斷去考察別人的行動。

    4、顏色︰指面部表情。承接前文省略“視其”。下句同。

    5、這句說︰沒有一樣表現不像偷斧頭的。

    6、俄而︰不久。

    7、𦚱hu胡音)︰通“�”,掘的意思。 谷︰山谷,指亡者工作過的地方。

    8、他日︰過了些日子。 復︰又,再。

    9、無似︰不像。 這句說︰沒有一點像偷斧頭的人。

    列子的主要著作︰

    3)《齊人攫金》

    原文︰

    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蠰金者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

    ——《列子?說符》

    釋義︰

    這則寓言說明,抓金的人利令智昏,對客觀現實視而不見,所以只看到金子而看不到人了。

    譯文參考)︰

    從前,有一個齊人想得到金子,清早衣冠整齊地到市場去,來到賣金子的地方,抓起金子就走。

    吏卒把他捕捉,問他︰“大庭廣眾之下,你偷拿金子,是什麼緣故?”

    他說︰“我拿金子的時候,不見有人,只見到金子。”

    注釋︰

    1、昔︰從前。

    2、清旦︰清早。 之︰往,去。

    3、適︰來到。 蠰yu育音)︰出賣。 所︰地方。

    4、攫jue決音)︰抓取。

    5、何︰何故,什麼緣故。

    6、徒︰只,僅僅。

    喜歡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方便以後閱讀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第53章 我國封建社會初期∼戰國時代21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第53章 我國封建社會初期∼戰國時代21並對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