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6
5、狐假虎威
原文︰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 群臣莫對。江一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戰國策?楚策》一
釋義︰
這篇文章寫江一回答楚宣王時,運用“狐假虎威”這個寓言,說明北方諸國的畏懼昭奚恤,其實是畏懼楚王的百萬大軍。按︰《戰國策?楚策》一記載,江一曾幾次在楚王面前詆毀昭奚恤。)
“狐假虎威”這個成語就是從這里來的。它原來用來諷刺那種假借別人的權勢嚇唬弱小者的卑劣行為,和那些被人利用而不自知的昏 的權勢者。現在用這一成語,常常采取前一種意思。
譯文參考)︰
荊即楚)宣王問群臣︰“我听聞北方中原)一些諸侯國家害怕昭奚恤楚國的大將),是真的嗎?” 群臣沒有誰回答。
江一答道︰“老虎尋找百獸而食當食物),一天遇到一只狐狸。狐狸對老虎說︰’你不可敢)吃我!因為天帝讓我做百獸之王,所以你如果吃我,就違背了天命。
你以為我說的話不可靠在說謊),那麼我在你前面走,你跟在我後邊走,看百獸見到我誰敢不逃跑?’
老虎認為狐狸說的話可能是對的,便跟在他後邊走;百獸見了他們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百獸是懼怕自己才逃跑的,以為是懼怕狐狸才逃跑的。
現今楚國方圓五千里,擁軍百萬,由昭奚恤一人集中指揮。因此北方各國都懼怕昭奚恤,其實是懼怕你的百萬)大軍——就像百獸懼怕老虎一樣。
注釋︰
1、題目或寫作《江一對荊宣王》。
2、荊宣王︰就是楚宣王,因楚又稱荊。宣王名良夫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40年)。
3、北方︰指中原一些諸侯國家。昭奚恤xu序音),楚國的貴族,名將。之︰助詞。
4、“果”和“誠”是同義詞,都作“真實”解。
5、莫︰否定性無定代詞,相當于“沒有誰”或“沒有人”。
6、江一︰或作江乙,魏國人,多智謀。他為魏出使于楚,後在楚國做官。
7、求︰尋找。
8、無敢︰不敢。
9、長zhang掌音)︰主管者,這里作動詞用,是做百獸的)首領的意思。
10、不信︰指說謊。這句意思是︰你如果)以為我的話)不可靠。
11、為ei位音)︰介詞。這句說︰我為你在前面走。
12、走︰跑,這里是說逃跑。
13、然︰對,不錯。這句說︰老虎認為狐的話)是對的。
14、“地”和“方”不是一個詞,讀到“地”時應略停一下。方五千里︰五千里見方,不是五千方里。
15、帶甲︰披鎧甲,這里指披鎧甲的戰士。
16、專︰單獨,專一。
屬zhu主音)︰通“囑”,委托。
這句意思是︰把百萬軍隊)專托給昭奚恤。意即讓他一人集中指揮。
17、“北方之畏昭奚恤”是主語,“畏王之甲兵”是謂語。“其實”這件事的實情)︰是壯語。
甲兵︰指軍隊。
這兩句說︰北方畏懼昭奚恤這件事的實情,是畏懼你的百萬)大軍。
18、猶︰好象。
6、鷸蚌相持
原文︰
趙且伐燕,甦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戰國策?燕策》二
釋義︰這篇文章記敘了策士甦代為燕國向趙惠王游說,用鷸蚌相持這個寓言勸阻了趙王伐燕。它闡明了兩者爭持不下,必致兩敗俱傷,為第三者所乘的道理。
鷸蚌相持是著名的寓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成語,和“漁利”這個詞,都是從這里來的。
譯文參考)︰
趙國將要討伐攻打)燕國,甦代策士)為燕國對趙惠王說︰“今日我來時經過易水河,見到蚌剛出來曬太陽,鷸就啄它的肉吃,蚌馬上把黾J掀鵠矗 樽×損值淖爨梗 br />
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蚌就死了。’
蚌也對鷸說︰’我夾著你,今天你出不去,明天你也出不去,你鷸就死了。’
兩者誰也不肯放掉誰,捕魚者見到把兩者一起都捉走了。
現今趙將伐燕,如果燕、趙兩國久久相持不下,民眾疲勞時,恐怕強大的秦國會象那個漁夫一樣得利。因此願趙王深思熟慮!”
趙惠王說︰“好的”。便停止了攻打燕國。
注釋︰
1、且︰將。
2、惠王︰即趙惠文王。
3、易水︰水名,源出河北易縣。
4、曝pu鋪音)︰本字“暴”,曬。
5、鷸yu域音)︰水鳥名,長喙灰背,棲田澤間,喜食小魚。
6、喙hui誨音)︰咀,指鳥獸的咀。
7、即有死蚌︰即“蚌將為脯”。
8、舍︰同“舍”,舍棄,放掉。
9、禽︰通“擒”。
10、久相支︰久久相持不下。
11、 bi必音)︰“弊”的異體字,疲勞。作動詞用。
喜歡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