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2)
1、召公諫厲王止謗2)
注釋︰
1、厲王︰周厲王,名胡。公元前878年—公元前842年)“厲”這個謚號就是指斥他的暴虐。他對三年大旱災所造成的人民疾苦漠不關心,反而任用貪污庸俗的容夷公,加緊搜刮,所以民怨沸騰。
召公︰即召穆公,名虎,是周王的卿士,比較開明的政治家。
2、謗︰指斥別人的過失。這個詞後來一般作貶詞用。現在通行的說法是誹謗。
3、命︰厲王暴虐的政令。這句說,老百姓受不了王的虐政了!成語“民不堪命”就是由此而來。
4、衛巫︰衛國的巫者。巫︰古代以降神侍鬼為職業的人。
5、這句說︰讓衛巫)去監視誹謗厲王的人民。
6、以︰介詞,把。
這兩句說︰只要衛巫把誹謗厲王的人)報告厲王),厲王)就把他殺掉。
7、這句說︰人民在)道路上相遇,只能用眼楮相互看看。指心里怨怒,互相會意,可是什麼話也不敢說。<i米音)︰謗,消除謗言。
乃︰副詞,這里有“終于”的意思。
9、障︰本是防水堤,作動詞用,作“防止”或“阻擋”解。
這句意思是︰厲王這種高壓手段只能堵住人民的口,並沒有使謗言真正消除。
10、這兩句意思說︰用堤障川,水易壅塞,一旦因壅塞而潰決泛濫,結果必然要傷許多人。
11、為川者︰治水的人。為︰作“治”解。
決之使導,決︰排除,引水;導︰通暢。
12、宣︰放,引申為“開導”、“啟發”。
宣之使言︰開導人民使之盡言。
13、公卿︰三公九卿。至于︰直到,以及。
列士︰上士、中士、下士。古代一般官員都稱為士,較高的稱為列士。
獻詩︰進獻諷諫的詩。
14、瞽gu鼓音)︰盲人。
這句說︰盲樂官進獻反映民意的)樂曲。古代樂官由盲人充任,樂曲多采自民間。
15、史︰史官。書︰史籍。
這句意思說︰史官進獻史籍,讓國王了解古代的政事,作為借鑒。
16、師︰少師,位次于太師的樂官。
箴zhen真音)︰一種含有勸誡意義的文辭,類似後來的格言。
這句意思說︰少師進箴言于王,用來規諫國王的得失。
17、賦︰朗誦。
瞍sou叟音)賦︰無眸子的盲人吟詠公卿列士所獻的詩)。<eng蒙音)誦︰有眸子而看不見的盲人誦讀諷諫的文章)。
19、百工,工︰指樂工。又說,指為國君服役的各種手工業者。
20、庶人︰平民。平民沒有機會直接見到國王,因此只能把對政事的意見間接地傳達給國王知道。
21、近臣︰常在國王左右的臣子。
盡規︰盡情地規諫,意即做到暢所欲言地規諫。
22、親戚︰指和國王同宗的大臣。古時候,父子兄弟也叫親戚。
補︰彌補國王的過失。
察︰監督國王的行政。
23、瞽︰指太師,樂官。史︰太史,掌禮的官。誨︰教導。
這句說︰太師用音樂),太史用禮法對王進行)教誨。
24、60歲的人叫耆qi其音),50歲的人叫艾ai愛音);
耆艾︰指國內的元老,年高有德的人,或國王的師傅。
修︰勸戒,警告;又說是把瞽史的教誨加以修飭。
25、 zhen真音)︰取。酌︰行。
斟酌︰考慮取舍,付之實行。
26、悖bei貝音)︰違背。
這句說︰所以國王的)行事才不致同情理相違背。
27、于是︰從這里,和現代語中的“于是”用法不同。
這句說︰人類的財富、用度都是由山川生產出來的。
28、其︰指土地。
原︰寬廣而平坦的土地叫原。
隰xi習音)︰低下而潮濕的土地叫隰。
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叫衍。
沃︰有河流可資灌溉的土地叫沃。
29、這兩句說︰由于人民用口發表言論,國家政事的好或壞才能體現出來。
30、所︰所以,用來。和現代漢語中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所以”不同。阜︰增多。
這兩句說︰人民認為好的加以推行,人民認為壞的加以防範,用來大大增加財富和衣食。
31、行︰有自然流露之意。胡︰何。
這三句說︰人民發表意見是早在心里考慮而後出之于口,考慮成熟而自然流露出來的,怎麼能采取堵塞的辦法呢?
32、其︰那。與︰擁護的人或贊助的人。
這句說︰那擁護的能有幾個呢?
33、流︰放逐。彘zhi志音),在今山西霍縣。
喜歡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