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公元前2000多年距今4000多年前),我國出現了黃帝、炎帝和之後的堯、舜、禹,他們處于社會發展階段的原始社會末期。
炎、黃之後,在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先後出現了幾位杰出的部落聯盟首領,就是堯、舜、禹。堯起初居住在今山西汾水流域,舜原先住在今河南的北部和中部,禹最早住在河套一帶,後來遷到今河南西部。
當時,部落聯盟的大首領,在各氏族或部落的首領中民主推選。大首領有巡察各處、處罰犯罪頭人、祭祀天地、發動攻擊敵人的戰爭等權力。堯、舜、禹都是這樣推選出來的部落聯盟大首領。
毛澤東在《七律•送瘟神》這首詞里寫道︰“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大意是︰新中國六億多人民,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揮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古代的堯、舜一樣,成為創造新社會的“聖人”。
這說明,堯、舜、禹時代是我國古代極為輝煌的時代,民間稱為“聖賢”時代,中華文明放射出燦爛的光輝。
堯的時候,社會管理得井井有條,農業、手工業、法律、音樂、教育等,都有固定的專人管理,管理者都是某一行的專家。
管理農業的後稷“播時百谷”,教給人民耕作方法,“民皆法則之,天下得其利”。人們尊稱他為“農神”。
堯的樂官叫夔,是個只有一只腳的怪人,具有非凡的音樂才能,他仿效山川溪谷的聲音,創作了一支樂曲,名叫《大章》,人們听了這支樂曲,都變得心平氣和了,從而減少了許多無謂的爭端。
堯、舜時期,繪畫也發展得很好,傳說舜的妹妹 手,是一位杰出的女畫家,她用靈巧的雙手涂泥繪制動物畫,還會刻繪大型的壁畫。
由于堯、舜、禹的個人品德好,不享有特權,他們領導氏族部落的時期,沒有階級,沒有剝削和壓迫,沒有私有財產,是原始社會最安寧、太平的時期。
傳說︰“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舜的時候,連天上的神鳥鳳凰都飛來朝見他。舜命令樂師延和質分別制出《六瑩》、《九韶》等多弦演奏的復雜樂曲,因是使用簫、笙等細樂配奏演出的,又稱《簫韶》,有成語說︰“《簫韶》九成,鳳凰來儀”。
舜還以五常教化百姓,五常即︰“父義、母慈、子孝、兄友、弟恭”。
大量考古出土的文物和歷代著作都證明了,我國社會發展到堯、舜、禹時期,社會文明確實有了相當的進步,無論農、工、商等社會生產,還是音樂、美術等藝術,都達到了一定水平;社會穩定,生活安康。
堯、舜、禹的品德受到民眾如此美好的贊頌,他們有哪些美德呢?
堯的主要美德是儉樸、愛民。他雖貴為部落聯盟的大首領,卻住在用茅草蓋成的屋子里,喝的是野菜湯,吃的是粗米飯,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冬天加一件獸皮擋風寒,使用的器皿是土碗、土缽子。
眾人被感動地說︰“恐怕連小小的門吏的生活,過得都比堯要好得多。”
堯對老百姓卻十分關心,古傳,當他的部落里有人受到饑餓時,他就說︰“這是我使他受饑挨餓的”。當他部落里有人受寒時,他說︰“這是我使他受寒的”。當部落里有人犯罪受罰時,他說︰“這是我教育不到的緣故”。
因此,堯受到人們極大的敬重,被後人稱為“仁君”。
舜的主要美德是寬厚待人和以身作則。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