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遠方望著機關餐廳窗外那棵半枯的老槐樹,忽然想起岳父曾說過的話︰
“有爭議的政策,才是真正的良藥。”
基層政府的任何舉措,從來都不可能獲得老百姓百分之百的滿意。
甚至有些措施,明明能從根本上改變當地的落後面貌,可礙于認知和眼界的局限,老百姓暫時無法理解其中的深意,反倒會對這些好舉措產生誤解和抵觸。
就像眼下的道口縣,以農業稅全免試點為契機,大力開展土地流轉、建設農業合作社和養殖小區,推進現代規模化農業建設,這套頂層設計在董遠方看來幾乎無懈可擊。
可現實卻是老百姓不認可,只能一邊推進一邊修修補補,像給新鞋磨腳的地方貼創可貼。
“沈縣長,這兩天,咱倆分頭到下面鄉鎮看看吧?” 。
中午的機關餐廳里,人聲鼎沸,董遠方端著餐盤走到沈佳慧對面坐下,扒了兩口飯便開口道︰
“听听老百姓的想法,回頭開個民主生活會,也能掌握些一線資料。”
沈佳慧最近一頭扎在高鐵站和機場選址的工作里,剛把考察團的專家送走,累得眼圈都有些發黑。
對于下面反饋的老百姓抵觸土地流轉的事,她只是有所耳聞,具體情況並不清楚。
听到董遠方的提議,她立刻點頭︰
“昨天剛把專家們送走,這幾天倒沒啥急茬事,我也正想去下面瞧瞧。”
窗外的陽光透過玻璃窗斜照進來,落在兩人的餐盤上,映得飯菜泛起一層暖光。
董遠方叉起一塊炖得軟爛的土豆,心里盤算著要先去萬虎鄉看看那位老光棍,很有代表性,如果他能說得通,其他老百姓也就更好解釋。
“我先去萬虎鄉,那邊有個老百姓,一個人靠著一畝多地過活,如果他那邊能說得通,可以作為案例在縣里宣傳。”
沈佳慧則在琢磨著該如何到田間地頭,打听真實情況。
兩人都明白,只有腳沾泥土,才能真正听懂老百姓的心里話。
萬虎鄉黨委書記張國慶、鄉長樊敬儀一早就候在鄉政府門前,兩人穿著熨帖的制服,不時朝路口張望。
看到董遠方的車駛來時,他們立刻迎了上去。
董遠方下車後,簡單跟兩位基層領導握手寒暄了幾句,沒有絲毫要進入政府大院歇腳的意思,直接說道︰
“去張大爺家吧。”
出發前,董遠方特意讓車潤杰買了些豬肉和當地特產的燒雞。
他知道農村老百姓平日里生活清苦,沒多少油水,帶這些東西過去,多少能讓老人家心里舒坦些。
可即便如此,當董遠方一行人拎著禮物走進張大爺家的院子時,張大爺也沒給什麼好臉色。
他拿著根磨得發亮的扁擔,站在堂屋門口,滿臉警惕地看著來人。
“你們派多大的領導過來也不行,我就指望那一畝地過活!”
張大爺的聲音有些沙啞,卻帶著一股執拗的勁兒。
“從偉人打下江山,我在那塊地上耕種了幾十年,你們說收走就收走?”
他根本沒伸手去接車潤杰遞過來的豬肉和燒雞,反而伸出扁擔,一下下往董遠方他們身上晃,想把人從院子里往外趕。
董遠方從小在農村長大,知道老百姓說話直來直去,有時听著難听,但心眼大多是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