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周瑜引兵至南郡,與曹仁夾江相持,曹仁固守勿戰,周瑜亦未便急攻;甘寧獨請進取夷陵,周瑜于是撥士兵三千人,交付甘寧帶去,甘寧日夜兼程,果然一舉佔領,于是,據守城中。
(夷陵乃是今湖北宜昌)
曹仁聞夷陵失守,分兵往援,竟將夷陵城圍住,甘寧向周瑜求救,周瑜欲統兵援救甘寧,又恐曹仁出兵攻擊,累得進退兩難。
呂蒙進說道“但留凌公績在此,蒙與都督往援,當可從速解圍。蒙保公績,能十日固守,不致有誤。”話中的凌公績就是凌統,公績是凌統的表字。
周瑜于是命令凌統守住營寨,自與呂蒙等赴去援救;來到了夷陵城下,擊退曹兵,奪得戰馬三百匹,當即馳回。
凌統果然無恙,屯兵北岸,相機進攻。孫權聞周瑜大捷,亦引兵自攻合肥,連日不克。
曹操遣將軍張喜,率眾馳援,許久未至,揚州別駕蔣濟,偽言援兵至,遣使齎書語城中,為孫權巡兵所獲,得書呈閱,孫權信以為真實情況,于是撤圍退去。
那劉備卻用諸葛亮計議,表舉劉琦為荊州刺史,分遣關羽、張飛、趙雲三將,前往攻取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嗣經三將先後略定四郡。
就中有一段求婚軼聞,為趙雲生平亮節,可法可傳,不應從略。
趙雲奉劉備命令,前往攻略桂陽,桂陽太守趙範,開城迎降,邀請趙雲入宴;趙雲坦然直入,與趙範對飲,彼此雖非同族,卻是同姓,杯酒言歡,很覺融洽。
到了興酣意暢,復由趙範邀趙雲入後園游覽,片時洗盞更酌,接連如是數觥,趙範托詞更衣,既入復出,引著一少年美婦,姍姍前來,行至趙雲座旁,嫣然含笑,替趙雲斟酒,趙雲連忙避席,辭不敢當。再舉目看那麗姝,淡妝淺抹,縞衣綦巾,恰似一枝秋後海棠,愈白愈艷,但究不知她為誰眷屬,是何意見?
一時又未便遽問,只好拱手為禮。那婦人卻斜送秋波,把趙雲上下打量一回,方才辭去。文君原是多情,怎奈武夫不比文人,空負那一片雅意。
趙雲方才就座,問及該婦來歷,趙範答說道“這是家嫂樊氏,青年寡居,令人悵惜。”
趙雲听這數語,越加詫異,原是怪事。正要出言責怪趙範,趙範又說道“守節為婦人難事,範探明家嫂意見,亦思他適,但必擇一出色英雄,方肯改嫁,天緣湊巧,幸遇將軍,又與範為同姓,如將軍不嫌寒陋,願為玉成。”
趙雲不禁動惱,勉強答語道“雲與卿同姓,卿兄即我兄,卿嫂即我嫂,奈何使我亂倫?這事斷不敢聞命。”
說得趙範無詞可答,滿面生慚。趙雲當即辭出,尚恐趙範心下芥蒂,暗中為變,于是命部兵晝夜加防,並遣急足,前往迎劉備。及劉備聞信到來,趙範竟先逃去,趙雲具白辭婚情事,劉備笑語道“這也無妨!”
趙雲應聲道“趙範新降,情未可測,雲怎敢遽應彼請?況彼令寡嫂改嫁,既使失節,又甘背兄,無禮無義,心跡可知。天下不少美女人,雲豈可為此墮行哩?”
劉備當然贊嘆,遂授趙雲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
趙雲將趙範家眷,及寡嫂樊氏,遣兵護送回籍,自在桂陽就職。
劉備又尊諸葛亮為軍師,兼職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量收賦稅撥充軍實。
長沙太守韓玄,零陵太守劉度,武陵太守金旋,自投降劉備後,仍使為官。又有攸縣守將黃忠,年老力強,亦來請降,由劉備錄用。就是廬江營帥雷緒,也率部曲數萬人歸從劉備,劉備乃得所措手,開創初基。
偏是好事多磨,悲歌又起,似玉似花的甘夫人,竟因為了長阪一役,受驚成疾,纏綿床縟,好容易延過一年,竟致不起,玉殞香消,劉備迭次悼亡,無限傷感,不在話下。為後娶孫夫人伏筆。
且說吳督周瑜,圍攻江陵,積久未下;周瑜年壯氣盛,定欲力破此城,反被曹仁用誘敵計,佯開城門,與周瑜廝殺,周瑜恐軍士未肯盡力,躍馬當先,親自掠陣。
曹仁詐敗回城,等到周瑜追至城旁,卻預使部將伏住城樓,覷準周瑜身,颼的一箭,射中周瑜右脅,翻身落馬,曹仁復從城中殺出,意欲擒拿周瑜。
幸由韓當徐盛一班吳將,截住曹仁軍士,救周瑜回軍營;吳兵自相踐踏,傷亡甚多,江陵城卻不損分毫。
周瑜拔出箭頭,雖然用藥調治,卻是腫痛難消,好多日不能督軍。看來所中之箭八九成是沾了毒藥。
曹仁听聞周瑜不能起,屢來挑戰,周瑜力疾上馬,突出陣前,大聲呼道“曹仁匹夫,可認得周郎麼?”
仁軍大驚,俱皆駭退,倒被周瑜驅殺一陣,斃敵無數。從此曹仁氣沮,待援不至,沒奈何棄城北走,周瑜得入江陵城,報捷至吳。
孫權命周瑜領南郡太守,屯兵江陵;程普領江夏太守,寄治沙羨;呂範領彭澤太守;呂蒙領尋陽令;召魯肅等回吳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曹操得江陵敗報,不勝慚恨,適因九江人蔣干,雅擅口才,謂與周瑜為故交,可以招降,曹操即令前往。蔣干布衣葛巾,至江陵投刺見周瑜,周瑜出廳迎干,笑呼干字道“子翼遠來良苦,但莫非為曹氏作說客麼?”一語道破。
蔣干只好設詞道“干與足下,相別有年,遙聞芳烈,特來敘闊,並觀盛儀,奈何疑我為說客呢?”
周瑜又笑道“我雖未及夔曠,聞弦賞音,已知雅曲了。”
(夔,舜臣;師曠,晉國人。)
原來周瑜年少時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後,彈奏者只要有些細微的差錯,他都能覺察到,並立即會扭頭去看那個出錯者。
蔣干與周瑜有舊日友誼,當然識周瑜有顧曲癖,故周瑜即說此解嘲。
既而留蔣干共飲,引觀倉庫軍資,及服飾器玩,更向蔣干笑語道“丈夫處世,既得人主知遇,名為君臣,實同骨肉,言行計從,禍福與共,就是甦張更生,酈賈復出,亦無從容喙,足下幸不為說客,否則豈能移人,恐反致絕交了。”
這一席話言,弄得蔣干有口難宣,因即告別。(羅貫中《演義》載此事于赤壁戰前,證諸《周瑜本傳》,應在戰後。)
蔣干返回報告曹操,稱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得招徠,曹操亦無法,只得休養瘡痍,徐圖報怨,江東得以無事。
孫權聞魯肅回吳,與諸將出城迎接魯肅,及魯肅既相見,向孫權下拜,孫權亦下馬答禮,因與語道“子敬勞苦,孤今日出城迎卿,卿以為顯揚否?”
魯肅直答道“尚未!尚未!”
大眾俱為愕然,魯肅舉鞭徐說道“願將軍威德,旁訖四海,總括九州,得成帝業,再用安車蒲輪,迎肅入輔,肅始覺顯揚了。”
孫權撫掌大笑,偕魯肅入城,歡宴竟日。
魯肅具言赤壁大捷,也虧劉氏相助,所以成功,此後應當始終並力,方可拒曹,權也以為然。
當時正值劉琦病歿,孫權于是使劉備領荊州牧,且使周瑜分南岸地,屬劉備管轄;劉備乃得移屯油口,改名公安。
孫權有妹子,年已逾笄,尚未許人,听聞劉備連喪妻妾,因擬將妹嫁劉備,作為繼室。
劉備亦有意聯吳,樂從婚議,待至兩造說妥,應由劉備至東吳親迎,諸葛亮和劉備道“將軍此行,憂喜參半;亮不怕孫權,但怕周瑜,瑜非真心願和,還是魯肅從中調停,才議和親,將軍如必欲赴吳,往返皆須從速,且宜擇人護衛,方保無虞?”
遂將趙雲調回,隨劉備同行。劉備既至江東,由孫權迎入,兩人初次會面,自有一種特別酬酢,無容細敘。
但彼此同是漢末英雄,談到投機時候,也覺心心相照,歡洽逾恆。惺惺惜惺惺。孫權代擇吉期,留劉備在東吳成婚,劉備亦只好應允。
轉瞬間便已屆吉,就把客館中鋪設停當,準備行禮。等到萬燈齊燦,雙炬聯輝,便有一班樂府仙仗,引入鸞輿,恭請新人登堂,與劉備交拜。百余侍婢,簇擁了一位珠圍翠繞的佳人,步上紅毯,立在右側;劉備亦整肅衣冠,至左首參拜天地,大禮告成,同入洞房。
堂上客猶未散,免不得由劉備復出,與為周旋,大約酒闌席散,已是斗轉月橫的時候,劉備送客出館,返入房中,新夫人當然未寢,惟兩旁刀槍森豎,殺氣騰騰,侍婢等俱佩劍侍立,仿佛娘子軍出征氣象。原是一座好戰場。嚇得劉備大驚失色,忙問何因。
侍婢答道“郡主少好武事,隨身不離兵器,故有此布置。”
劉備又說道“今夕不妨暫去。”
侍婢轉告孫夫人,孫夫人微哂道“廝殺半生,尚畏兵器麼?”
此夜武事,卻是有別。乃命侍婢撤去刀槍,並脫佩劍,自己也卸了華服,改作淺妝;燈光交映,四目相窺,一個是英氣未衰,豐神奕奕,一個是雌威已斂,態度癰癰,是過來人合解溫存,為奇女子不加羞澀。
寫孫夫人處,自得身份。
等到三敲更鼓,四屏嬌鬟,兩人便攜手入幃,諧成燕好,陽台巫峽,樂趣可知。接連住了月余,劉備雖然身入溫柔鄉,卻也記起荊州來了,一日過見孫權,說起荊州故吏,多半相依,所得分土,還恐未足容眾,加承厚惠,乞借荊州全土雲雲。
孫權不及深思,慨然許諾,劉備起座稱謝,且欲即日辭歸,經孫權一再挽留,尚未得返。已被江陵太守周瑜聞知,飛使上書道
劉備以梟雄之姿,有關張趙雲諸將,更得諸葛為謀,必非久屈人下者,愚意宜留備在吳,為築宮室,多給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數人,各置一方,然後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定矣,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且縱令西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願將軍熟圖之!
孫權得周瑜書信,出示魯肅呂範諸人,範謂宜從瑜言,獨魯肅駁說道“將軍雖神武命世,勢力尚不及曹操;操志在報敗,仍思奪還荊州,今不若將荊州借備,遣彼歸撫,令當操軍要沖,外足拒曹,內足蔽吳,方為上計。”計固甚是。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孫權听了魯肅言,又覺他說得有理,遂不堅留劉備。劉備稍有所聞,遂商懇孫夫人,即欲乘隙西歸,孫夫人卻也豪爽,執定嫁夫隨夫的主意,收拾細軟,當即起程。
劉備但留書辭別孫權,自與趙雲等輕舟西去。
待至孫權得覽劉備書信,亟乘飛雲大船,親率魯肅張昭等十余人,追送劉備行,竟得相及;劉備從容見孫權,具言曹操方眈視荊州,不能不返,孫權亦未嘗詰責,惟置酒餞別,且邀孫夫人過宴。
魯肅等未便列席,避入後倉。酒至半酣,劉備低聲語權道“公瑾文武兼全,為萬人杰,只恐他器量遠大,未必肯久為人臣,願公預防為是。”
也欲譖毀周瑜耶?
孫權含笑無言,待至宴罷,劉備夫婦仍出登輕舸,揚帆徑去;孫權亦退歸。事見《周瑜本傳》,而在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說的是周瑜獻計“假招親扣人質”。諸葛亮識破,安排趙雲陪伴前往,先拜會周瑜的岳父喬國老,喬國老說動吳國太在甘露寺見面,吳國太真的將孫夫人嫁給劉備。孫權與周瑜被人嘲笑“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佔便宜,反而受到雙重損失。
及劉備來到公安,由諸葛亮等人迎接引入,劉備和諸葛亮說道“天下智士,所見略同,前日先生慮孤東行,也是為此;若仲謀信從周瑜,恐孤不能與卿等再見哩。”
諸葛亮等並皆起賀,一面開筵慶賞,喜氣盈庭。劉備復重賞趙雲,留居麾下,不復再回桂陽;且作書寄吳,索借荊州。
適周瑜自江陵來到吳地,問孫權何故縱劉備離開,孫權以防曹操為辭。
周瑜復說道“曹操新敗,憂在腹心,未能遽與將軍構釁,劉備方結姻好,一時當不致失和;但備不窺吳,必將圖蜀,最好是先發制人,瑜願偕奮威將軍仲異,同取巴蜀,即留仲異居守彼地,與馬騰子超結援,瑜再還與將軍奪據襄陽,向北蹙操,方可圖功。操若得破,劉備更可無慮了。”
(孫瑜(177年-215年),字仲異,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之弟孫靜的次子,孫權的堂兄。官至奮威將軍,當時是丹陽太守。孫瑜初以恭義校尉的身份統領士兵,曾跟隨周瑜、孫權等人征戰,擅于安撫部下、招降納順)
孫權應聲稱善,即使周瑜歸整軍馬,為取蜀計。周瑜返至江陵,途中得病,尚力疾至巴丘閱操,且囑孫瑜速赴夏口;並請孫權致書劉備,預為關照,免受牽制。孫權乃使人至公安,齎書與劉備,略雲
劉璋不武,不能自守;若使曹操得蜀,則荊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次取張魯,一統南方,雖有十操,無所憂也。
這劉璋、張魯,究是何人?劉璋即益州牧劉焉少子,曾任奉車都尉,留居京師,漢獻帝使劉璋撫焉,劉焉不願報命,索性使劉璋隨侍蜀中;沛人張魯,乃是五斗米道張陵之孫,世承祖業,流寓蜀中,張魯父張衡早歿,張魯母頗有姿色,據說兼通鬼道,她經常去劉焉家中,所以劉焉重用張魯。
當時劉焉讓張魯和張修共同攻打漢中太守甦固,張修殺甦固後,張魯又殺張修,兼並他的部眾。張魯截斷斜谷道,又在劉焉的授意下殺了朝廷的使臣。然後劉焉上疏朝廷,說是米賊(五斗米教)斷道,不得復通,又找借口殺了當地豪強,以此立威。
劉焉遂令張魯為督義司馬,出屯漢中。既而劉焉生背疽,竟致暴亡,劉璋得襲職為益州刺史。張魯積漸驕恣,不服劉璋命令,劉璋竟殺魯母,與張魯結成怨仇。張魯母親始實通鬼道。
張魯就據住漢中,自號師君,大行鬼道,號學徒為鬼卒,學道有年,進號祭酒,所行制度,約略與黃巾軍相似。劉璋屢與爭戰,互有殺傷,因此雙方對峙,未分勝負。
劉備與劉璋,統是漢室苗裔,既得孫權書信,便出示諸葛軍師,諸葛亮進議道“要取益州,何勞東吳?今且作緩兵計,復書相報,再作計較。”
劉備即令諸葛亮繕好復書,交與吳使帶回。吳使歸報孫權,由孫權展閱,但見書中說是
益州民富地險,劉璋雖弱,足以自守。今將軍出師蜀漢,轉運萬里,欲使戰克攻取,舉不失利,此孫吳之所難也。孫臏吳起為古良將。議者見曹操失利于赤壁,謂其力屈,無復遠志;試思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將欲飲馬于滄海,觀兵于吳會,何肯守此坐老乎?若轉攻蜀漢,授操以隙,使得乘間東下,甚非計也。且備與璋,托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即得罪于左右,備獨悚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謹布腹心。
孫權將來書閱畢,即寄示周瑜,周瑜怎肯罷手,仍催孫瑜引兵就道。孫瑜頗諳韜略,與周瑜又相契合,兩人同名,應該投契。
當即由丹陽發兵,溯江至夏口,遙見前面排列戰艦,阻住去路,不得不向他問明。忽然有一人遙呼道“請吳將答話!”
孫瑜望將過去,乃是荊州牧劉備,便與言奉命取蜀,劉備朗聲答道“君欲取蜀,請從他道,備已貽書孫將軍,勸他得休便休,若必欲取蜀,備當披發入山,決不敢為天下失信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孫瑜再欲有言,劉備竟退入船中,累得孫瑜無法再進,又不好與他交戰,自傷和氣;只得麾舟退回,報知周瑜。
周瑜正想督軍繼進,接得此信,不由的忿怒異常,俗語說得好“怒氣傷肝”,周瑜得病未愈,哪禁得一番盛怒?頓致口吐狂血,暈倒地上,經左右舁瑜至床,已是氣息奄奄,延醫調治,始終無效;自知病終不起,因令書記草一遺箋,口授數語道
瑜以凡才,昔受討逆將軍之遇,指孫策。委以腹心,遂荷榮任,統御兵馬,志執鞭弭,自效戎行,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至以不謹,道遇暴疾,延醫療治,有加無已,人生有死,修短命也,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得復奉效命耳。方今曹操在北,疆場未靜;
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事尚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雖死不朽矣。
周瑜口授至此,已喘急的了不得,復大呼道“既生瑜,何生亮?”
呼罷即亡,壽止三十六歲。畢竟美人薄命,小喬又復喪夫。
當由部將替他棺殮,並將遺書飛書報告孫權。孫權流淚嘆惜道“公瑾有王佐才,今忽短命,孤賴何人?”
及閱周瑜遺箋,推舉魯肅自代,因即命魯肅為奮武校尉,使至巴丘,代領周瑜軍營。周瑜有兩子一女,奉櫬還吳,孫權加意撫恤,後來周瑜女兒配孫權之子孫登,而長子周循娶孫權長女孫魯班為妻,但英年早逝,未留下顯著政。弟周胤官興業都尉,封都鄉侯,這且慢表。
且說魯肅往代周瑜之任,道上經過尋陽,與尋陽令呂蒙見面。
呂蒙系汝南人,年少時,南渡長江(汝南富陂在今天的安徽阜南呂家崗,位于淮河以北,此處“南渡”也有可能是指南渡淮河),依附姐夫鄧當。
鄧當為孫策的部將,曾數次征伐山越。呂蒙大約十五六歲,曾偷偷跟隨姐夫鄧當外出作戰。後來,鄧當發現了他,非常吃驚,並厲聲喝叱他,但呂蒙依舊偷偷跟隨。作戰歸來,鄧當將此事告訴呂母。呂母很生氣並要處罰他,呂蒙說“現在這樣貧賤的日子,實在是難以生活下去。外出作戰,說不定可以獲得功勞,就能取得富貴。況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欲攻滅胡人時,曾說此語)”呂母憐惜而饒恕了他。
當時,鄧當的一個手下官員,見呂蒙年幼,很輕視他,說“呂蒙那小子有什麼能耐?這是想拿肉喂虎而已。”後來,又當面恥笑羞辱呂蒙。呂蒙大怒,舉刀而殺之,逃到同鄉鄭長家中。後通過校尉袁雄出來自首,袁雄為呂蒙從中說情,並將他推薦給孫策。孫策見呂蒙確有過人之處,便把他安排在身邊作事。幾年後,鄧當去世。張昭推薦呂蒙接替鄧當職務,任別部司馬。
當時在建安五年(101novel.com0年),孫策遇刺身亡,享年二十六歲。孫權接掌了江東的大權,想把那些統兵較少又發揮不了多少作用的年輕將領檢選出來,把他們的部下加以調整合並。呂蒙听說後,知道部隊合並後,自己想有所作為,就更困難了。于是,他想辦法賒來物品,為部下趕制了絳色的服裝和綁腿,並加緊操練。孫權檢閱時,呂蒙兵馬“陳列赫然,兵人練習”,孫權見後大悅,認為他治軍有方。不但沒有削減其部,反而增加了他的兵員。
呂蒙少年好武,不讀經書,經孫權勖令求學,方專心攻習,手不釋卷。
等到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研討論議事,十分驚奇地說“以你現在的才干和謀略來看,你不再是原來吳地的阿蒙了!”
呂蒙笑答說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大兄何輕事覷人?”
魯肅于是進拜呂蒙母,珍重言別。
及抵江陵,仍執定前意,請暫將荊州,借與劉備,孫權復書依議,于是召孫瑜還守丹陽,把江陵南郡等地,借劉備管領。
劉備令諸葛亮守南郡,關羽守江陵,張飛守秭歸,自駐潺陵。
曹操听聞周瑜死耗,心下甚喜,正擬親頒手書,囑曹仁等再取荊州,忽然又接到探報,乃是孫權將荊州借劉備,不覺轉喜為驚,舉筆投地,乃將進取荊州問題,暫從擱置。
自就鄴中,造一銅雀台,隨時游賞,且更迭下令,訪求才士,不計名節,但尚智謀。
(相傳在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發現金光四起,從中挖掘出一只銅雀,荀或解釋為祥瑞之兆,認為這是統一北方、平定四海的吉兆。因此曹操下令建造銅雀台,以此彰顯軍事成就和政治功績。)
此為曹阿瞞意中之才士。嗣復讓還三縣,故意鳴謙,自稱出仕本意,但望為國家討賊立功,得一侯爵,他日死後,題志墓道,號為“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于願已足;
適值國家多難,舉兵四討,幸得削平群慝,位至宰相,貴顯已極,尚復何望?但若今日無孤,正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或見孤兵勢強盛,疑有異志,實為大謬,周文王國土三分有二,尚服事殷商,私心耿耿,每懷古人;本擬解職就國,但恐兵柄一解,為人所害,慕虛名,受實害,竊所未甘;如果人人心服,何必防害?惟封邑可得辭去,今且上還陽夏柘苦三縣,只食武平萬戶,少減孤責,且期免謗雲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說來似屬娓娓可听,一經明眼人瞧著,早已知他飾辭欺人,欲蓋彌彰了。有詩嘆道
心同王莽口周文,漢賊何曾知有君?
怪底後人多踵智,好將偽語誑同群。
曹操雖自言無他,但拓土爭雄的思想,日甚一日,免不得又要動兵了。欲知他何處用兵,待至下節續敘。
(孫權以妹子嫁給劉備,詳閱史傳,並非計出周瑜,而羅貫中《三國演義》,謂周瑜使用美人計,弄假成真,說得周瑜如何刁鑽狡猾,諸葛亮是如何神奇妙算,褒之太過,毀之亦太甚。雖然只是小說,終究不應如是雌黃,得是書以矯正之,則足以存史之真,而不至為野傳所誤。)
周瑜年紀逾壯,方可有為,而以意氣之未除,遽致短命,不無讓人可惜。至于諸葛亮三氣周瑜之說,亦屬無稽之談,盡信書不如無書,況郢書燕說?
(郢都是古時候楚國的都城。郢都有個人寫信給燕國的相國,已經是深夜了,燭光越來越弱,寫信人漸漸地都看不清字了。他對旁邊的僕人說“舉燭。”僕人忙把蠟燭舉得近一些,燭光亮起來了,郢人繼續寫信。可能是他寫得太專注的原因,竟把“舉燭”兩字也寫進信里了。信寫好後,連夜就發了出去。
不久,燕國的相國收到了這封信,全篇的意思都看明白了,可是唯獨這“舉燭”二字讓他疑惑不解。是什麼意思呢?他仔細地琢磨,認真地思考,突然若有所悟地驚嘆道“我知道了, 這‘舉燭’二字太好了!”旁人不解,他繼續自作聰明地解釋說“舉燭,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舉薦人才擔任重任啊!”
後來,燕相就把這封信交給了燕王,並向燕王解釋了自己對于“舉燭”的理解,燕王深表贊同,非常高興。他按照燕相對“舉燭”的理解,采納他的建議,選拔賢能人才,治理國家。從此之後,燕國國力蒸蒸日上。
國家雖然治理好了,但“舉燭”二字的確不是信中的原意。雖然牽強附會,卻陰差陽錯達到了最好的結果)
喜歡濟公傳奇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濟公傳奇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