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王莽既然得于專政,于是與太皇太王政君後商議,迎立中山王劉箕子為嗣。劉箕子為漢哀帝從弟,就是劉興之嗣兒。此時年僅九歲。劉興之母馮婕妤死後,箕子幸未連坐,仍襲王封。當下派車騎將軍王舜,持節往迎。王舜系王音之子,為王莽從弟,太皇太後素來偏愛王舜,故特使迎主立功。王舜奉命去訖,宮中無主,太皇太後又老,一切政令,全由王莽獨斷獨行。王莽即將皇太後趙氏,貶為孝成皇後,皇後傅氏,逼令徙居桂宮。趙太後的罪狀,是與趙昭儀,專寵橫行,殘滅繼嗣。傅後的罪狀,是縱令乃父傅晏,驕恣不道,未曾諫阻。罪案宣布以後,沒一人敢與之反對。王莽索性追貶傅太後為定陶共王母,丁太後為丁姬,所有丁傅兩家的子弟,一律免官歸里。
傅晏負罪尤甚,令與妻子同遷徙合浦,獨褒揚前大司馬傅喜,召入都中,位居特進,使奉朝請。嗣復再廢傅太後趙皇後為庶人,傅趙二後皆憤而自殺。論起四後優劣,趙太後生前淫惡,該有此報,傅太後專擅過甚,也應有此,丁姬因哀帝入嗣,不過母以子貴,從未干政,傅後更無過失,就是傅晏擅權,也由漢哀帝主見,並非傅後從中請求。王莽怎得不分皂白,一概貶黜?況王莽系漢朝臣子,怎得擅貶母後,無論丁姬傅後,不應被貶,即如趙飛燕的淫惡,傅昭儀的專擅,罪有攸歸,也豈王莽所得妄議!義正詞嚴。太皇太後王氏,平時受著傅趙二後的惡氣,還以為王莽為自己泄忿,為此暗地心生歡喜。哪里知道王莽已目無尊親,何事不可做得?履霜堅冰,由來者漸,奈何尚沾沾自喜呢!庸嫗曉得甚麼?
王莽既連貶四後,恣所欲為,惟見孔光歷相三朝,為太皇太後所敬重,不得不陽示尊崇。實是喜他阿諛。特引孔光女婿甄邯為侍中,兼奉車都尉。凡朝右百僚,但為莽所不合,莽即羅織成罪,使甄邯齎著草案,往示孔光。孔光不敢不依旨舉報彈劾,王莽便持孔光的奏章,轉白于太皇太後,無不邀允。于是何武公孫祿,坐實互相標榜的罪名,一並免官,令武就國。董宏子武,嗣爵高昌侯,坐父諂佞,褫奪侯爵。關內侯張由,史太僕史立等,坐中山馮太後冤案,削職為民,充戍合浦。紅陽侯王立,為莽諸父,成帝時遣令就國,哀帝時已召還京師,王莽不免畏懼忌憚,又令孔光奏立前愆,請仍遣立就國。太皇太後親弟,只立一人,不願準奏。又經王莽從旁攛掇,謂不宜專顧私親,太皇太後無可奈何,只好命王立回國。王莽遂引用王舜王邑王商子。為腹心,甄邯甄豐主彈擊,平晏平當子。領機事,劉歆劉向子。典文章,孫建為爪牙。布置周密,一呼百諾,平時欲有所為,但教微露詞色,黨羽即希承意旨,列入奏章。太皇太後有所褒獎,王莽假意推讓,叩首哭泣推辭。其實是上欺姑母,下欺吏民,口是心非,自便私圖罷了。
大司空彭宣,見王莽挾權自恣,不願在朝,遂上書乞休。王莽恨他無端求退,入白太後,策免宣官,令就長平封邑。彭宣居住在長平四年,壽考終身。就是傅喜奉詔入都,也覺得孤立可危,情願還國,王莽亦許他歸去,亦得壽終。王莽因進左將軍王崇為大司空,王崇為王吉之孫,與王太後母弟王崇同名異人。封為扶平侯。
既而中山王劉箕子到來,由王莽召集百官,奉著太皇太後王政君的詔命,擁他登基,改名為 ,是為漢平帝。年只九歲,不能親政,即由太皇太後王政君臨朝稱制。
王莽居于首輔,百官總己以听。奉葬漢哀帝于義陵,兼謚孝哀皇帝。大司徒孔光,卻也內懷憂懼,上書求乞骸骨。有詔徙孔光為帝太傅,兼給事中,掌領宿衛,供奉宮禁。所有政治大權,盡歸王莽之手,與孔光無涉。王莽想權勢雖隆,功德未著,必須設一良法,方可籠絡人心。躊躇數日,得了一策,暗使人至益州地方,囑令地方官吏,買通塞外蠻夷,叫他假稱越裳氏,獻入白雉。地方官當即照辦。
漢平帝元始元年正月,塞外蠻人入都,說是越裳氏瞻仰天朝,特奉白雉上貢,王莽即奏報太皇太後,將白雉薦諸宗廟。
從前周成王時代,越裳氏來朝重譯,也曾進獻白雉,王莽欲自比周公,故特想出此方法。果然群臣仰承王莽心意,奏稱王莽德及四夷,不讓周公旦。公旦輔周有功,故稱周公,今大司馬王莽安定漢朝,應加稱安漢公,增封食邑。太皇太後當即依議,偏王莽裝出許多做作,故意上表固辭,只說臣與孔光王舜甄豐甄邯諸人,共定策迎立中山王,今請將孔光等敘功,臣莽不敢沐恩。
太皇太後王政君得了王莽所奏,不免遲疑。甄豐甄邯等急忙上書,說王莽功勞最大,不宜使落人後。太皇太後乃口諭王莽勿辭。王莽再三推遜,定要讓與孔光等人,尋且稱疾不起。太皇太後因此封孔光為太師,王舜為太保,甄豐為少傅,甄邯為承安侯,然後乃頒詔召王莽,入朝受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王莽尚托病不至,真會裝刁。再經群臣申請封王莽,即日下詔,令王莽為太傅,賜號安漢公,加封食邑二萬八千戶,王莽始出去領受官爵名號,但將封邑讓還。且為東平王劉雲申冤,使劉雲之子開明為東平王,奉劉雲祭祀。又立中山王劉宇之孫桃鄉侯子成都,為中山王,奉中山王劉興祭祀。再封宣帝兒孫三十六人,皆為列侯。此外王侯等無子有孫,或為同產兄弟子,皆得立為嗣,承襲官爵,皇族因罪被廢,許復屬籍,官吏年老致仕,仍給舊俸三分之一,贍養終身,下至庶民鰥寡,無不周恤。
如此種種恩施,通通由王莽創議施行,好教朝野上下,交口稱頌,都說是安漢公的仁慈,把老太後小皇帝二人,一概抹煞。真是好計。王莽又諷示公卿,奏稱太皇太後春秋太高,不宜親省小事,此後除了封爵上聞之事,其他事情盡歸安漢公王莽裁決。太皇太後又復依議,于是朝中只知有王莽,不知有漢天子了。
惟當時一班朝臣,偶有私議,謂平帝入嗣大統,本生母衛姬未得加封,不免向隅。王莽獨懲丁傅復轍,恐衛姬一入宮中,又要引進外家,干預國政。但若不加封衛姬,又不能塞住眾人的悠悠之口,乃派遣少傅甄豐,持冊至中山,封衛姬為中山孝王後,帝舅衛寶衛玄,爵關內侯,仍然留居中山,不得來京。
職位為扶風功曹的申屠剛,直言對策道“嗣皇帝始免襁褓,便使至親分離,有傷慈孝,今宜迎入中山太後,使居別宮,使嗣皇帝得按時朝見,樂敘天倫,並召馮衛二族,平帝祖母馮婕妤,故雲馮衛二族。選入執戟,親奉宿衛,免得另生他患。”
迎母則可,必召入外家宿衛,亦屬未善。這數語最是中王莽心之禁忌,王莽當然駁斥,因不欲自己出名,特請太皇太後下詔,斥責申屠剛僻經妄說,違背大義,因即放歸田里。恩歸自己,怨歸太後。申屠剛被黜歸還,有何人再敢多言?
越年二月,黃支國獻入犀牛,廷臣相率驚異,都稱黃支國在南海中,去京師三萬里,向來未曾朝貢,今特獻犀牛,想來又是安漢公王莽的威德。正要上書獻諛,偏又接得越竂郡的奏報,說有黃龍出游江中。太師孔光,遂與新任大司徒馬宮,以及甄豐甄邯等三人,擬奉表稱瑞,歸德王莽。旁有大司農孫寶說道“周公上聖,召公大賢,彼此尚有齟齬,今無論遇著何事,都是異口同聲,難道近人,果勝過周召麼?”
眾人听了,莫不失色,甄邯遂口稱奉旨,暫令罷議。其實犀牛入獻,也是買囑出來,黃龍游江,未必果是真事。甄邯本與王莽同謀,自覺情虛,所以情願中止,但心中很仇視孫寶,不肯輕輕放過。當下囑咐黨羽,暗中觀察欲尋找出孫寶的過失。剛好孫寶遣人迎接老母,並及妻子數人,母至中途,忽患老病,因此折回弟家養痾,但遣妻子入都。當有司直陳崇,查得此事,立刻上疏彈章,斥責孫寶寵妻忘母。
王莽即告知太皇太後,將孫寶免除官職。大司空王崇,不願與群小聯絡,稱病乞歸。當有詔書批準,令王崇解除官職,改用甄豐為大司空。光祿大夫龔勝,大中大夫邴漢,並皆辭官歸里。
龔勝是楚人,節行並茂。同郡人龔舍,與龔勝友善,龔勝曾經舉薦他為諫大夫,龔舍不肯就征,再召拜光祿大夫,仍然不起,平居以魯詩教授生徒,年至六十八乃壽終,時人稱為兩龔。
邴漢是瑯琊人,亦有清行。兄子曼容,養志自修,為官不肯過六百石,稍有不合,當即辭歸,因此名望益隆,幾出漢右。王莽尚欲借此市恩,優禮送歸龔勝和邴漢。龔勝和邴漢明知王莽為人奸詐機巧,表面上只好道謝,兩袖清風,飄然自去。擺脫名韁,莫如此策。
這個時候,剛好盛夏大旱,飛蝗為災,王莽不能視作祥瑞,只得派吏查勘,準備賑饑。一面奏請太皇太後,宜衣繒減膳,表率萬民。自己也戒殺除葷,連日茹素,且願出錢百萬,獻田三十頃,付諸大司農,助給災黎。滿朝公卿,見王莽如此慷慨,也不得不捐田助宅,充作災賑,共計有二百三十人。但第一發起,總要算是安漢公王莽,一班災民,仍舊在說王莽功德及人,王莽又借著天災,得了一種賢德的大名。處處使乖。沒多久剛好天下得雨經旬,群臣聯疏上陳,請太皇太後照常服用食物,又盛稱安漢公王莽修德禳災,感格天心,果然使得人間得沛甘霖。
可巧匈奴有使人到來,入見王莽。王莽問及王昭君二女,是否俱存。來使答言俱已適人,現並無恙,王莽乘機說道“王昭君系我朝遣嫁,既有二女遺傳,亦應使他入省外家,顧全親誼,煩汝轉告汝主便了!”
來使唯唯受教,謝別而去。過了月余,匈奴單于囊知牙斯,竟依著王莽之意,特遣王昭君長女雲,曾號須卜居次,入謁宮廷。須卜居次,當由關吏飛章入報,王莽聞信大悅,便令地方官好生接待,派妥吏護送來京。及須卜居次已到漢地王宮,王莽即稟白太皇太後,說是匈奴遣王昭君女兒入侍,應該召見。太皇太後听著,也是心歡,立即傳見須卜居次,須卜居次雖然身著番裝,卻尚不脫遺傳性質,面貌頗肖王昭君,楚楚動人。再加中朝言語,也有好幾句通曉,就是尋常禮節,亦約略能行,所以入見太皇太後,跪拜應對,大致如儀。太皇太後喜動慈顏,賜她旁坐,問過了許多言話,然後賜給她衣飾等物,令她留住宮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須卜居次生長朔方,所居所食,無非毳帳酪漿,此次得至皇宮中寄居數月,服羅綺,戴金珠,飽嘗天廚珍饈,有何不願?不過安漢公王莽以下的走狗,又說得天花亂墜,歸德安漢公,能使外人悅服,遣女入侍。就是太皇太後也道由王莽德能及遠,上下被欺,王莽之計又被用著了。
時光易過,又是一年,須卜居次懷念故鄉,懇請遣歸。太皇太後卻不加于阻止,準令北返,臨行時復厚給她賞賜。須卜居次拜舞而去。漢平帝年僅一十二歲,情竇未開,但當須卜居次來往時,見她語言舉動,半華半夷,很覺有些稀奇,所以每與相見,輒為注目。
王莽又看見這個機會,轉告太皇太後,說應該為平帝擇婚,太皇太後自無異議。王莽復采取古禮,謂宜援天子一娶十二女制度,方可多望生男,借廣繼嗣,當下詔令有司,選擇世家良女,造冊呈入。有司領命,采選數日,已得了數十人,按年編次,呈將進去。王莽先行展閱,見他所開選女,原是豪閥名家,但有一半是王氏女兒,連自己女兒亦有名在內。
王莽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即攜名冊入內,面奏太皇太後道“臣本無德,女亦無材,不堪入選,應即除名。”
太皇太後听了,不知王莽是何用意,俯首細思,想系王莽不欲外家為後,故有此議。當下詔令有司,王氏女俱不得選入。那知王莽本意,正要想讓自己女兒為後,好做個現成的國丈;不過為了選名冊中,多采入王氏女,只恐魚目混珠,被他人奪去。偏偏太皇太後無端誤會,竟命人將王氏之女一概除去,豈不是弄巧成拙麼?全是欲取姑與的狡滑奸計。正憂慮間,已有許多朝臣,伏闕上書,請立安漢公之女為皇後,接連是吏民附和,都奏稱安漢公王莽功德巍巍,今當立後,奈何不選安漢公之女,反去另采他家?
說得太皇太後不能不從,只好依言選定。王莽開始的時候還是裝模作樣地推辭,繼而看見太皇太後已經決意,乃申言臣女為後,亦當另選十一人,冀合古制。
群臣又相率上議,競言不必另選,免多則成後患。王莽還要生出周折,一是請派官看驗,一是請卜定吉凶。太皇太後,因遣長府宗正尚書令等,前往看視王莽之女,須臾復命,俱言女容窈窕,允宜正位中宮。再令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廟,兼及卜筮。太卜又奏稱卜得吉兆,乃是金水旺相,父母得位,定主康強逢吉。誰知後來是烏焦巴弓!于是續議聘禮,遵照先代聘後故事,計黃金二萬斤,錢二萬萬緡。
王莽仍請另選十一媵女,待至選就,自己只受聘禮錢四千萬,還把四千萬內騰出三千三百萬,分給媵女各家,每家得三百萬。群臣再奏稱皇後受聘,只收受七百萬錢,與媵女相去無幾,應該加給。太皇太後復增錢二千三百萬,合王莽原留的七百萬緡,共計三千萬,王莽又騰出一千萬,散給九族。群臣更尋出古禮,謂古時皇後之父受封百里,今當舉新野田二萬五千六百頃,加封安漢公,王莽慌忙固辭,乃不復加封。王莽之意原不止于此。
皇後既然聘定,由太史擇定婚期,應在次年仲春吉日。王莽家人聞信,預備嫁裝,自然有一番忙碌。不意一夕有門吏出外,見有一人立在門前,才打了一個照面,便即竄去。門吏本認識此人,乃是王莽長子王宇的妻舅呂寬,平日曾經相互往來,為何如今鬼鬼祟祟,逢人即避?此中定有蹊蹺。
正在懷疑,驀然聞有一陣血腥氣,貫入鼻中,越覺奇怪得很。慌忙返身入門,取火出照,見門上血跡淋灕,連地上亦都了濕,不由的毛骨悚然。亟入內報知王莽,王莽怎肯不問?連夜遣人緝捕呂寬。次日即被捕到,仔細盤問,乃是王莽之子王宇唆使出來。
從前王莽迎入平帝,只封帝母衛姬為中山王後,不許入都。衛後止有此子,不忍遠離,免不得上書請求,王莽仍然不從。獨王莽之子王宇,不直乃父,恐將來平帝長成,必然懷怨,不如預先籌謀,省得後悔。當下與師吳章,及妻兄呂寬,私下商議良策。吳章默想多時,方才密告道“論理應由汝進諫;但汝父執拗,我亦深知,現在只有一法,夜間可用血灑門,使汝父暗中生疑,向我說起,我方好進言,勸他迎入衛後,歸政衛氏便了。”
呂寬拍手道“此計甚妙,便可照行。”王宇知王莽迷信鬼神,亦連聲稱善,遂托呂寬乘夜辦理。呂寬遂出去覓豬羊狗血,聚藏缽內,至夜間前往去灑王莽家門。冤冤相湊,撞見門吏,竟被發覺詭謀,不得不卸罪王宇。
他想王宇是王莽之子,定可邀恕,誰知王莽毫無恩義親情,立刻將兒子王宇召入,問由何人主謀。王宇答由吳師所教。王莽竟縛王宇,送交獄中,連王宇之妻呂焉一同連坐。過夜即逼王宇自殺,呂焉腹中有孕,才令緩刑,復把吳章拿到,磔死市曹。王莽狼心狗肺,至此已經暴露。
吳章,籍居平陵,素通《尚書》,入為博士。生前徒弟負笈從游,約有一千余人。王莽都視為惡黨,下令禁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諸生統皆抵賴,不肯自認為吳章弟子,獨有大司徒掾屬雲敞,自認為吳章之徒,且收抱吳章遺尸,買棺殮葬。都人士因此譽敞,就是王莽從弟王舜,亦稱雲敞見義必為,足比欒布。欒布收彭越首級之事,見于前文。
王莽專好沽名,因聞雲敞為眾所稱,倒也不敢加罪。惟甄邯等入白太皇太後,極稱王莽大義滅親。當由太皇太後下詔道“公居周公之位,行管蔡之誅,不以親親害尊尊,朕甚嘉之!”
為此一詔,更激動賊莽狠心,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殺盡衛氏支屬,只留下帝母衛後一人。還有元帝女弟敬武公主,曾為高陽侯薛宣繼妻,薛宣死後留居京師,屢言王莽專擅不臣。
王莽查得薛宣之子薛況,與呂寬為友,遂將他們母子株連,迫令敬武公主自盡,處薛況死刑。外如王莽叔父紅陽侯王立,及從弟平阿侯王仁,王譚長子。樂昌侯王安,王商子。與王莽未協,由王莽假傳太皇太後詔旨,並皆賜死。又殺死故將軍何武,前司隸鮑宣,護羌校尉辛通,函谷都尉辛遵,水衡都尉辛茂,南郡太守辛伯等人,所有罪狀,都坐與衛氏通謀。北海人逢萌,留寓長安,悵然語友人道“三綱已絕,若再不去,禍將及身!”說著,即脫冠懸掛東城,匆匆出都。至家中挈領妻子,渡海東游,徑往遼東避禍去了。有詩嘆道
灑血門前理固差,論心還是望持家。
無端殺盡諸親屬,難怪伊人逝水涯。
越年便是元始四年,平帝大婚期至,特派大員,往迎王莽女兒。所有一切禮儀,且至下回再敘。
喜歡濟公傳奇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濟公傳奇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