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傳奇

第482章 汲黯救人 李廣自刎

類別︰武俠修真 作者︰王鐘亭 本章︰第482章 汲黯救人 李廣自刎

    卻說大將軍衛青,聲華赫奕,一門五侯,偏有人替他擔憂,突然獻策。這人為誰?乃是齊人寧乘。是時漢武帝希翼長生有意求仙,于是征召方士,寧乘入京都待詔,好多日不得進見,導致隨身的資財用度缺乏斷絕,衣履不全。一日躑躅都門,正好遇到衛青退朝後享用公家的膳食,寧乘竟然迎將上去,說有要事求見。衛青向來為人平和,即停下車走下詢問。寧乘行過了禮,答言事須密談,不便率自陳述。

    衛青听了,于是邀他入府,屏去左右,私下問明。寧乘方才說道“大將軍身食萬戶,三子封侯,可謂位極人臣,一時無兩了。但物極必反,高且益危,大將軍亦曾計及否?”

    衛青被他提醒,便皺眉道“我平時也曾慮及,君將何以教我?”

    寧乘又道“大將軍得此尊榮,並非全靠戰功,實是叼光懿戚。今皇後原是無恙,王夫人已大見幸,彼有老母在都,未邀封賞,大將軍何不先贈千金,預結歡心?多一內援,即多一保障,此後方可無慮了。”

    不以大體規人,但從鑽營著想,確是方士見識。衛青喜謝道“幸承指教,自當遵行。”說著即留寧乘寓居府中,自取出五百金,遣人賚贈王夫人的母親。王夫人之母,得了厚贈,自然告知王夫人。王夫人復轉告漢武帝,漢武帝卻也心喜,惟暗想衛青素來老實,如何無故贈金,乃乘著衛青入朝的時候,向他詢問情況,衛青答說道“寧乘謂王夫人母,尚無封賞,未免缺用,故臣特賚送五百金,余無他意。”

    漢武帝道“寧乘何在?”

    衛青答稱現在府中。漢武帝立即召見,拜寧乘為東海都尉。寧乘謝恩退朝,佩印出都,居然高車駟馬,一麾蒞任去了。片語得官,真正容易。

    忽然由匈奴屬部渾邪王,入塞請降,由大行李息據情奏報,漢武帝恐有詭詐陰謀,因此命霍去病率兵前往迎接,相機辦理。

    說起這個渾邪王,本居匈奴西方,與休屠王結作毗鄰。自從衛青霍去病兩位將軍,屢次北討,渾邪、休屠兩王,首先當沖,連戰連敗,匈奴伊稚斜單于,責備他連年打戰挫敗,有損國威,因此派使征召,擬是加于誅戮。渾邪王方才失去愛子,大為悲戚。又聞單于將聲討其罪欲行誅殺,怎得不憂怒交並?于是即約同休屠王,欲叛胡降漢,可巧漢使者李息奉漢武帝之命,至河上築城,渾邪王便遣人請降。求李息前往奏聞。及霍去病領兵出迎,渾邪王前往招休屠王邀同入塞。那知休屠王忽然中途反悔,延期不至,惹得渾邪王憤不可遏,引兵襲擊,殺死休屠王,並有休屠部眾,且將休屠王妻子,悉數拘系,牽迎漢軍。隔河相望,渾邪王屬下稗將,見漢兵甚眾,多有畏心,相約欲遁。還是霍去病麾軍渡河,接見渾邪王,察出離心將士,計八千人,一並處死。尚有四萬余名,盡歸霍去病帶領,先遣渾邪王乘驛赴都,自率降眾南歸。漢武帝聞報,命長安令發車二千輛,即日往迎。長安令連忙備辦,苦乏馬匹,只好向百姓貰馬。百姓恐縣令無錢給發,多將馬藏匿他處,不肯應命,因此馬匹不能湊齊,未免耽延時日。

    漢武帝還以為是長安縣令,有意拖延,命令斬首,右內史汲黯忍耐不住,便入朝面諫道“長安縣令沒有罪,只要殺了我,百姓就肯獻出馬匹了。況且匈奴將領背叛他們的君主來投降漢朝,朝廷可以慢慢地讓沿途各縣準備車馬把他們順序接運過來,何至于讓全國騷擾不安,使我國人疲于奔命地去侍奉那些匈奴的降兵降將呢!”

    漢武帝听了,覺得汲黯說得有道理,于是收回成命,赦免了長安縣令的死罪。

    至渾邪王入都覲見,授封漯陰侯,食邑萬戶,裨王呼毒尼等四人,亦皆為列侯。漢朝定例,吏民不得持兵鐵出關,售與胡人。

    自渾邪王部眾到京,沐賞至數十百萬,便有錢財與民交易,民間不知法律,免不得買賣與鐵器,當被有司察出,收捕下獄,應坐死罪,多至五百余人。汲黯見狀,又復進宮向漢武帝諫道“匈奴攻打我們設在往來要路上的關塞,斷絕和親的友好關系,我國發兵征討他們,戰死疆場與負傷的人數不勝數,而且耗費了數以百億計的巨資。臣我愚蠢,以為陛下抓獲匈奴人,會把他們都作為奴婢賞給從軍而死的家屬,並將擄獲的財物也就便送給他們,以此告謝天下人付出的辛勞,滿足百姓的心願。這一點現在即使做不到,渾邪王率領幾萬部眾前來歸降,也不該傾盡官家府庫的財物賞賜他們,征調老實本分的百姓去伺候他們,把他們捧得如同寵兒一般。無知的百姓哪里懂得讓匈奴人購買長安城中的貨物,就會被死摳法律條文的執法官視為將財物非法走私出關而判罪呢?陛下縱然不能繳獲匈奴的物資來慰勞天下人,又要用苛嚴的法令殺戮五百多無知的老百姓,這就是所謂‘保護樹葉而損害樹枝’的做法,我私下認為陛下此舉是不可取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漢武帝听了,臉色頓變,默然不答。等到汲黯退出朝堂,漢武帝乃向左右道“我久不聞黯言,今又來胡說了。”話雖如此,但也下詔減免,將那五百人從輕發落。汲黯也可謂是仁人。

    既而遣散降眾,析居隴西、北地、上郡、朔方、雲中五郡,號為五屬國。又將渾邪王舊地,改置武威酒泉二郡。嗣是金城河西,通出南山,直至鹽澤,已無胡人蹤跡。凡隴西北地上郡,寇患少紓,所有戍卒,方得減去半數,借寬民力。霍去病又得敘功,加封食邑千七百戶。惟休屠王的太子日,由渾邪王拘送漢軍,沒為官奴。年紀才十四,輸入黃門處養馬,供役甚勤。後來漢武帝游宴,乘便閱馬,適日牽馬進來,行過殿下,為漢武帝所瞧見,卻是一個相貌堂堂的美少年,便召至面前,問他姓名。日具述本末,應對稱旨,漢武帝即令他沐浴,特賜衣冠,拜為馬監。沒多久又遷升為官侍中,賜姓金氏。從前霍去病北征,曾獲取休屠王祭天金人,見前回。故賜日為金姓。日為漢室功臣,故特筆鉤元。

    惟自西北一帶,歸入漢朝,地宜牧畜,當由邊境長官,陸續移徙內地貧民,使他墾牧。就是各處罪犯,亦往往流戍,充當苦工。

    當時南陽新野有一個叫暴利長的人,因犯罪被流放到敦煌屯田。他在渥窪水(今敦煌南湖鄉黃水壩,一說為月牙泉)邊發現一群野馬,其中有一匹長得神異非凡,常到這里來飲水。暴利長用泥土塑了一個假人,讓它手持馬籠頭和繩立在水旁。久而久之,野馬對土人習以為常,失去了警惕,暴利長便代替土人,同樣手持勒立于水旁,趁馬不備時將其套住,力持不放。

    群馬統皆駭散,只有此馬羈住,無從擺脫,好不容易得就餃勒住此馬,牽了回來。小聰明卻也可取。又復加意調養,馬狀益肥,暴利長喜出望外,索性再逞小智,去騙那地方官,佯言馬出水中,因特取獻,地方官當面看驗,果然見是驊騮佳品,不等駑駘,當下照利長之言,拜本奏聞。漢武帝正調兵征餉,有事匈奴,無暇顧及獻馬細事,但淡淡的批了一語,準他送馬入都。小子就時事次序,下筆編述,只好先將調兵征餉的事情,演寫出來。

    自從漢武帝南征北討,費用浩繁,連年入不敷出,甚至減捐御膳,取出內府私帑,作為彌補,尚嫌不足。再加水旱偏災,時常遇著,東鬧荒,西啼饑,正供不免缺乏。元狩三年(前1101novel.com年)的秋季,漢武帝在位的第二十二年,關東地區連遭大水天災,漂沒民廬數千家,百姓食不果腹,然而朝廷即便將府庫搬空,卻仍無力賑濟災民,以至于漢武帝後來不得不征集各地富豪、官吏的錢財賑濟,好似杯水車薪,全不濟事,再向富民貸粟救急,亦覺不敷。沒奈何想出移民政策,遷徙災氓(沒有住的地方災民,就是災氓,氓,流亡的人民的意思)至關西就食,統共計算約有七十余萬口,沿途川資,又須仰給官吏。就是到了關西,也是謀生無計,仍須官吏貸與錢財,因此糜費愈多,國用愈匱。偏是漢武帝不考慮貧窮,但求開拓,整日里召集群臣,會議斂財方法。丞相公孫弘已經病死,御史大夫李蔡,代為丞相。蔡本庸材,濫竽充數,獨廷尉張湯,得升任御史大夫,費盡心計,定出好幾條新法,次第施行,列述如下

    (一)商民所有舟車,悉數課稅。 (二)禁民間鑄造鐵器,煮鹽釀酒,所有鹽鐵各區,及可釀酒等處,均收為官業,設官專賣。 (三)用白鹿皮為幣,每皮一方尺,緣飾藻繢,作價四十萬錢。 (四)令郡縣銷半兩錢,改鑄三銖錢,質輕值重。 (五)作均輸法,使郡國各將土產為賦,納諸朝廷。朝廷令官吏轉售別處,取得貴價,接濟國用。(六)在長安置平準官,視貨物價賤時買入,價貴時賣出,輾轉盤剝,與民爭利。

    為此種種法例,遂引進計吏三人,居中用事,一個叫做東郭咸陽,一個叫做孔僅,並為大農丞,管領鹽鐵。又有一個桑弘羊,尤工心計,利析秋毫,初為大農中丞,嗣遷治粟都尉。咸陽是齊地鹽商,孔僅是南陽鐵商,弘羊是洛陽商人子,三商當道,萬姓受殃。又將右內史汲黯免官,調入南陽太守義縱繼任。義縱是盜賊出身,素來行為無賴。有個姐姐名�,略通醫術,入侍宮闈。當時王太後未崩時,常使診治,問她有無子弟,曾否為官,�言有弟弟但是個無賴,不可使仕。偏王太後未肯深信,竟與漢武帝說及。漢武帝遂召為中郎,累遷至南陽太守。

    寧成是南陽穰縣人,做侍衛隨從之官務事于漢景帝。他為人好勝,做人家的小官時,一定要欺凌他的長官;做了人家的長官,控制下就像捆綁濕柴一樣隨便。他狡猾凶殘,任性使威,逐漸升官,當了濟南都尉,這時郅都是濟南太守。在此之前的幾個都尉都是步行走入太守府,通過下級官吏傳達,然後進見太守,就像縣令進見太守一樣,他們畏懼郅都就是這個樣子。等到寧成前來,卻一直越過郅都,走到他的上位。郅都一向听說過他的名聲,于是很好地對待他,同他結成友好關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由于長安附近皇族中的好多人凶暴犯法,景帝召寧成當了中尉,負責京城治安,相當于首都衛戍司令,實際權力還要更大些。寧成的治理辦法仿效郅都,他的廉潔不如郅都,但是皇族豪強人人都恐懼不寧。

    漢武帝即位,寧成改任為內史。外戚們多誹謗寧成的缺點,他被依法判處剃發和以鐵縛脖子的刑罰。九卿犯罪該處死的就處死,很少遭受一般刑罰,而寧成卻遭受極重的刑罰,他自己認為朝廷不會再用他當官,于是就解脫刑具,私刻假的有關文件,出了函谷關回到家中。對外言說;“當官做不到二千石一級的高官,經商掙不到一千萬貫錢,怎能同別人相比呢?”于是,寧城借錢買了一千多頃可灌溉的土地,出租給貧苦的百姓,給他種地受奴役的有幾千家。幾年以後,遇上大赦,家產豐厚,專好抱打不平,掌握官吏們的短處,出門時,有幾十個騎馬的人跟隨,驅使百姓的威望比郡守還大。

    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漢武帝想起用寧成。御史大夫公孫弘勸諫“昔日,臣在山東做小吏時,寧成為濟南都尉,治民就像用狼來放羊一樣,不能讓寧成來治民”。于是,漢武帝讓寧成為關都尉,一年多後,關東郡國的官吏察看郡國中出入關口的人都揚言說“寧肯看到乳虎,也不要遇到寧成發怒。”

    義縱從河內郡調任南陽太守,寧成在南陽郡閑居。義縱到達南陽關口,寧成跟隨身後,往來迎送。義縱盛氣凌人,不以禮相待。到了郡府,義縱就審理寧氏的罪行,完全粉碎了有罪的寧氏家族。寧成也被株連有罪,以至于孔姓和暴姓之流的豪門都逃亡而去,南陽郡的官吏百姓謹慎行動,不敢有錯。既而調守定襄,冤戮至四百余人,漢武帝還說他強干,召為內史,同時復征河內太守王溫舒為中尉。

    王溫舒少年行跡,與義縱略同,是陽陵人。年輕時做盜墓等壞事。開始,地方上讓他試作亭長,這是一個鄉村基層的官,管理一亭(漢制,十里為一亭)的治安警衛,兼理民事。但試了好幾次,他都干不好本職工作,因而罷去。此後,他又在縣衙門里充當小吏,逐漸升為廷尉史。不久,王溫舒投靠張湯。

    張湯以嚴酷著稱,用其為御史,負責督察盜賊。他到任後,殺傷甚多。其暴虐性格又得到進一步發展。

    當時漢武帝主張全面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嚴厲打擊危害專制統治的行為,在這種形勢下,樂以刑殺為威的人往往提拔較快。故王溫舒很快就升遷為廣平郡(今河北曲周縣北)都尉,輔佐郡守負責全郡的軍事和治安,是一郡的主要長官之一。為了治理廣平的治安,他從郡中仔細挑選了十幾個果敢能任事、一往無所顧的人充當郡吏,作為自己的爪牙,去督捕郡內“盜賊”。

    王溫舒之所以重用這批人,自有他的想法。王溫舒了解到這批人以往都犯有重罪,只不過沒有暴露,仍然逍遙法外而已。王溫舒將此作為控制他們的重要手段,如果你督捕“盜賊”有功,頗得王溫舒滿意者,無論你以前犯有多麼嚴重的罪行,他都不加處罰;而如果你督捕“盜賊”不力,甚至有意回避或加以庇護的話,那就不但誅殺其身,還要滅其全族。這樣一來,這批人沒有不竭盡全力的。至于是否濫殺無辜,王溫舒是不管的。這種嚴酷的手段頗為見效,廣平周圍,齊、趙之效的“盜賊”乃不敢接近廣平。

    廣平以此號為“道不拾遺”。 應該指出,封建統治者所指的“盜賊”,首先包括甚至主要是指那些走投無路、被迫起來進行反抗斗爭的農民群眾。他們的斗爭威脅了漢王朝的封建統治,所以封建統治者必須用最嚴酷的手段將他們鎮壓下去。王溫舒正是起到了劊子手的作用。

    廣平郡內道不拾遺,使王溫舒聲望大著。漢武帝知道後極為贊賞,立刻提拔他為河內郡(今河南武陵縣西南)的太守。他成為一郡之最高行政長官。

    廣平、河內兩郡相隔不遠,王溫舒在廣平時就知道河內的一些豪強之家。這些豪強不守法規,稱霸地方。他們不僅宗族勢力強大,而且往往連成一體,沆瀣一氣,官府對他們毫無辦法。這當然對加強中央集權不利。漢武帝這次把王溫舒派到這樣的地方。正是要他以嚴厲的手段懲治這批豪強。

    這年九月,王溫舒到河內走馬上任。他立刻做了一系列的部署。鑒于當時官府的驛站傳送文書速度太慢,他另外命令準備私馬五十匹,部署在河內至京師的沿途上,作為另一套驛站。他要求凡有河內、京師的往返文書,一定要以最快速度傳送。同時,他又仿照在廣平的辦法,挑選若干名曾犯有重罪而又果敢任事的人充當郡吏,讓他們到第一線去逮捕郡中豪強。短短時間里,就以各種理由將郡中豪強大族基本上全部捕獲。然後王溫舒窮加審問,轉相株連達千余家,當然其中有不少無辜平民百姓也被牽連進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首戰告捷後,王溫舒立刻上書武帝,提出對這批人的懲處方案;大者誅全族,小者殺其身,無論大小其家產統統沒入官府。過去,此種文書若通過官府驛馬遞送,往返費時很長。這次王溫舒使用率先設置的私人驛馬傳遞,書奏不過兩日,漢武帝的允準詔書就已到達,河內官民對其如此神速莫不感到驚訝。詔書一到,一場大規模的殺就開始了。上萬人成了刀下之鬼,“流血十余里”。真是尸積如山,血流成河。這對那些橫行鄉里的豪強地主來說,是咎由自取,但對大多數無辜被牽連的平民百姓而言,真是血海奇冤。 經過這番刑殺,也收到了在廣平那樣的效果。從九月上任到十二月底,短短三個多月,郡中安寧,無犬吠之盜。

    人們側目而視,重足而立。全郡都沉浸在一片恐怖之中。當時尚有個別人聞風逃到旁郡,王溫舒派人前往追捕,待捕獲回郡,已是第二年春天了、按漢朝法律規定,秋冬行刑,春夏不準殺戮。眼看等到的人非要等到秋後處決,王溫舒頓足嘆道“哎呀!假使冬季再延長一個月,我就可以徹底完成這個任務了。”

    殺人,對王溫舒來說,已成為一種嗜好;人命,全被他視為草芥。無辜平民和豪強地主的白骨為王溫舒壘就了向上爬的階梯。他在河內的“治績”,很快傳到朝廷,漢武帝把他視為十分能干的人,準備予以重用。當時京師治安很成問題。

    漢初以來,由于政府、私人鑄錢並行,從而使幣制十分紊亂。武帝決定由國家收回鑄幣權,並以嚴刑竣法禁止民間自由鑄錢。但利之所在,人不畏死。民間私鑄錢幣者仍不乏其人,京師一地尤盛。為了嚴懲私鑄錢幣者,武帝乃起用酷吏治理京師。先是任義縱為內史,作為京師一地最高行政長官,這次又將王溫舒拔到京師為中尉,讓他專管京師的治安。這對王溫舒來說,是一個關鍵的飛躍。

    過去他一直是地方官,如今卻一躍成為京官了。在京師,王溫舒仍故伎重演,像在河內一樣,以酷殺行威。他專門選用那些專好猜疑、心狠手毒、敢于禍及別人的好毒之徒,作為自己的鷹犬。當時義縱早以酷暴著稱,它位又在王溫舒之上。王溫舒想干的一些事情如果事先沒有請示義縱,義縱就對他加以凌辱。並從中掣肘,敗壞其功。

    因此,在京師王溫舒並不能像在河內那樣恣行無忌,快其意而行事。不久,義縱因反對楊可告緡而以“廢格詛事”被殺,王溫舒輒被提為廷尉,成了掌管刑獄的全國最高司法官,為中央九卿之一。

    但王溫舒此人酷暴少文,嗜殺成性,至于國家法律常被置于不顧。對一些大案、疑案更是昏昏不辨。顯然這種人是不適宜擔任最高司法官的。所以時隔不久,當接替王溫舒為中尉的尹齊被免官後,漢武帝乃將王溫舒廷尉一職免去,讓他仍擔任中尉,負責京師治安。而這正符合王溫舒的心意。上次任中尉時因有義縱掣肘,因而不能不有所顧忌。現在義縱已死,沒有誰敢和他刁難,王溫舒又可以肆無忌憚了。他對京師風俗人情十分熟悉,對一些豪強惡客也很了解,他就重用這些豪惡之吏。

    這些人善于深文周納,巧遞人罪,他們要想懲治誰,就千方百計地給你羅織罪名,誰也休想逃脫。而且一旦落入他們手中,無不慘遭嚴刑拷打,到頭來,“大抵盡靡爛獄中”,極少能夠生還。他們常常對下戶中的好猾之人采取這樣暴虐的方法,使其身死、家亡、族破,意在警告那些豪強大戶,使他們不敢輕舉妄動。刑殺,在短時間里收到了成效。京師,似乎安寧了。

    如果以為王溫舒僅僅是個以殺立威的酷吏,或是專門對付豪強地主、剛正不阿的廉官,那就不對了。王溫舒還是個貪官。他與其他貪官相比,雖然在本質上並無二致,但其貪的手段確有不同。以酷行貪,以酷掩貪,這是表現在王溫舒身上比較突出的特點。

    王溫舒有兩副面孔, 一副是“酷”。在無權無勢者面前,他如虎似狼,酷虐非常。被他毫不留情殺死的那些人都是無權無勢之人,當然其中還有不少平民百姓。即或是身為貴戚,如果不居權要之位,他也要侵奪之、侮辱之。但在有權有勢者面前,王溫舒又換了一副面孔,這就是“諂”。

    偏有一個河南人卜式,以耕種畜牧為業。有一個弟弟,弟弟長大後,卜式從家中分出居住,只取羊百余只,田宅財物盡給弟弟。卜式入山牧羊十余年,羊多達千余頭,于是便購買田宅。而其弟則傾家蕩產,卜式于是多次分給弟弟財產。

    當時大漢朝廷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書,願意捐出一半的家財資助邊防國事。漢武帝于是派人問卜式“想當官嗎?”

    卜式說“從小牧羊,不熟悉怎樣當官,不願意做官。”使者說“家里難道沒有冤家仇人,想講出來嗎?”

    卜式說“臣生來與人無爭,家里貧窮的鄉人,我就借錢給他;為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去到哪里,人們都順從我,卜式有何冤事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使者說“如果是這樣,想要什麼呢?”卜式說“皇上討伐匈奴,我認為賢能的人應該為大節而死,有錢的人應該捐出來,這樣的話匈奴就可以滅掉了。”使者報告了朝廷。

    丞相公孫弘說“這不是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允許。”于是,漢武帝劉徹沒有接受卜式的請求。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了。

    一年後,遇上匈奴渾邪王等歸降漢朝,朝廷開支過大,糧倉和錢庫空虛,貧民多遷徙,都靠國家補給,朝廷無法完全供給。卜式又拿錢二十萬給河南太守,以救流民。在河南上報富人助貧的名單里,漢武帝劉徹認出了卜式,說“是那一位堅持要捐助一半家產幫助邊防的人。”于是賜卜式四百人更賦錢,卜式又全部還給官府。當時,富豪皆爭相隱匿財產,只有卜式特別想出資救助。漢武帝劉徹于是把卜式尊為長者,召拜卜式為中郎,賜爵左庶長,田十頃,布告天下,給他顯官尊榮來教化百姓。

    開始時卜式是不願做官的,漢武帝劉徹說“我有羊在上林苑中,想讓先生去放牧。”卜式當了郎官後,依然穿著布衣草鞋去牧羊。一年多,羊肥壯又繁殖得很多。漢武帝經過牧羊的場地,稱贊卜式。卜式說“不只是牧羊,治民也是一樣。按時起居,壞的立即除去,不讓其敗壞整個群體。”

    漢武帝劉徹對他的話感到很驚奇,認為非常有道理,于是想讓他管理人民。任卜式為緱氏令,緱氏人都安于他的治理;又調任成皋令,辦理運糧的政績最佳。漢武帝劉徹以卜式為人樸實忠厚,拜為齊王太傅,又轉任為齊國相。卜式所謂可謂愛國,一再而拒為官,不論是多詐還是真情實意所發,卻比當時很多官員要正直善良許多了。

    漢武帝因賦稅所入,足敷兵餉,乃復議興師北征,備足芻糧,乘勢大舉。元狩四年春月,遣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騎兵五萬,出擊匈奴。郎中令李廣,自請效力,漢武帝嫌他年老,不願使行。經李廣一再固請,方使他為前將軍,令與左將軍公孫賀,右將軍趙食其,後將軍曹襄,盡歸大將軍衛青節制。

    衛青入朝辭行,漢武帝面囑道“李廣年老數奇,(數奇即命蹇之意。)毋使獨當單于。”

    衛青領命而去,引著大軍出發定襄。沿途拿訊胡人,據雲單于現居東方,青使人報知武帝。漢武帝詔令霍去病,獨出代郡,獨當一面。霍去病乃與衛青分軍,引著校尉李敢等,麾兵自去。這次漢軍出塞,與前數次情形不同,除衛霍各領兵十萬外,尚有步兵數十萬人,隨後繼進,公私馬匹計十四萬頭,真是傾國遠征,志在平虜,當有匈奴偵騎,飛報伊稚斜單于,單于卻也驚慌,忙即準備迎敵。趙信與單于畫策,請將輜重遠徙漠北,嚴兵戒備,以逸待勞。單于稱為妙計,如言施行。

    衛青連日進兵,並不見有大敵,乃迭派探馬,四處偵伺。嗣聞單于移居漠北,便欲驅軍深入,直搗虜巢。暗思漢武帝密囑,不宜令李廣當先鋒,乃命李廣與趙食其合兵東行,限期相會。東道迂遠,更乏水草,李廣不欲前往,入帳自請道“廣受命為前將軍,理應為國前驅,今大將軍令出東道,殊失廣意,廣情願當先殺敵,雖死不恨!”

    衛青未便明言,只是搖首不答。李廣憤然趨出,怏怏起程。趙食其卻不置可否,與廣一同去訖。衛青既遣去李廣,揮兵直入,又走了好幾百里,開始遇到匈奴大營。當下扎住營盤,用武剛車四面環住,武剛車有巾有蓋,格外堅固,可作營壁,是古時行軍利器。軍營既立定,便派遣精騎部隊五千,前去挑戰,匈奴亦出萬騎接仗。

    當時天色已是黃昏,忽然卷起大風,飛沙走石,兩軍雖然對陣,不能相見。衛青乘勢指揮大隊,分作兩翼,左右並進,包圍匈奴大營。匈奴伊稚斜單于,尚在營中,听得外面喊殺連天,勢氣甚是洶洶,一時情虛思避,即潛率勁騎數百,突出帳後,自乘六騾,徑向西北遁去。此外胡兵仍與漢軍力戰,兩下里殺了半夜,彼此俱有死傷。漢軍左校,捕得單于親卒數人,問明單于所在,才知他未昏即逃遁,當即稟知衛青,衛青急發輕騎追躡,已是不及。待到天明,胡兵亦已四散,衛青自率大軍繼進。急馳二百余里,才接前騎歸報,單于已經遠去,無從擒獲,惟前面�顏山有趙信城,貯有積谷,尚未運去等語。衛青乃徑至趙信城中,果有積累的糧食貯存著,正好接濟自己部隊兵馬,飽餐一頓。這趙信城本屬趙信,因以為名。

    漢軍住了一日,衛青即下令班師,待至全軍出城,索性放起火來,把城毀去,然後引歸,還至漠南,方見李廣、趙食其到來。衛青責他兩人逾限遲至,應該論罪,趙食其卻未敢抗議。獨李廣本不欲東行,此時又迂回失道,有罪無功,氣得須髯戟張,不發一語。始終為客氣所誤。

    衛青派長史送給李廣干糧和酒,順便向李廣、趙食其詢問迷路的情況,衛青要給漢武帝上書報告軍情討論。李廣沒有回答。衛青派長史急令李廣幕府人員前去受審對質。李廣說“校尉們無罪,是我迷失道路,我現親自到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對質討論。”

    到了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作戰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走迂回繞遠的路,偏偏迷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污辱。”于是就拔刀自刎身亡了。李廣軍中將士都為之痛哭。百姓听到這個消息,不論認識李廣否,不論老少都為之落淚。

    有詩嘆道

    老不封侯命可知,年衰何必再驅馳?

    漠南一死終無益,翻使千秋得指疵。

    喜歡濟公傳奇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濟公傳奇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濟公傳奇》,方便以後閱讀濟公傳奇第482章 汲黯救人 李廣自刎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濟公傳奇第482章 汲黯救人 李廣自刎並對濟公傳奇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