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漢高祖皇帝劉邦既令南越國臣服,復將偽公主派遣遠嫁到匈奴,也得冒頓單于歡心,奉表稱謝,正是四夷賓服,函夏風清。
偏偏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當時,漢高祖皇帝劉邦因得病多日不上朝。群臣都向宮中請安,那知漢高祖皇帝劉邦不願見人,于是吩咐守門官吏,無論是親戚功勛舊友,皆一概拒絕入宮請安,遂致群臣無從入宮謁見,屢進屢退,究竟也不知道漢高祖皇帝是得了何病癥,為此互相猜疑議論。
群臣到宮里求見,然而卻不敢,十多日後,舞陽侯樊噲自度情況緊急,推開大門進入宮內,群臣隨之而入,見漢高祖劉邦躺在官宦籍孺的大腿上,眼楮似閉不閉好像是在睡覺。舞陽侯樊噲等人見狀悲痛哭泣的說道︰“當初陛下征戰四野的時候是那般威風,現在天下已定,您是如此的疲憊啊,您生病了,大臣們都震驚惶恐,您又不肯和我們商量政事,卻要與一宦官訣別嗎?而且您忘了趙高作亂的事情了嗎。”漢高祖皇帝劉邦聞言,大笑著站起身來,與群臣議事。
舞陽侯樊噲敢作為是言,想是知道漢高祖皇帝並非真的生病。漢高祖皇帝聞言,一笑而起,方與樊噲等問答數語。樊噲見漢高祖皇帝無甚大病,也就覺得心安,遂不復多言,須臾即退。其實漢高祖皇帝乃是憂愁之病,一大半為了戚姬母子,躊躇不決,所以悶悶不樂臥于宮中,獨自沉思。一經樊噲叫破,只好撇下心事,再起听政,精神一振,病魔也自然退去了。
過了數日,忽然來一個淮南中大夫賁赫,向漢高祖皇帝報稱淮南王英布謀反,速請征討。漢高祖恐是威赫要挾造成的嫌疑誣蔑控告,未便輕信,乃把賁赫暫時關押在牢獄之中,另外令人去查辦淮南之事。究竟英布謀反,是否屬實。先是彭越被誅,醢肉為醬,分賜于各路王侯。
當彭越的肉醬被送到淮南國的時候,英布正在打獵,看到肉醬,感到特別害怕,于是暗中使人部署,集結軍隊,守候並偵察鄰郡的意外警報。
當時因為英布的愛妾生病了,于是請求大夫前往治療。當時醫師的家和中大夫賁赫家就住在他們對門,英布的愛妾多次前去醫師賁赫的家治療,賁赫認為自己是侍中,也避免男女之嫌,就送去了豐厚的禮物,隨英布的愛妾在醫家里飲酒。愛妾侍奉英布的時候,安逸舒緩、不慌不忙地談話之間,稱贊賁赫是忠厚老實的人。
英布听了,生氣地說︰“你是怎麼知道的呢?莫非你們有什麼私情?”愛妾听了又是哭又是懊悔自己歸于有話直說,于是就把互相交往的情況全都告訴了他。淮南王英布為此疑心她和賁赫有淫亂關系。賁赫驚懼,借口有病不去接應就班。英布為此更加惱怒,就要逮捕賁赫。賁赫為此要告發英布叛變,就坐著驛車前往長安。英布派人追趕,沒有趕上。賁赫到了長安,就上書告變,說英布有造反的跡象,可以在叛亂之前誅殺他。
漢高祖皇帝劉邦看了他的報告,對蕭何商量,蕭何說︰“英布應該不會做這樣的事,恐怕是因結有怨仇誣陷他。請把賁赫關押起來,派人暗中驗證淮南王。”
英布見賁赫畏罪潛逃,上書言變,本來已經懷疑他會說出自己暗中部署的情況,漢高祖皇帝的使臣又來了,有了相當的驗證,于是就殺死了賁赫的全家,起兵造反。造反的消息傳到長安,漢高祖皇帝劉邦就釋放了賁赫,封他做了將軍。
然後漢高祖劉邦召集諸將會議出師。諸將統齊聲道︰“英布何能有為?但教大兵一到,便好擒來。”
漢高祖皇帝卻不免感到遲疑,一時不能突然拒絕。原來漢高祖皇帝病體新愈,尚未復原,意欲使太子劉盈前去統兵,出擊英布。莫非與匈奴的頭曼單于同一思想?太子劉盈有上賓四人,統是岩棲谷隱,皓首龐眉。一位叫做東園公,一位叫做夏黃公,一位叫做綺里季,另一位叫做用音祿里先生。四位賢人向來蟄居商山,號為商山四皓。
漢高祖皇帝曾聞他門之德高望重的名聲,屢次征聘他們而不至。建成侯呂釋之,系呂後親兄,奉呂後之命,要想保全太子劉盈,特向張良詢問計謀。張良于是讓他前往迎出四皓,輔佐太子,當不致有廢立之情事。釋之也不知他有何妙用,但依了張良所言,于是卑禮厚幣,前往聘請四人。這四人見來意甚誠,也知道呂後的用意,于是勉強允許出山,面謁儲君。及至長安,太子劉盈格外禮遇,情同師事,四人又不好突然離去,只得住了下來。到了英布起兵叛變起,太子劉盈有監軍消息,四皓已窺透得漢高祖皇帝之微意,于是前往面見呂釋之,說道︰“太子出去統兵,有功亦不能加封,無功卻不免受禍,君何不急請皇後,泣陳上前,但言英布為天下猛將,素善用兵,不可輕敵。現今朝廷諸將,都是陛下之故舊,怎肯安受太子節制。今若使太子為將,何異使羊率狼,誰肯為用?徒令英布放膽,乘隙西來,中原一動,全局便至瓦解。看來只有陛下力疾親征,方可平亂雲雲。照此進言,太子方可安然無恙了。”
呂釋之得商山四皓的教導,連忙入宮報知呂後。呂後即記著囑咐之語,乘間到漢高祖皇帝面前,嗚嗚咽咽,泣述了一番。
漢高祖皇帝乃慨然說道︰“我原知豎子不能任事,總須乃公自行,我就親征便了。”誰知已中了四皓的秘計。
當日漢高祖皇帝劉邦即頒下詔命,準備親征。汝陰侯夏侯嬰,尚謂英布未必突然反變,特召入門客薛公,與他商議。薛公為故楚令尹,向來有才智,料事如神,既入見夏侯嬰,說起英布造反等事情,便以為確實無疑。夏侯嬰復問道︰“主上已裂地封于英布,舉爵授布,英布得南面稱王,難道還要造反麼?”
薛公說道︰“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英布與韓信彭越他們,同功一體,兩人受誅,英布怎能不懼?因懼思反,何足為怪?”
夏侯嬰又說道︰“英布果能逞志否?”薛公道︰“未必!未必!”夏侯嬰深服薛公言論,遂入告于漢高祖皇帝,力為保薦。高祖皇帝劉邦也即傳見,向他問計。薛公道︰“英布反不足深慮,設使布出上策,山東恐非漢有︰若出中策,勝負尚未可知;惟出下策,陛下好高枕安臥了!”高祖道︰“上策如何?”薛公道︰“南取吳,西取楚,東並齊魯,北收燕趙,堅壁固守,乃為上策,布能出此,山東即非漢有了!”漢高祖皇帝又問及中策下策。
薛公令尹回答說道︰“向東奪取吳國,向西奪取楚國,吞並齊國,佔領魯國,傳一紙檄文,叫燕國、趙國固守他的本土,山東地區就不再歸漢王所有了。”
漢高祖皇帝劉邦再問︰“什麼是中策?”
薛公令尹回答說︰“向東攻佔吳國,向西攻佔楚國,吞並韓國,佔領魏國,佔有敖倉的糧食,封鎖成皋的要道,誰勝誰敗就很難預料了。”
漢高祖皇帝劉邦又問︰“什麼是下策?”
薛公令尹回答說︰“向東奪取吳國,向西奪取下蔡,把輜重財寶遷到越國,自身跑到長沙,陛下就可以安枕無慮了。漢朝就沒事了。”
漢高祖劉邦又說︰“英布將會選擇哪種計策?”
薛公令尹回答說︰“選擇下策。”
漢高祖劉邦說︰“他為什麼放棄上策、中策而選擇下策呢?”
薛公令尹解釋說︰“英布本是驪山刑徒,自己奮力做到了萬乘之主,這都是為了自身的富貴,而不顧及當今百姓,不為子孫後代考慮,所以說他選用下策。”
漢高祖皇帝劉邦說︰“說的好。”
于是賜封薛公為千戶侯。冊封皇子劉長為淮南王。漢高祖皇帝劉邦就調動軍隊,親自率領著向東攻打英布。
時正是新秋之季,御蹕啟行,戰將多半相從,惟留守諸臣,輔佐著太子劉盈,得免從軍,但皆送行出都,共至霸上。留侯張良,平時多病,至此亦強起出送。想必可能是因為闢谷所致。臨別時,張良方語高祖劉邦道︰“臣本宜從行,無如病體加劇,未便就道,只好暫違陛下!惟陛下此去,務請隨時慎重,楚人生性剽悍,幸勿輕與爭鋒!”
漢高祖劉邦輕輕地點了下頭,說道︰“朕當謹記君言。”
張良又說道︰“太子留守京都,關系甚重,陛下應命太子為將軍,統率關中兵馬,方足攝服人心。”
漢高祖皇帝劉邦又依了張良的建議,且囑咐張良道︰“子房為朕故交,今雖抱病,幸為朕臥傅太子,免朕懸念。”
張良答道︰“叔孫通已為太子太傅,才足勝任,請陛下放心。”
漢高祖皇帝說道︰“叔孫通原是賢臣,但一人恐不足濟事,故煩子房相助,子房可屈居少傅,還望勿辭!”
張良乃受職自歸。無非為著太子。漢高祖皇帝又發上郡北地隴西車騎,及巴蜀材官,並中尉卒三萬人,使屯霸上,為太子衛軍。部署既定,然後麾兵東行,逐隊進發。
英布已經出兵造反,東攻荊國,西攻楚地,對他的將領們說︰“皇帝老了,厭惡打仗了,一定不能夠親自帶兵前來,派遣將領,將領們只害怕淮陰、彭越,如今他們都死了,其余的將領沒什麼可怕的。諸位努努力,奪取天下也不難!”
其部眾聞命,遂先向荊國進攻。荊王劉賈,戰敗走死。英布取得荊國之地,復移兵進攻楚國。
果真如薛公預料的,向東攻打荊國,荊王劉賈出逃,死在富陵。英布劫持了他所有的部隊,渡過淮河攻打楚國。楚國調動軍隊在徐、僮之間和英布作戰,楚國分兵三路,想采用相互救援的奇策。有人勸告楚將說︰“英布擅長用兵打仗,百姓們一向畏懼他。況且兵法上說︰“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和敵人作戰,一旦士卒危急,就會逃散。”如今兵分三路,他們只要戰敗我們其中的一路軍隊,其余的就都跑了,怎麼能互相救援呢!”楚將不听忠告。英布果然打敗其中一路軍隊,其他兩路軍隊都四散逃跑了。
英布果然甘出下計,溯江西行,及抵蘄州屬境會甄地方,正值漢高祖皇帝親率大隊,迤邐前來。英布望將過去,隱隱看見有黃屋左 ,卻也吃了一驚。偏不如自己所料。但勢已成了騎虎之勢,不能再下,只得擺成陣勢,與其一決雌雄。
漢高祖皇帝就在庸城下營,登高窺敵,見英布軍隊甚是精銳,一切陣法,仿佛與項羽相似,心下很是不悅,因即策勵諸將,出營與戰。英布嚴裝披掛,立住陣門,漢高祖遙與英布語道︰“我封汝為王,也足報功,何苦興兵動眾,猝然造反!”
英布卻說不出來什麼理由,但隨口答說道︰“為王何如為帝,我亦無非想做皇帝呢!”
倒也痛快。漢高祖皇帝大怒,痛罵數語,便即用鞭一揮,諸將依次殺出,突擊沖入英布的軍陣之中。英布令前驅士兵射箭,群鏃齊飛,爭紛射向漢軍,漢軍雖不免受傷,仍然拼死勇往直前,有進無退。漢高祖皇帝也冒著箭矢的危險監督戰爭情況,毫無懼色。忽然遇一箭飛來,躲避不及時,竟然中了胸前,還虧自己身披鐵甲,箭鏃未深入,不過入肉數分,痛楚尚可忍耐。漢高祖皇帝用手捫胸,保護痛處,越覺得怒氣上沖,大呼殺賊。諸將見漢高祖劉邦已經中箭,尚且舍命奮聲高呼,做臣子的理應為主效勞,爭先赴敵,還管什麼生死利害,但教一息尚存,總要拼個你死我活,于是從眾箭矢攢集的中間,撥開了一條血路,齊向英布陣中殺入。英布兵士箭矢已然垂盡,漢軍氣尚未衰,頓時英布軍陣被搗破,橫沖直撞,好似生龍活虎,不可復制,英布軍眾七零八落,紛紛四下潰逃,英布亦禁止不住,只好帶領殘留騎隊,回頭退走。
漢高祖劉邦尚麾眾追擊,直逼淮水。英布于是兵渡淮東前行,只恐漢軍追及,急忙跳水逃生,多數士兵被水漂沒。及渡過對岸,隨兵已不滿千人,再加上沿途散失,相從只有百余騎兵,哪里還能保守淮南。英布見勢盡力窮,不敢還都,專門盼往往江南竄走。
適有長沙王吳臣,貽書與英布,叫他避難長沙。
英布原來和番縣令吳芮通婚,當時吳芮已去世,當時的長沙王吳臣之子吳回吳芮之孫,後來的長沙哀王)派人誘騙英布,說要和他一起逃亡。吳臣即吳芮之子,吳芮已經病歿,由臣嗣立,與英布為郎舅親。
英布得書心喜,急忙改道前往。行至鄱陽,夜宿驛中,不料驛舍里面,埋伏著壯士,突然起來攻擊英布。英布猝不及防,竟被殺死,好與韓信彭越一班陰魂,混做一起當鬼去,彼此訴苦去了。看官不必細猜,便可曉得殺英布的壯士,乃是吳臣所派遣。既得英布首級,當然齎獻高祖皇帝,釋嫌報功。大義滅親,原不足怪,但必誘而殺之,也是沒有講情面的。
也是一報還一報,當初英布派人刺殺義帝熊心,如今自己也落了被人派兵刺殺的下場。焉知不是因果報應不爽乎?
英布死後,漢高祖皇帝劉邦將他肢解八塊,首級葬于安徽省六安市,今六安市淮王街與文廟街交匯處立有英布墓。
而民間傳說英布在遇害之前,鄱陽湖風平浪靜,水波不興,但是湖面上熱氣蒸騰,魚鱉上浮,擁塞水道;水鳥低飛,頻擊船帆,使舳艫受阻。英布為準時會見漢高祖劉邦派去的使者,與之談判,舍水就陸。當他一登上湖岸就被亂箭射死。高祖劉邦的使臣企圖取英布首級回去請功,忽然天昏地暗,狂風大作,使臣及其兵卒全部卷入湖中,英布尸體及其愛將神鷹將軍周朗、虎威將軍段濤等人同時消失。三個時辰後周、段諸人與英布尸同時出現在九江郡西北的山尖上。那里百鳥、百獸、百蟲群出迎候。周、段便將布尸安葬于此,定此山名“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