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道濟和尚在人間已經七世為僧,原降龍羅漢入凡度化眾生而應化人間。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顯示圓寂假脫化而暗中留形住世繼續在人間行俠仗義,扶危濟困,除暴安良,普度眾生。
此元朝已滅,大明王朝剛剛建立,貧苦出身的朱元璋當皇帝一心為百姓著想,道濟和尚見大局已定,自然安心了不少。
此時的道濟和尚經過百來年的修行以及積累功德,所證道的果位已非僅僅是小乘的羅漢果位,已經達到了大乘菩薩的十地菩薩中的八地的菩薩了。八地菩薩的境界是功德任運增進,煩惱不再現行,不為名利所動和境風所誘,只有大願度生,所以稱為不動地,也就是永不退轉的大法身大菩薩境界了。
為使讀者更加明白了解關于十地菩薩各境界,在此一一分解。
?十地菩薩包括以下十地?︰
歡喜地?︰初地的菩薩,斷除了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不再有執著恐怖、顛倒、夢想。不憂慮生活,不懼怕死亡,不怨人毀謗。進入初地的菩薩,等于生到諸佛如來的家中去了。助人為本,以布施為樂,能紹隆佛種,能弘法度生,由于分證了佛陀的法身,相應于菩提,是故歡喜踴躍,所以稱為歡喜地。
?離垢地?︰二地的菩薩,自己修行十善,也勸人勤修十善,不再誤犯微細的戒律,遠離垢染,獲得三業清淨,能夠廣行慈悲,饒益有情,所以稱為離垢地。
?發光地?︰三地的菩薩,勤求佛法,依教奉行,能忍一切外境,不再動心,精修定學,得慈悲喜舍四無量定,德性升華,像光明一樣,驅散了一切暗冥,所以稱為發光地。
?焰慧地?︰四地的菩薩,精進修習三十七道品, 除了我執、法執,見解上沒有愚痴,思想上也無謬誤,智慧之光像火焰一樣熾盛,照亮佛道,所以稱為焰慧地。
?難勝地?︰五地的菩薩,不但修滿了禪定,而且更證悟真實的諦理,離諸戲論,證悟空、有不二,不住生死,不住涅盤,這是極難到達的階位,所以稱為難勝地。
?現前地?︰六地的菩薩,圓滿了般若智慧,經常安住在滅盡定中,不起有漏心識分別,照見緣起性空,徹悟諸法自性,真實的佛法已現前,所以稱為現前地。
?遠行地?︰七地的菩薩,安住在滅盡定中,出定入定,隨念自由,不用功而能行諸佛法,度眾生而有無限方便,遠大的目標即將到達,所以稱為遠行地。
?不動地?︰八地的菩薩,功德任運增進,煩惱不再現行,不為名利所動和境風所誘,只有大願度生,所以稱為不動地。
?善慧地?︰九地的菩薩無相無功用行,自證的固然無功用行,為他說法亦無待功用,以自然而然的清淨法力守護佛法寶藏,以純善的智慧開示眾生,所以稱為善慧地。
?法雲地?︰十地的菩薩是真正的法王子了。修行功滿,唯務化利眾生,大慈如雲,普能陰覆,雖施作潤澤而本寂不動。經雲︰“慈陰妙雲覆涅盤海,名法雲地”
十地是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階位,即指十種地位,十個菩薩行的重要階位。又作十住。地,梵語 i,乃住處、住持、成就之意。即住其位為家,並于其位持法、育法、生果之意。
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階位。大地能生長萬物,故佛典中常以‘地’來形容能生長功德的菩薩行。‘十地’即指十種菩薩修行的重要階位。在佛典中,不同的經論,往往對十地的內容有不同的描述。
進入第八地,名‘不動地’。怎麼叫不動呢?第七地的無相行,還是有功用的,八地是無相而又無功用的。到了這,智慧、功德都任運地增進,煩惱也不再起現形。不為煩惱所動,也不為功用所動,所以叫不動。如人在夢中渡河,用盡一切伎倆,艱苦地用力過去,忽然醒來,就一切功用都息了。三界修所斷的煩惱,過去沒有斷盡,但不致引生危險。因為菩薩並不急急的要斷煩惱,只要能控制就得了。有時,還可利用煩惱,作自利利他的方便。但進入第八地,煩惱障已不斷而自然斷盡;所以在菩薩階位中,八地得無生法忍,才盡斷三界惑,如阿羅漢一樣。八地菩薩的無相行,證無分別法性,得無生法忍,都可說與阿羅漢的證入涅盤一致。而斷盡三界煩惱,也與阿羅漢一樣。
《十地經》說 菩薩進入第八地,要入涅盤。以佛的加持力,菩薩的本願力,當然不會像小乘那樣入涅盤的。從此進入真正的不共之二乘的菩薩道。五地菩薩極艱難而能進入的大乘深境無相行),到這才完全到達。約十度說,八地的大願,最極清淨,所以能于無相無功用行中,起如幻三昧,于三有中,普現一切身,普說一切法。如普門大士觀世音菩薩那樣,‘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都是八地以上的深行菩薩境界。無相行中,不但能知有如幻,而且是顯現如幻無戲論相),與空性平等不二;八地菩薩純無相行,所以說八地菩薩起如幻三昧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此時的濟公活佛,可謂出神入化之神通無礙,無需打坐,可隨時隨地入定變化,能超越飛升到三十三天,甚至七十二天甚至非想天以及各方佛國淨土,下能入幽冥地府各各之地,如魚游水,豪無障礙,變化無極。
這一日,濟公活佛直接來到幽冥地府之第十九層地獄那里拜見地藏王菩薩。
原來的地府也是屬于天庭所管轄,後來天庭和地界分開,地府之主為後土娘娘,後天娘娘後來退居他處,于是讓道佛儒各派一人協助後土娘娘管理地界。
道教為紫薇大帝的化身乃是豐都大帝,道家講究降魔衛道,故豐都大帝鎮守豐都山與九幽地獄,逮捕和鎮壓六天鬼神、邪魔外道,是地府的監獄長。
而儒教為東岳大帝,儒家講究秩序,故東岳大帝立三曹六部七十五司,各地設城隍、山神、土地,管理陽界人間秩序。
佛教是為地藏菩薩,佛家講究因果輪回,故地藏菩薩設陰間十八層地獄了結因果,並掌管六道輪回。其實地獄之種種變化,也是眾生共同業力顯現之境,正所謂種什麼因而成什麼果,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濟公菩薩來到地府第十九層地獄,見地藏王菩薩,時地藏王菩薩現比丘形,頭戴五佛瓔珞五寶冠,左手持寶珠,右手執錫杖,坐于千葉青蓮花上。旁邊有一只長著獨角的白犬,是為其座下神獸,名曰諦听。
正是︰
地藏菩薩妙難倫,化現金容處處分。
三途六道聞妙法,四生十類蒙慈恩。
明珠照徹天堂路,金錫振開地獄門。
累劫親姻蒙接引,九蓮台畔禮慈尊。
南無九華幽冥世界大慈大悲 地藏王菩薩。
濟公和尚菩薩面見地藏王菩薩,合掌道︰“貧僧道濟拜見地藏王菩薩,菩薩普度地獄罪苦眾生,不辭辛勞,道濟深以為感。”
地藏王菩薩聞言,以梵音聲,而說道︰“道濟如今已是八地菩薩之境界,不必如此客氣,你我皆是佛門弟子。”
濟公菩薩道︰“弟子道濟拜見地藏王菩薩,菩薩萬安,菩薩久遠劫前早得佛位,為渡眾生而留在地獄,發下地獄不空不為佛之大願。弟子道濟,銘感五內,以為學習之榜樣。”
其實地藏王菩薩經過無數劫的修行,早已具備成佛果位。然而,在釋迦牟尼佛即將圓寂之際,他上忉利天為天人說法的時候,喚來地藏王菩薩,告訴地藏王菩薩,自己即將涅盤,而彌勒佛尚未在人間降生,在這段無佛的時期,六道眾生就由地藏王菩薩來教化。地藏王菩薩再次發下宏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然而,即使彌勒佛已經降生並成佛,地藏王菩薩仍然堅守他的誓願,繼續以菩薩的身份救度眾生。
地藏王菩薩道︰“汝來地府第十九層地獄所為何事?”
道濟菩薩回道︰“是為游地府觀情況,見眾生,度眾生,順便拜見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之地藏王菩薩。與菩薩論人間風雲變化之事。”
地藏王菩薩道︰“汝已證得八地菩薩不動轉之境界,可望盡八大劫前後之宇宙鴻荒變化,何苦來求教于我?”
道濟和尚微微一笑,道︰“思念菩薩大行大願,特來拜見菩薩。”
地藏王菩薩道︰“汝有心了,甚喜甚喜。”
道濟和尚言道︰“菩薩救度地獄眾生,勞苦功高,勞累辛苦,小僧既然拜見了菩薩,就不便再打擾菩薩,這就告辭。”
說罷,道濟和尚菩薩化成一道金光消失了 。
道濟和尚菩薩離開了第十九層地獄,來到幽冥地府的第一殿秦廣王殿,十殿閻羅之一的秦廣王看見道濟和尚菩薩前來,連忙招呼小鬼差擺出宴席,倒了熱茶,請濟公活佛喝茶。
道濟和尚菩薩向秦廣王問了地府靈魂投胎的情況,便坐下來喝了喝茶,然後和秦廣王聊了起來。
秦廣王蔣歆,作為第一殿的閻王,他負責審判亡魂的第一關。秦廣王面貌是豹眼獅鼻,絡腮長須,頭戴方冠,右手持笏于胸前,象征著他的權威和仁孝。
秦廣王統轄人間壽命之長短,功過經由各地城隍、土地、查察司匯報本殿,由秦廣王親審宣判。罪孽深重者,發配各殿大小地獄去承受應得的酷刑以消業。
秦廣王道︰“稟告濟公活佛,阮小謝已經投胎轉世為明朝皇帝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周定王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