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十年前的你︰關于爭吵的那些事,我想和你好好聊聊
此刻的你,或許正坐在書桌前為一句口角耿耿于懷,或許剛和人爭執完臉頰發燙,心里像堵著團浸了水的棉花——我太清楚這種感受了。十年後的我坐在窗前,看著月光漫過窗台,突然很想穿過時光回頭告訴你︰那些爭得面紅耳赤的瞬間,大多會像晨露一樣蒸發在歲月里,可若為了爭那口氣失了分寸,留下的疤痕卻可能刻很久。
你總覺得“有理走遍天下”,可這世間哪有那麼多非黑即白的道理?古人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本就藏著三分含糊、七分退讓。我不是要你做個任人拿捏的軟柿子,只是想讓你明白︰真正的強大從不是靠嗓門贏來的,就像老祖宗傳下來的那些故事里,能成大事的人,多半都懂“讓”的智慧。
你還記得《史記》里的藺相如嗎?當年他帶著和氏璧從秦國全身而退,被趙王封為上卿,位置排在老將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氣,放話說要當面羞辱他。換作旁人,怕是早就拍著桌子理論了——我憑本事掙來的爵位,憑什麼要讓著你?可藺相如偏不。他每次上朝都稱病避開廉頗,出門遠遠看見廉頗的車馬,就趕緊讓車夫掉頭躲開。門客們都覺得憋屈,說他膽小如鼠。藺相如卻說︰“強秦之所以不敢攻趙,是因為有我和廉頗在。如果我們倆爭斗起來,就像兩虎相斗,最終只會讓秦國得利。”這話傳到廉頗耳朵里,才有了後來“負荊請罪”的美談。
你看,藺相如不是爭不過,他只是明白︰朝堂上的爭吵贏了又如何?輸了趙國的安穩,贏了面子也是輸。後來趙國能在強秦環伺下撐那麼久,靠的不是誰的嘴更厲害,而是這“將相和”的格局。十年後的你會遇到很多類似的場景︰可能是同事為了一點功勞搶功,可能是親戚為了幾句閑話較真,你若非要爭個是非曲直,最後往往是兩敗俱傷。就像下棋時,真正的高手不會為了一子得失跟對手吵,他要的是整盤棋的贏。
再說三國時的劉備吧。他早年寄人籬下,在曹操手下做過事。有一次曹操請他喝酒,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嚇得筷子都掉了。他為什麼怕?因為他知道此刻跟曹操爭“誰是真英雄”毫無意義,逞口舌之快只會招來殺身之禍。後來他被呂布打敗,妻兒都被俘虜,只能去投靠曹操。換作旁人,怕是早就怨天尤人,跟呂布罵戰三百回合了,可劉備沒有。他忍著氣、憋著痛,一步步積攢力量,最終三分天下。
你可能會說,劉備那是隱忍,不是退讓。可隱忍和退讓,在很多時候本就是一回事。當年他在荊州,劉表想把荊州讓給他,他堅決不肯。有人說他傻,到手的地盤都不要。可他心里清楚,劉表是皇室宗親,此刻若搶了荊州,天下人會罵他不仁不義。他不爭這一時的得失,是為了長遠的“仁君”之名。後來他借荊州、取西川,靠的不是爭吵得來的,而是這份“不爭”積累的人心。
你總擔心“退讓會被人欺負”,可古人早就告訴我們︰“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爭。”真正有本事的人,從不會靠爭吵立威。就像漢初的韓信,年輕時曾受胯下之辱。一個屠夫攔住他,說︰“你要麼殺了我,要麼從我胯下鑽過去。”換作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怕是早就拔劍相向了。可韓信沒有,他真的從屠夫胯下鑽了過去。當時的人都笑他懦弱,可後來呢?他成了大將軍,幫劉邦打下半壁江山。
你以為他忘了那胯下之辱嗎?其實他記得。但他更清楚,當年若一劍殺了屠夫,自己只會淪為階下囚,哪有後來的功業?他不爭那一時的面子,是為了爭長遠的前程。後來他衣錦還鄉,不僅沒殺那個屠夫,還讓他做了官。這不是懦弱,而是真正的強大——當你站得足夠高,那些曾經讓你憤怒的爭吵,不過是塵埃而已。
我知道你為什麼總愛爭吵——你怕被冤枉,怕別人覺得你好欺負,怕自己的道理沒人听。可你有沒有想過,這世上本就有很多“說不清”的事。就像北宋的甦軾,被貶到黃州時,有人誣陷他寫詩諷刺朝廷,把他抓進大牢,這就是歷史上的“烏台詩案”。在牢里,他受盡折磨,可他沒有跟獄卒爭吵,沒有跟審問他的人辯解。他只是默默寫下“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後來他被貶到更遠的惠州、儋州,有人罵他是“奸賊”,有人嘲笑他落魄。他還是不爭,只是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你看,那些冤枉他的人,早已被歷史遺忘,可他的詩卻流傳千古。真正的道理,從不是靠爭吵贏來的,時間會給一切一個答案。
你總擔心“萬一遇到壞人,不爭吵會吃虧”。可對付壞人,爭吵是最沒用的辦法。就像明朝的王陽明,當年在龍場驛,當地的土匪經常騷擾他。那些土匪凶神惡煞,跟他們講道理、爭吵,根本沒用。王陽明怎麼做的?他不吵也不罵,只是默默訓練當地百姓,組織鄉勇。土匪再來時,他帶兵一舉將其擊潰。後來他平定寧王叛亂,靠的也不是爭吵,而是智謀和實力。
對付壞人,靠的是“實力”,不是“嘴力”。你若真遇到不講理的人,爭吵只會讓他更囂張。就像遇到瘋狗,你跟它爭吵,只會被咬傷。最好的辦法是遠離它,若躲不開,就拿起棍子打跑它,而不是站在原地跟它對吠。
你還怕“冤枉了別人”,這其實是好事,說明你心存善念。就像清朝的曾國藩,年輕時也愛與人爭論。有一次,他跟朋友因為一個學問上的問題吵了起來,兩人互不相讓,最後不歡而散。後來他翻書查證,發現是自己錯了。他羞得滿臉通紅,第二天趕緊去給朋友道歉。
從那以後,他就告誡自己︰“凡事留三分余地,不可盡爭。”他在日記里寫道︰“大抵爭論之際,恆覺自己是而他人非,不知果能是乎?”意思是說,爭吵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對別人錯,可真的是這樣嗎?後來他帶兵打仗,經常听取下屬的意見,哪怕是跟自己想法相反的,他也耐心听完,從不輕易爭吵。所以他手下能聚集那麼多人才,最終平定太平天國。
你看,承認自己可能會錯,不是丟臉的事。很多時候,爭吵的起因不過是“我以為”,可“我以為”往往不是真相。就像你小時候總覺得父母不懂你,跟他們爭吵,可長大後才發現,他們說的那些話,藏著多少沒說出口的關心。
十年後的你會明白︰這世上最沒用的事,就是跟家人爭吵。當年甦軾在獄中,最擔心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遠方的弟弟甦轍。他寫下“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你現在可能會跟父母為了一點小事爭執,覺得他們不理解你。可十年後你會發現,那些爭吵的內容早就忘了,只記得他們在你生病時端來的粥,在你受挫時說的“回家吧”。
跟朋友爭吵也是一樣。當年李白和杜甫在一起飲酒賦詩,後來分開後,李白寫下“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杜甫寫下“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們從未為了誰的詩更好而爭吵,只是彼此珍惜這份情誼。真正的朋友,從不會因為幾句爭吵就散了,可若總為了小事爭輸贏,再深的情誼也會被磨淡。
我不是讓你永遠不爭吵,就像你說的“不是永遠,就是盡量”。如果遇到原則性的問題,遇到有人踐踏你的底線,該爭的時候當然要爭。但這種爭,不是靠嗓門大,不是靠說狠話,而是靠實力、靠智慧,一擊即中,讓對方再也不敢輕視你。
就像南宋的岳飛,面對金人的入侵,他沒有跟皇帝爭吵著要兵權,而是用“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實力說話。他的“爭”,是在戰場上浴血奮戰,是“還我河山”的吶喊,這種爭,才有力量。後來的文天祥,面對元軍的勸降,他沒有爭吵,只是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種沉默的爭,比任何爭吵都更有力量。
所以你要記住︰能靠退讓解決的事,就別爭吵;必須爭的時候,就拿出真本事,讓對方知道你不是好惹的,但絕不是靠逞口舌之快。
十年後的你,經歷了很多事,才慢慢明白這些道理。我知道現在的你,可能還做不到,可能還會為了一點小事生氣,還會忍不住想爭個輸贏。沒關系,慢慢來。就像古人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很多道理,不是听來的,是自己走出來的。
你會遇到一些人,讓你明白退讓不是懦弱;你會經歷一些事,讓你知道爭吵解決不了問題。你會慢慢發現,那些肯讓你三分的人,不是怕你,是珍惜你;那些總跟你爭輸贏的人,往往成不了你的同路人。
所以,別再為了一句閑話、一個眼神、一點小利去爭吵了。把時間花在該花的地方︰多讀幾本書,多走幾段路,多陪一陪愛你的人。十年後的你會感謝現在的自己︰感謝那個在爭吵邊緣停住腳步的瞬間,感謝那份“讓一步”的從容。
就像夕陽下的江水,遇到礁石時不會硬踫硬,它會繞過去,繼續向前流,最終匯入大海。真正的強大,不是能贏多少爭吵,而是能容多少不同,能讓多少不必要的紛爭,在自己這里止步。
你看,月光已經移到了書桌上,就像十年的時光,看似漫長,其實一晃就過。願你從現在開始,少一點爭吵,多一點釋然。該讓的讓一步,該爭的用實力說話。十年後的你,會站在更好的地方,笑著對你說︰“當年的你,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