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今天遇到個特有意思的事兒,跟你念叨念叨。
就是一個小朋友問我題,過程還挺曲折的。一開始我差點就直接告訴他答案了,現在想想還挺慶幸沒那麼做。
當時他拿著題過來,小眉頭皺得緊緊的,一看就是卡殼了。我本來想,直接說答案多省事,省得他在那兒繞彎子。
結果他自己先開口了,說︰“我覺得應該是這樣……” 然後吧啦吧啦說了個思路,一听就不對。我這手都抬起來想打斷他了,話都到嘴邊了。
突然就想起之前看的育兒文章,說別輕易打斷孩子說話。我就硬生生把話咽回去了,跟自己說︰“再等等,再听听。”
他見我沒說話,又琢磨了琢磨,說︰“不對不對,應該換個方法……” 這次的思路比剛才強點,但還是沒到點子上。
我這心里急啊,跟小貓抓似的。尤其看他那認真的樣子,又覺得挺可愛的,不忍心潑冷水。
他自己也意識到不對了,撓撓頭,小聲嘀咕︰“好像還是不對……” 然後低頭盯著題目,手指在上面劃來劃去。
那幾秒鐘感覺特別長,我甚至在想,要不還是稍微提醒一下?但又怕一提醒,他自己的思考就斷了。
突然他眼楮一亮,猛地抬頭︰“啊!我知道了!應該是這樣!” 然後把正確的思路說出來了,雖然有點磕巴,但邏輯是對的。
我當時心里一下子松了,比自己做對題還高興。他也特興奮,小臉通紅,跑回去的時候腳步都輕快不少。
你說這事多有意思。要是我一開始就打斷他,告訴他答案,他可能也就是哦一聲,記沒記住都不一定。
但現在不一樣啊,那是他自己想出來的,印象肯定特別深。而且你看他那股子高興勁兒,那是靠自己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啊。
以前總覺得幫人就得直接給結果,效率高。現在發現,有時候“等一等”比“馬上說”更有用,尤其是對小朋友。
他們的小腦袋瓜其實轉得可快了,就是需要點時間自己琢磨。咱們一著急,反而把他們的思路給打斷了,甚至可能打擊他們的積極性。
你想啊,要是每次他一犯錯,咱們就立馬糾正,時間長了,他可能就不敢自己想了,反正有人會說答案,多省心。
但那樣的話,他自己的思考能力怎麼練啊?以後遇到難點的問題,不就更沒轍了嗎?
今天這事算是給我上了一課。有時候咱們覺得是在幫他們,其實可能是在剝奪他們成長的機會。
就像學走路似的,總得讓他們自己摔兩跤,才知道怎麼保持平衡。總扶著,永遠也學不會自己走。
後來我跟同事聊起這事,她說她也遇到過類似的。有次她兒子拼樂高,拼錯了好幾次,她想上手幫忙,她老公攔住了,說讓孩子自己來。
結果她兒子折騰了快半小時,居然真的拼對了。從那以後,拼樂高再也沒找過大人,每次都自己琢磨,成就感爆棚。
你看,這道理都是相通的。不管是做題還是玩玩具,孩子都需要自己試錯的空間。咱們能做的,就是在旁邊陪著,別瞎摻和。
不過話說回來,這“等”的度也不好把握。什麼時候該等,什麼時候該稍微點撥一下,還真得慢慢琢磨。
比如今天這孩子,他自己有思路,只是沒走對,那就適合等。要是他完全沒頭緒,一臉茫然,可能就得稍微提醒一句,給他指個方向。
但提醒也得有技巧,不能直接說“你應該怎樣怎樣”,最好是問他︰“你覺得從這一步開始,還能怎麼試試?” 引導他自己往正確的方向想。
我現在算是明白為什麼說當老師、當家長是門學問了。不光要懂知識,還得懂孩子的心理,知道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
以前總覺得“傳道授業解惑”就是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訴他們,現在才明白,“解惑”不是直接給答案,而是幫他們學會自己找到答案。
就像今天這孩子,他自己想出答案後,那種興奮感是裝不出來的。那眼神里的光,比拿到任何獎勵都亮。
而且我發現,他自己想出來的思路,雖然繞了點,但特別有他自己的特點。要是我直接告訴他標準答案,可能就把這種獨特的思考方式給抹掉了。
每個孩子的思維方式都不一樣,咱們不能用自己的框架去套他們。給他們空間,其實也是在保護他們的個性和創造力。
說起來,不光是對小朋友,對咱們成年人可能也一樣。有時候遇到問題,別人直接給答案,還不如自己琢磨出來記得牢。
你有沒有這種感覺?比如學個新軟件,別人手把手教你,當時會了,過兩天就忘。自己瞎琢磨半天弄明白的,反而印象深刻。
所以啊,有時候“慢”就是“快”。看起來費了時間繞了彎路,其實是在打基礎,底子扎實了,以後進步才快。
今天這事我得記下來,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拿出來提醒自己。別總想著當“救世主”,有時候做個安靜的“陪伴者”更重要。
你說我是不是有點太感慨了?可能是那孩子最後笑的樣子太有感染力了,讓我一下子想了這麼多。
不過真的,這種親眼看著孩子靠自己的力量突破難關的感覺,特別好。比自己做成什麼事都有成就感,你說是不是?
下次再遇到這孩子,我得好好夸夸他。不光夸他做對了題,更要夸他肯自己動腦筋,那種堅持勁兒比答案本身值錢多了。
也不知道他自己有沒有意識到,這次不光是做對了一道題,更是打贏了一場跟自己的仗。這種勝利的感覺,會給他攢不少底氣吧。
想想咱們小時候,不也是這樣嗎?靠自己做成一件事,能高興好幾天,那種自信就是這麼一點點攢起來的。
所以啊,咱們能做的,就是多給他們創造這種“靠自己”的機會。少一點包辦代替,多一點信任和等待。
可能剛開始會覺得慢,會著急,但長遠來看,肯定是值得的。畢竟,教會他們怎麼思考,比教會他們100個答案都有用。
今天這事兒真是沒白經歷,跟你說完感覺更透徹了。以後要是你遇到類似的情況,說不定也能想起我這檔子事,哈哈。
其實教育這東西,真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得跟著孩子的節奏走,不斷調整自己的方法。咱們也得跟著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不是?
好了,不說了,越說越沒完了。反正今天這事兒算是給我敲了個警鐘,以後面對孩子,得多點耐心,少點急躁。你覺得我這感悟還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