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大方的人。
辦公室里,我習慣帶零食分給大家;朋友聚餐,我總是搶著買單;同事有困難,我二話不說就幫忙。我享受那種"被人需要"的感覺,甚至覺得,這就是我人緣好的原因——畢竟,誰不喜歡一個慷慨的人呢?
直到那天,我和同事李婷大吵一架。
1 "我給,你就得接著"——我的邏輯
事情很簡單我像往常一樣,帶了盒進口巧克力到辦公室,順手放了一顆在李婷桌上。
"今天新買的,嘗嘗?比利時產的。"我笑著說。
李婷看了一眼,沒踫,只是淡淡地說"謝謝,不過我不太想吃甜的。"
我愣了一下,有點尷尬,但還是堅持"這個不膩的,就嘗一顆?"
她抬起頭,眼神有點不耐煩"周岩,我真的不想吃。"
那一刻,我心里突然竄起一股無名火——我給你東西,你還挑三揀四?
但我沒發作,只是訕訕地笑了笑"行吧,那我自己吃。"
回到座位後,我越想越不舒服。憑什麼? 我平時對她那麼好,她連個面子都不給?
于是,我做了件很幼稚的事——我故意在辦公室里大聲問其他人"誰要吃巧克力?比利時進口的,超好吃!"
幾個同事圍過來,嘻嘻哈哈地分掉了剩下的巧克力。李婷全程沒抬頭,但我能感覺到,她是故意的。
她就是在拒絕我。
2 "我給,是因為我想給,還是因為我想被感謝?"
下班後,我越想越憋屈,忍不住給朋友打了個電話吐槽。
"你說她是不是有病?我好心給她帶東西,她連句好話都沒有!"
朋友沉默了一會兒,問"你給她東西,是為了讓她高興,還是為了讓她感謝你?"
我愣住了。
"什麼意思?"
"如果你真的只是單純想分享,那她吃不吃都無所謂,對吧?但你這麼生氣,說明你其實是在乎她的反應的。"
我張了張嘴,想反駁,但突然發現——他說對了。
我根本不是在"大方分享",我是在用"給予"來換取某種東西——感謝、認可,甚至是控制權。
我給,你就得接著;我給,你就得領情;我給,你就得回報我。
如果對方不按我的劇本走,我就會惱羞成怒。
這哪是"大方"?這分明是變相的情感勒索。
3 "既然在意,就別裝大方"
想通這一點後,我突然意識到——我根本不是真的慷慨,我只是在表演慷慨。
真正的慷慨是什麼?是別人需要,我才給;而不是我硬塞,別人必須接受。
而我呢?
我帶零食分給大家,其實是想听到"周岩人真好"的夸獎;
我搶著買單,其實是希望別人記住"欠我人情";
我主動幫忙,其實是期待對方日後回報。
如果我真的不在意回報,那我根本不會因為別人的拒絕而生氣。
可事實是——我在意,非常在意。
既然在意,就別裝大方。
與其最後因為"我給了你,你卻沒給我"而鬧別扭,不如一開始就各管各的。
別人開口要了,你再給;
沒開口,就別瞎操心。
這不是冷漠,而是尊重對方的邊界。
4 真正的給予,是"無債"的
後來,我試著改變自己的做法。
不再每天帶零食分給所有人,而是偶爾買一大包放在茶水間,誰想吃自己拿;
不再搶著買單,而是aa制,或者輪流請客;
不再主動幫助,而是等對方開口。
結果呢?
我反而輕松了。
我不再因為"別人沒感謝我"而耿耿于懷,也不再因為"我付出得多"而心理不平衡。
最重要的是——我和李婷的關系反而變好了。
因為她不再覺得我在"強塞好意",而我也終于明白真正的給予,是不帶期待的。
如果我在意回報,那就別假裝大方;
如果我真的想給,那就別計較得失。
既然給,就別想著要回來。
否則,那不叫給予,那叫交易。
5 自我反思我們到底在氣什麼?
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時生氣,根本不是因為李婷拒絕了我的巧克力。
我氣的是——她打破了我的"自我感動"。
我以為自己是個"無私的好人",結果她讓我意識到——我其實很計較。
這才是最讓我難受的地方。
我們常常以為自己很慷慨,但其實,我們只是用付出來換取某種心理優勢。
"我對你這麼好,你怎麼能這樣對我?"
"我幫了你這麼多,你居然不領情?"
"我給了你這麼多,你為什麼不回報我?"
這些潛台詞,其實都是在說——我的給予,是有條件的。
而真正的給予,應該是無債的——我給你,是因為我想給,而不是因為我想從你那里得到什麼。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不如別給。
既然在意,就別裝大方。
真正的成熟,是承認自己的計較,然後學會——要麼真心給,要麼干脆不給。
後記
這篇自我反思,其實是我在職場和人際關系中踩過的坑。
我們常常以為自己很無私,但其實,我們的"付出"背後,往往藏著某種期待。
真正的慷慨,不是"我給你",而是"你需要,所以我給"。
希望這篇反思能給你一些啟發。
如果你也曾因為"付出不被感激"而委屈,不妨問問自己——
"我到底是在給予,還是在索取?"
答案,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
喜歡101novel.com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鋪中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101novel.com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鋪中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