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最後的奏章
大唐建中元年,寒冬臘月。
忠州的天空陰沉如鐵,凜冽的北風卷著細碎的雪粒,拍打在刺史府破舊的窗欞上。劉晏裹緊了單薄的官袍,手指因寒冷而微微顫抖,卻仍堅持握著毛筆,在紙上寫下最後一份奏章。
"臣劉晏,蒙恩兩朝,執掌國計二十余載,今遭讒言,貶至忠州..."
一滴墨汁落在紙上,暈開如淚。劉晏停下筆,望向窗外飄落的雪花。五十七歲的面容上,皺紋如刀刻般深邃,曾經明亮的眼楮如今布滿血絲。他知道,這封奏章或許永遠無法送達長安,那個他為之鞠躬盡瘁的城市。
"大人,該用膳了。"老僕劉安端著簡單的飯菜走進書房,聲音哽咽。
劉晏搖搖頭,繼續寫道︰"鹽鐵之利,實為國本;漕運之便,乃民命所系。臣雖死,願陛下勿廢新政..."
筆尖突然折斷,墨汁濺在他枯瘦的手上,如同鮮血。劉晏苦笑一聲,抬頭問道︰"劉安,你跟了我多少年了?"
"回大人,自天寶十四年安祿山造反,老奴就跟在大人身邊,整整三十五年了。"劉安放下食盤,抹了抹眼角。
"三十五年..."劉晏望向窗外的飛雪,思緒飄回那個改變大唐命運的年份。
第二章 神童之名
開元十三年,七歲的劉晏在長安大明宮獻上一篇《東封頌》,文采斐然。玄宗皇帝驚嘆不已,親自將他抱在膝上,賜他"神童"稱號,授秘書省正字。
"那日宮中的牡丹開得正好。"劉晏喃喃自語,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案上的玉佩——那是玄宗賜給他的信物。
劉安知道大人又陷入回憶,不敢打擾,只是默默添了炭火。火盆中的木炭 啪作響,如同當年長安城叛軍攻入時的戰火。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叛,繁華的大唐陷入戰亂。年輕的劉晏臨危受命,擔任度支郎中,為朝廷籌措軍餉。他記得自己如何在戰火中奔走,如何說服富商捐資助軍,如何在糧倉被焚後連夜計算各地存糧...
"大人,吃點東西吧。"劉安再次勸道。
劉晏這才回過神來,看著桌上簡單的飯菜——一碗糙米飯,一碟腌菜,一碗清湯。這與他在長安時的飲食天差地別,但他並不在意。他夾起一筷子腌菜放入口中,咸澀的味道讓他想起自己推行的鹽政改革。
第三章 鹽鐵利國
廣德元年,唐代宗即位,任命劉晏為戶部侍郎,兼御史大夫,統領全國財政。那時的唐王朝,經過八年安史之亂的摧殘,國庫空虛,民生凋敝。
劉晏放下筷子,眼中閃過一絲光芒。他記得自己如何力排眾議,改革鹽政,廢除官府專賣,改為"就場征稅",允許商人自由買賣。這一舉措不僅增加了朝廷收入,還降低了鹽價,惠及百姓。
"記得江淮鹽稅第一年就增收了六百萬貫。"劉晏自言自語道,手指在桌上輕輕敲擊,仿佛在計算數字。
他又想起自己整頓漕運的艱辛。戰亂後,運河淤塞,漕船朽壞。他親自勘察河道,設計新式漕船,分段運輸,在揚州建立船廠...短短幾年,江淮的糧食又能順利運抵長安,京師糧價應聲而落。
"常平倉..."劉晏輕聲道出這個自己最得意的創舉。他在各地設立常平倉,豐年購糧儲存,荒年平價出售,既穩定糧價,又備災年之需。
劉安看著大人時而皺眉時而微笑的表情,知道他又在回憶那些為國為民的歲月。那些年,劉晏被譽為"財相",朝野稱頌,百姓愛戴。
第四章 權臣排擠
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斷了劉晏的回憶。忠州別駕王成匆匆進來,臉色蒼白︰"大人,京城來人了!"
劉晏平靜地整了整衣冠︰"是來取我性命的吧?"
王成撲通跪下,淚流滿面︰"大人忠心為國,何至于此!"
劉晏扶起他,淡然一笑︰"我一生行事,無愧天地。死有何懼?只是遺憾不能再為大唐百姓多做些事。"
他想起大歷十二年,宰相元載專權,自己逐漸被排擠出權力中心。元載貪腐成性,結黨營私,而自己堅持清廉,自然成了他的眼中釘。
"楊炎..."劉晏念出這個名字,心中一陣刺痛。元載倒台後,自己奉命審理其案,秉公執法,卻因此得罪了元載的門生楊炎。如今楊炎得勢,報復終于來了。
第五章 淒涼結局
一隊禁軍闖入刺史府,為首的將領宣讀聖旨︰"前宰相劉晏,勾結元載,圖謀不軌,賜死!"
劉晏從容跪下接旨,然後起身,對劉安道︰"取我的朝服來。"
穿戴整齊後,劉晏面向長安方向三拜九叩︰"臣劉晏,叩謝皇恩。願陛下明察秋毫,勿信讒言;願大唐國泰民安,盛世長存。"
然後他轉向忠州的官員們︰"我死後,望諸位繼續善待百姓。鹽政、漕運、常平倉之制,切莫廢止。"
最後,他接過毒酒,一飲而盡。
寒風呼嘯,雪落無聲。一代名臣,就這樣在偏遠的小城結束了生命。他推行的新政後來大多被保留,證明了他的遠見卓識。但在那個雪夜,只有老僕劉安的哭聲回蕩在忠州上空。
第六章 後世評說
多年後,當楊炎也因罪被貶,有人在他府中發現了一封劉晏生前寫給他的信︰
"治國如理財,當以民為本。君今日權勢燻天,他日恐步元載後塵。望君三思。"
楊炎讀後,默然良久,最終長嘆一聲︰"我不如劉晏遠矣。"
而在長安的戶部衙門,新任的度支使正在翻閱劉晏留下的賬冊。那些工整的數字背後,是一個財政天才畢生的心血。
喜歡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鋪中介請大家收藏︰()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鋪中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