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元年的長安城,殘雪尚未消融,大明宮含元殿內卻涌動著熾熱的革新氣息。唐德宗李適身著素色常服,指尖反復摩挲著案頭《貞觀政要》泛黃的書頁。
窗外寒風呼嘯,殿內炭火 啪作響,映照得這位新登基的帝王面容堅毅——他決心要成為像太宗皇帝那樣的明君,一掃安史之亂後積貧積弱的頹勢。
李適的執政理想,深深植根于動蕩的成長歲月。十四歲那年,叛軍鐵騎踏破潼關,少年皇子隨祖父玄宗倉皇西逃。馬嵬坡前,他親眼目睹禁軍嘩變,楊國忠身首異處;流亡途中,他見過百姓啃食樹皮充饑的慘狀。
及至即位,他仍對宦官魚朝恩克扣軍糧、致使將士凍餓的惡行記憶猶新。登基詔書墨跡未干,他便雷厲風行地頒布三道詔令︰裁撤內廷多余宦官機構,嚴禁宦官參與財政事務,將神策軍等禁軍指揮權收歸兵部。
"陛下,東宮舊臣張涉求見。"內侍的通報打斷了李適的思緒。只見一位身著青衫的老者穩步而入,雖已年逾花甲,目光卻如寒星般清亮。此人正是當世名儒張涉,曾在東宮為李適講授《春秋》,以"尊王攘夷"的微言大義深得皇子敬重。
如今再相見,李適快步下階相迎,執其手笑道︰"先生曾言"為政以德",今日終可一展抱負。"
張涉的任命猶如投入深潭的巨石,在朝堂激起千層浪。他不僅被授予翰林學士承旨,得以出入禁中,更在數月後破格拜相,成為名副其實的"帝師宰相"。
李適特命人在延英殿側修築講經堂,每日早朝後必與張涉研討治國方略。某次講到"民為貴,社稷次之"時,李適竟命宮人取來國庫賬冊,與張涉逐筆核查各地賦稅,直至深夜。
在重用張涉的同時,李適也在廣納賢才。薛邕的名字便是此時進入他的視野。這位出身寒門的才子,以一篇痛陳時弊的策論震動科場,歷任地方刺史時,政績斐然,尤以治理荒政、安撫流民著稱。
李適親自召見時,見其身著補丁官服,言辭懇切,當場擢升為吏部侍郎,委以銓選百官的重任。
長安城一時間文風大盛。朱雀大街的酒肆里,書生們爭相討論新政,將張涉比作漢代董仲舒,稱薛邕為"今世魏征"。
張涉府邸門前,各地求學者日夜守候,只為一睹大儒風采;薛邕的官署內,等待考核的官員排成長龍,盼著這位以清廉著稱的長官能給自己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
然而,看似蓬勃的改革圖景下,暗流早已涌動。張涉雖貴為宰相,卻始終保持著清貧的生活習慣。他的宅邸狹小逼仄,家人甚至要靠紡線織布補貼家用。
一些精明的地方官員很快嗅出了機會,劍南節度使韋皋率先以"資助修繕書院"為名,送來黃金千兩。張涉起初嚴詞拒絕,卻架不住來人反復勸說︰"此乃為天下學子謀福祉,非私相授受。"最終,這筆錢被悄悄用于修繕長安城外的義學。
薛邕的墮落則更為隱蔽。這位曾在任上開倉放糧、救活數萬災民的清官,面對吏部侍郎這一"天下最肥缺",漸漸迷失了本心。
起初,他只是收受些土特產,後來開始默許親信走後門,最終發展到公開賣官蠰爵。某次,他甚至將一個重要州刺史的職位,賣給了富商家中不學無術的子弟,只因為對方送上了西域進貢的夜明珠。
危機在建中二年的春天突然爆發。一封匿名信被悄悄投入御史台的舉報箱,信中詳細羅列了張涉受賄的時間、地點和金額。李適接到奏報時,手中的茶盞應聲落地︰"不可能!張先生每日與朕講聖賢之道,怎會如此?"
他親自召見張涉,期待對方能當面澄清。然而,面對如山鐵證,這位曾經侃侃而談的大儒,竟癱倒在地,涕淚橫流地承認了罪行。
幾乎與此同時,薛邕的丑聞也被曝光。監察御史在其府邸地窖中,查獲了價值百萬貫的金銀財寶,以及數百份違規任命的文書。更令人震驚的是,有官員舉報,薛邕利用職權,將自己的妻舅安插到各地擔任要職,形成了龐大的利益集團。
"朕待他們不薄,為何如此?"李適在延英殿內來回踱步,手中的竹簡被捏得咯咯作響。他想起張涉教導自己"君子慎獨"時的嚴肅神情,想起薛邕在朝堂上痛斥貪腐時的慷慨激昂,只覺一陣天旋地轉。
盛怒之下,他下詔將張涉削職為民,流放嶺南瘴癘之地;薛邕則被當眾杖斃,家產充公,連坐親族。
行刑那日,長安百姓將朱雀大街圍得水泄不通。當薛邕被押赴刑場時,有人認出他正是當年開倉放糧的好官,不禁扼腕嘆息;而張涉流放途中,曾受他恩惠的學子們冒雪相送,哭聲震天。這兩場風波,如同一記重錘,狠狠擊碎了李適的治國理想。
宦官集團趁機發難。神策軍監軍魚朝恩在朝會上公然進諫︰"陛下一向說我等宦官貪婪,可如今這些滿口仁義道德的文官,貪墨起來何止千萬?到底是誰在禍亂朝綱?"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此言一出,滿朝嘩然。更讓李適不安的是,各地藩鎮也紛紛上奏,借題發揮。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在奏折中陰陽怪氣地寫道︰"文人掌兵,紙上談兵;文人理財,中飽私囊。如此治國,何以服眾?"
信任的崩塌如決堤之水,一發不可收拾。李適開始懷疑一切︰那些曾被他視為股肱的文臣,是否都在欺騙自己?所謂的聖賢之道,是否只是掩飾貪欲的幌子?
這種懷疑很快轉化為行動——他收回了文官手中的軍權,重新啟用宦官擔任神策軍中尉;他設立"瓊林大盈"等內庫,繞過戶部直接掌控財政;他對藩鎮的態度也變得搖擺不定,既想削藩加強中央集權,又害怕激起兵變,陷入兩難境地。
曾經銳意進取的年輕帝王,在現實的重重打擊下,逐漸變得猜忌多疑。他不再相信任何人,甚至連最親近的宰相也動輒得咎。
朝堂之上,大臣們人人自危,說話做事謹小慎微;民間百姓則感嘆︰"新皇登基時的新氣象,不過是一場幻夢。"
多年後,李適在病榻上回顧自己的一生,仍會不時喃喃自語︰"朕一心求治,為何落得如此局面?"
窗外,大明宮的飛檐在夕陽下投下長長的陰影,仿佛在無聲訴說著一個理想破滅的悲劇。而唐朝的國運,也在這場信任危機中悄然轉向,錯失了重振朝綱的最佳時機,無可挽回地滑向更深的深淵。
喜歡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鋪中介請大家收藏︰()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鋪中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