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全眼里精光一閃。
臉上則是露出一副果然被觸動了的表情,他嘆了口氣︰
“李總,您說到點子上了。
這事我們以前也想過,但一直沒徹底搞起來,主要是忙,千頭萬緒的...”
“我明白大家的辛苦。”李文濤接過話頭。
“所以這次,我不是要給大家增加額外負擔。
我的想法是,我們成立一個虛擬項目組,我來協調資源,從宏明總和小龍總那邊也借調點人手,咱們運維部出幾個真正懂業務、知道痛點在哪的骨干,一起把這件事推動起來。
我們就拿運維部最常用的幾個知識領域做試點,成功了,咱們運維部是首功,也是最先受益的;
就算過程中遇到問題,影響範圍也可控。
你看怎麼樣?”
他充分給予了張福全面子和主動權,將運維部定位為項目的核心試點和首要受益者。
張福全假裝猶豫了,其實心里樂開了花。
他臉上表現出對這種改變有些抗拒的樣子,讓李文濤知道自己是怕麻煩,怕增加不確定性,也讓李文濤知道自己不是特別好溝通。
李文濤卻以為自己態度誠懇、方案穩妥,話又說到了張福全的心坎里,才讓對面的老張一臉猶豫。
最後張福全點了點頭,滿臉寫著︰“新領導第一次提出合作,于情于理都不好直接駁面子”這些個字。
最終緩緩說道︰
“李總您這麼重視,我們肯定配合。
我回去就跟幾個經理商量一下,挑兩個細心又對業務熟的骨干參與進去。”
“太好了!”李文濤露出贊賞的笑容。
“有福全總的支持,這事就成功了一半。
項目組就算正式成立了,我親自掛帥,你這邊出的人,就是項目的主力。
遇到任何困難,隨時可以直接找我。”
會談結束,李文濤親自將張福全送到辦公室門口,態度熱情。
第一步,總算邁出去了,而且比預想的要順利。
雖然他知道,真正的挑戰在後面的具體推行過程中。
他不知道的卻是,剛走回辦公室的張福全就滿臉笑意,甚至開心到工作時間給媳婦兒曾雪玲打了個電話︰
“喂,雪玲啊。”
“我跟你說,新來的李總一來就要做什麼知識庫的項目,還不停說服俺老張。”
“說服個der啊,默總還在IT運維支撐部的時候,知識庫就是我們必須要做的工作之一了,每個月還有指標。”
說到這里的他忽然想起了當年因為被知識庫被陳默罵成狗的經歷,當時胡笳和徐雙龍兩個人也都還是默總下屬的四級部門經理,兩人做的都比自己好。
把這些對自己不利的想法都甩出腦海的張福全繼續跟曾雪玲吹起了牛逼。
“媳婦兒啊,你信不信到時候我直接把部門的日常知識庫交上去,估計李總都會大吃一驚。”
“害得是我默總牛逼啊,總是能預判所有人的預判。”
“什麼?什麼叫雨我無瓜?
默總的預判,那不就是我的預判嗎?
你看看這次,饒新來的文濤總奸似鬼,也要喝俺老張的洗腳水。”
果然,張福全還是那個面帶豬像,心中嘹亮的張福全。
...
項目組很快組建起來。
李文濤雷厲風行地主持了啟動會,明確了項目目標、階段計劃、各成員職責。
他特別強調了“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注重實效”的原則,要求先做出一個最小可行產品(MVP),在運維部小範圍試用,收集反饋,快速優化,反對貪大求全。
項目啟動後,李文濤保持了適當的關注度,定期听取匯報,但並不過度干預細節,充分授權給項目組成員,只是在關鍵決策點上給予指導和支持。
他的大部分精力,依舊放在全面了解部門運作、熟悉各路人員、處理日常管理事務上。
他繼續有選擇地進行一對一訪談,範圍逐漸擴大到一些關鍵的技術骨干。
同時,他讓秘書小楊開始系統地整理各部門的業務流程文檔、項目歷史資料、績效數據,他需要這些信息來構建自己對這個龐大部門的全面認知,而不僅僅是依賴下屬的匯報。
幾周時間在忙碌中飛逝。
知識庫優化項目的MVP版本比預期更快地開發出來,雖然功能簡陋,但搜索效率顯著提升,界面也清爽了許多。
項目組挑選了運維部的一個科室進行了小範圍試點。
初步反饋相當積極。
試點科室的工程師們普遍反映查找方案方便多了,節省了大量時間。
雖然也提出了不少改進意見,但整體態度是歡迎的。
李文濤在項目周報上看到了這些積極反饋,心中稍定。
第一仗,開局良好。
他特意在部門管理例會上公開表揚了項目組,特別是點名表揚了張福全派出的兩名骨干,稱贊他們“業務理解深刻,提出的建議非常實用”,並將試點成功的功勞首先歸于“運維部的業務專家們”。
張福全在會議上臉上有光,心里想的是果然不出我所料。
然而,就在李文濤覺得一切正在步入正軌時,一個微小的信號引起了他的注意。
在一次關于明年資源規劃的部門內部預審會上,當討論到系統實施部主導的“全球雲化部署深化”項目時,徐雙龍再次提起了區域本地化部署的需求,並且這次提出的理由更加具體,還附帶了一份某國最新出台的數據安全法解讀文件,暗示完全雲化可能面臨法律風險。
而系統實施部的一個負責人(趙宏明下屬的一位五級部門主管)則堅持認為,可以通過建設本地化的專屬雲區域(LOCal ZOne)來解決此類問題,強調技術上的統一性和管理效率,反對大規模部署獨立的本地服務器。
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下。
李文濤注意到,趙宏明雖然沒有直接發言,但明顯傾向于下屬的觀點。
而張福全則事不關己地喝著茶,沒有摻和。
李文濤再次采取了類似的策略,沒有當場裁決,要求雙方提供更詳細的技術、成本、風險評估對比,擇日再議。
但他心里清楚,這個問題無法永遠回避。
徐雙龍代表的區域靈活性訴求與趙宏明代表的技術統一性訴求,本質上是兩種技術路線和管理哲學的沖突。
知識庫項目這種大家都能受益的“甜點”容易推動,但像資源分配、技術路線選擇這種涉及深層利益和理念的“硬骨頭”,才是真正考驗他領導力和決策智慧的地方。
徐雙龍看起來溫和精明,但立場卻相當堅定,並且善于利用規則和外部形勢(如法規)來為自己爭取利益。
而趙宏明則代表著技術派的執著和對最優技術方案的追求。
如何平衡這兩者,甚至引導他們找到雙贏的方案,而不是簡單地進行零和博弈,將是李文濤接下來面臨的真挑戰。
李文濤預感到,關于資源分配和技術路線的爭論,絕不會止步于一次會議,這或許只是更大風波的前奏。
他坐在辦公椅上,目光再次投向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