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默也站起身,和他握了握手︰“去吧。放開手腳干,我看好你。”
走出陳默的辦公室,李文濤輕輕帶上門,深吸了一口氣。
剛才的會談時間不長,但信息量巨大,壓力也不小。
陳總雖然年輕,但氣場強大,思路清晰,對業務的洞察極其深刻,幾句話就點明了方向和重點。
他回到位于G區大樓另一層的信息技術工程部總監辦公室。
這間辦公室比陳默的小一些,但也寬敞明亮,透過窗戶能看到樓下郁郁蔥蔥的園區綠化。
他在寬大的辦公桌後坐下,並沒有立刻開始處理郵件,而是沉吟了片刻,回味著剛才與陳默的對話。
“保持穩定,提升效率,適度創新...”
他喃喃自語,回憶著剛剛的關鍵信息。
領導的意圖已經很清晰了,接下來就是要如何將這些意圖落地,轉化為部門的實際行動和成果。
作為空降高管,他最擔心的不是業務本身,而是人。
如何快速融入團隊,贏得下屬的信任和支持,如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共同朝著目標努力,這才是最大的挑戰。
強壓肯定不行,尤其是信息技術工程部這種技術部門,員工個性強,自有其做事邏輯和傳統。
盲目推翻原有做法更會引發抵觸。
必須找到一個巧妙的方法,既能了解真實情況,又能引導團隊思考,還能自然地將自己的管理思路滲透進去。
他思索良久,心中漸漸有了一個清晰的計劃。
他按下內部通話鍵,叫來了臨時兼任他秘書的部門行政助理小楊。
“李總,您找我?”小楊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女孩,做事很利索。
“小楊,兩個事需要你去做。”李文濤語氣平和但條理清晰。
“第一,發一個部門通知,要求各部門三級部門部長、四級部門經理和五級部門主管這些管理干部,還有各技術方向的核心專家,在本周五下班前,提交一份書面匯報給我。”
小楊立刻拿出記事本準備記錄。
“匯報內容主要圍繞兩點︰
第一,認為我們信息技術工程部目前做得好的方面有哪些?這些優勢應該如何保持和發揚?
第二,認為我們在哪些方面還有改進空間?有什麼具體的建議或想法?
字數不限,但希望內容實在,有針對性。”
小楊飛快地記著,點頭表示明白。
“第二,”李文濤繼續吩咐。
“從下周一開始,幫我安排與剛才提到的這些管理干部和核心專家的一對一訪談,每個人預留45分鐘到1小時。
訪談主題和書面匯報一致。
先把時間表排出來,發給我確認後再逐一通知到位。”
“好的,李總,我馬上就去辦。”小楊記下要求,復述了一遍確認無誤後,便快步離開去執行了。
李文濤看著小楊離開的背影,眼神深邃。
讓下屬寫書面匯報,這一招有多重用意。
第一,這本身就是一種姿態,表明新領導願意傾听大家的意見,是尊重和開放的表現。
第二,書面材料可以讓他快速獲取大量信息,對部門的現狀、優勢、問題有一個宏觀的了解。
第三,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可以通過書面匯報觀察下屬的態度和能力。
願意寫、認真寫的,至少態度是積極的;
寫得言之有物、邏輯清晰的,說明腦子清楚,有想法;
能提出專業建議的,則體現了其專業素養和思考深度。
這相當于一次無聲的摸底考試。
而隨後的一對一訪談,則是基于書面匯報的深化和驗證。
有了書面材料打底,訪談效率會高很多,可以直奔主題,深入探討。
同時也能通過面對面的交流,觀察對方的反應、情緒,更好地判斷其真實想法和潛在能力。
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他就能對團隊的核心骨干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也能從中發現那些真正有想法、能做事的人才。
接下來幾天,李文濤一邊處理日常事務,熟悉各個項目的進展,一邊仔細閱讀陸續提交上來的書面匯報。
正如他所料,匯報的質量參差不齊。
有的洋洋灑灑數千字,數據詳實,建議具體,充滿了對工作的熱情和思考;
有的則寥寥數百字,泛泛而談,多是些正確的廢話;
還有極少數拖延甚至敷衍了事。
他特意留意了張福全、趙宏明、徐雙龍以及解決方案部部長趙坤的匯報。
趙坤的匯報篇幅不長,但邏輯極其嚴謹,觀點犀利,直指跨部門協作中的深層矛盾,彰顯出其老辣的經驗和高層視角。
雖說對方兼任了解決方案部部長,但實際上趙坤是和自己平級,也是匯報給陳總的。
布置作業的小楊明顯忽略了這一點,但人趙坤總還是把“匯報”材料提上來了,且言之有物。
IT真是能人不少啊,趙坤總就這養氣功夫都值得他李文濤學習。
趙宏明的匯報充滿了技術細節和具體案例,聚焦于系統實施流程中的瓶頸和自動化改進可能性,典型的實干派風格。
徐雙龍的匯報則顯得四平八穩,既肯定了現有成績,也提出了一些關于區域IT服務標準化和知識沉澱的建議,看得出經過精心打磨,帶著幾分謹慎和試探。
張福全的匯報情感色彩最濃,大篇幅描述了運維團隊的不易和取得的成績,但在改進建議方面相對籠統,多是一些“加強培訓”、“優化工具”之類的常規表述。
李文濤將所有匯報中有價值的觀點和建議逐一摘錄出來,分類整理。
他發現,員工們提及的“做得好的方面”高度集中︰流程規範、技術積累深厚、團隊執行力強、關鍵時刻能扛事、陳總領導有力方向清晰。
而“改進建議”則五花八門,但經過歸納,主要集中在幾個領域︰
工具平台自動化程度有待提升;
部分流程繁瑣效率低下;
跨部門協作存在壁壘;
知識共享不夠順暢;
一些老舊系統技術債沉重;
以及員工職業發展路徑可以更清晰。
這些發現讓他心中漸漸有底了。
陳總強調的“穩定”,恰恰是部門最大的優勢所在,需要呵護和保持。
而“提升效率”和“適度創新”,則與員工反映最強烈的改進點高度重合。
這說明上下同欲,改革的內在動力是存在的。
他尤其注意到,關于自動化、工具化、知識庫優化、AI輔助運維等方面的建議,與陳默提到的“創新”方向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