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笛在饒有興致的喂馬,而陳錦年卻盯上養的那窩兔子,明明是幾塊磚的的高度,輕輕一蹦就能越獄,但沒有一只往外跑的。
“瞧上我們家的兔子了?”于謙問道。
“嗯,真肥啊,你看看那牆角的幾只,都撐得走不動道了,不知道好不好吃。”
听清楚陳錦年的話後,于謙的臉色瞬間變了,“嘿,我說你小子,剛進門就惦記著吃我動物園的員工。”
“走走走,別看了,看的我 得慌。”
于謙連推帶轟的將陳錦年趕走。
“不用如此小氣吧,一只母兔子一年能生三五十只,你要是不處理那就泛濫成災了。”
“你少管,能生歸能生,可兔子死的也快,養到這麼大我容易嗎。”于謙以前養過一窩,當時還是放在籠子里的,可有天晚上下暴雨,電閃雷鳴,狂風大作,第二天就全死光了。
除非兔子真多到泛濫成災,否者他的農家樂是不會把兔子端上餐桌。
于謙帶著他來到沿院牆而建一排平房里,這里稍微正經的裝修了下,是于謙招待客人和臨時落腳的地方。
里面不僅有馬場的員工正在忙碌,還有許久不見的大林。
“原來你在這里躲著啊。”陳錦年熱情的喊道,他和大林確實很久時間沒見了,對方基本不在小劇場演出,除了每年籌備的大型相聲專場外,其余的時間都在上綜藝。
幾乎是只要給錢的綜藝全都去,完全不挑活。
“我們也是剛過來。”
大林放下手機憨厚的笑了笑,隨後給陳錦年介紹了下他自己的女朋友,純圈外人,不過穿著應該是位有錢的富二代。
陳錦年沒和對方聊太多,在打完招呼後就再開始聊最近的工作狀況。
“我現在有個劇組的邀約,頂級的網文ip,我倒是挺想接下來的,就是沒把握,盯著的人太多了。”大林說道,他剛剛就是在和經紀人聊這個。
陳錦年一听就知道是哪部戲,“給張若雲定做的那部?”
“你怎麼知道的。”大林頗為驚訝的說道,現在是項目處于保密階段的,除了接到邀約的試鏡演員,都不知道項目已經進入籌備階段了。
“張哥我又不是不認識,而且他們父子花了一個多億建了座影視基地,如此大的手筆,我想不知道都很難吶!”
張若雲不是白手起家的,也並沒有表面展現的那麼父子不和,其身後凝結的關系,甚至比董子健還要深厚的多,可以說張若雲拍的很多戲,都是給他精心挑選、給他作配的定制劇。
突然,陳錦年話鋒一轉,繼續說道︰“不過你找我沒有用,我和那群制作公司說不上話,不是一個圈子的。”
大林尷尬的揉搓著手指,他是有尋求幫助的意思,只是沒想到他還沒開口,便被對方一口回絕了。
“我只是隨便聊聊。”
“不用不好意思。”陳錦年笑了笑,“而且我也不是搪塞你,雖然我身處北京,但確實和北文、天津衛的那批人沒有交際,你別忘了,我比你還小一歲呢。”
此時大林恍然驚醒,陳錦年取得的成就一度讓他把對方當做前輩了,可實際上,以陳錦年目前的年齡和家庭背景,確實不該和現在掌握話語權的的六零後們,有任何的交情和利益。
“是我考慮不周了,抱歉。”大林說道。
“其實你不應該找我,你應該找你師父。”陳錦年往屋外使了個眼色,“如果不是特別重要的關鍵性角色,讓你師父出面聊聊,大家都會賣個面子的。”
“我師父,他行嗎?”大林有些猶豫。
陳錦年聞言立刻笑出了聲,“行嗎?你把嗎字去嘍,你爸當年要是沒你師父幫忙,連曲藝團都進不去,你師父分本事大著呢,雖然沒你爸媽那麼有錢,但有些時候,你爸砸再多的錢都不如你師父一句話好使。”
別看現在于謙被擠兌出了劇場,但那是對方脾氣好,要臉,不想鬧得大家都不愉快。
要是哪天于謙真退出了,就是不是下地磕頭能求回來的,順帶著大林家的牌子都得讓人噴化了。
大林點點頭,他打算明天去趟師父家,好好聊聊邀約的事,他的經紀人已經提醒過他了,該項目是預定的爆款劇,光版權折騰就折騰了五年,是目前最頂配的陣容班底。
他不想錯過這個好機會。
晚上的農家菜相當豪華,不過受限于明天還有劇組的宣傳,于謙並沒有喝太多,畢竟車禍汾河灣的事情,出一會就夠了,多出幾回確實很要命。
不過一桌子的人,半桌都是說相聲的,哪怕不喝酒,氣氛照樣熱鬧,幾個人好像在比賽一樣,誰讓話掉地上了算誰輸。
陳錦年這種能說會道的和他們相比,那都算是沉默寡言的。
王一笛整場晚飯嘴角都沒繃著過,笑的臉都僵,最後干脆靠在陳錦年的肩膀上,听大家講段子。
不過不知道是不是被三俗感染多了,倫理哏和下三路的段子一起往外冒,氣的于謙不停的敲桌子,警告他這群不成器的徒弟。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學好不容易,學壞一出溜。
如果僅以小劇場演出效果好不好作為評判標準,那相聲是走不長,于謙板起臉來教訓他們要把心思放在創作上。
傳統相聲和段子早就被講的差不多了,每次去表演,台下的觀眾比台上的演員都熟悉台本,盡管還可以用“不同人的講同一段相聲能達到不同的效果”這類的說辭來搪塞。
但騙騙外行還可以,騙自己就算了。
不停的卷現有的傳統相聲段子,實際上就是創作力低下的表現,能靠拾前人牙慧出名,那還有人下苦功夫創作。
“每人給我回去寫,下個月我挨個檢查。”于謙帶著醉意說道。
“寫,我們保證寫。”大林趕緊出聲應承下來,
“你們呢。”于謙繼續問道。
“明白,師父。”
“我們回頭就寫。”
剩下幾位徒弟稀稀拉拉的保證道,認為于謙是喝酒喝多了,等明天酒醒後就忘了,至于創作新的相聲劇本,現在班主的心思都不在上面,他們底層的員工考慮這些干嘛。
于謙是喝酒了,但並沒有嘴,心里和明鏡似的,打眼一瞧便知道都沒把他的話放在心上。
俗話講,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但能不能成器,于謙管不著,現在是法治社會,往上有父母管著,往下有法律管著,徒弟來拜師只是為了掙錢,其他的都要靠邊站。
喜歡從小歡喜走出去的大導演請大家收藏︰()從小歡喜走出去的大導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