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風再起

第390章 春風化雨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浮世蒹葭 本章︰第390章 春風化雨

    1648年的春天,上海新城外的油菜花開成一片金海。十歲的農家女二丫蹲在田埂上,用樹枝在泥土上劃著剛學會的字“天地人”。

    “死丫頭!又偷懶!”父親提著鋤頭趕來,“讀書能當飯吃嗎?”

    二丫攥緊樹枝“先生說了,陛下有旨,男女都要上學”

    “皇帝老兒管天管地,還管人拉屎放屁?”父親拽起她就走,“回家紡線去!”

    這樣的場景,在帝國各處上演。盡管《義務教育令》頒布半年,民間阻力仍超想象。尤其是女子讀書,被視作“敗壞門風”。

    李長風站在皇宮最高的天文台上,用望遠鏡望著郊外田疇。他看到那個被拖走的小女孩,輕輕嘆了口氣。

    “陛下何必憂心?”教育總長劉宗周勸道,“愚民難化,非一日之功。”

    皇帝搖頭“不是愚民,是窮困。農家少個勞力,就少份收成。”他轉身下令,“即日起,學生每日補貼一頓午飯,另發筆墨費。”

    聖旨傳出,朝堂嘩然。戶部尚書跪諫“陛下!全國適齡孩童逾千萬,此舉年耗銀元三百萬兩!國庫堪憂啊!”

    李長風淡淡道“那就加征煙草稅。不願孩子上學的,多半是抽煙喝酒的。”

    更妙的在後頭。皇後朱清漪突然建議“何不設‘女紅學堂’?教女子紡織刺繡,產品售出分紅。如此既讀書,又創收。”

    試點設在松江府。果然,當第一個女孩用刺繡掙回銅錢時,父母態度大變。附近村民甚至主動要求擴建學堂。

    但真正的轉折發生在秋天。二丫的父親染疫病危,郎中搖頭而去。女孩突然想起自然課教的青蒿方子,冒險上山采藥,竟真救活父親!

    老農康復後,扛著“皇恩浩蕩”的牌匾敲鑼打鼓游村“讀書真能救命啊!”此事登了《帝國日報》,成為義務教育的活廣告。

    與此同時,大學建設遭遇更大挑戰。南七北六十三省,各省都想把大學建在省府,爭得頭破血流。

    李長風大手一揮“都不必爭!大學選址依三原則一近資源,二避繁華,三地價廉。”

    于是國立大學分布令人瞠目礦冶大學在山西煤礦邊,海事大學在廈門荒島,農林大學干脆設在東北黑土地里。

    最絕的是“帝國科技大學”,竟放在安徽某無名山下。只因皇帝說“此山有磁礦,適合研究電磁學。”

    老儒們痛心疾首“大學不近市井,學子如何經世致用?”

    直到某日,海事大學傳來捷報學生設計的新式帆船逆風航速提高三成!用的正是荒島特有的硬木。

    皇帝趁勢推出“國家科技獎”。首屆頒獎禮上,有個插曲獲獎者王二是個鐵匠出身,因改進蒸汽機獲獎。他捧著金獎章哆嗦“草民草民不識字啊”

    李長風當即宣布“即日起,設‘工匠院士’餃,不論出身,只論成果。”

    民間創新如雨後春筍。有老農發明播種機,有繡娘改進織機,連妓女都研發出新染料——因為皇帝說“發明不分貴賤”。

    女子教育也突破禁區。鄭茶姑帶頭捐建“南洋女中”,招生不限族裔。開學日,她當著眾人面解開發髻“女子為何不能讀書?我偏要她們比男子強!”

    但最大的阻力來自科舉舊族。他們聯名上書“工匠竟與進士同列,斯文掃地!”

    李長風在闢雍殿召見學子,指著殿前銅缸問“此物重幾何?”

    進士們引經據典,從《周禮》猜到《九章算術》。一個工匠學徒卻站出來“容學生一測便知。”

    他取尺丈量,又盛水稱重,片刻即答“三千六百斤又四兩。”

    皇帝笑問“誰有用?”

    又指遠處煙囪“誰能建更高的?”

    工匠答“可用鋼筋水泥,建百丈亦不難。”

    進士們啞口無言。

    皇帝正色道“文章固重要,實學更關民生。從今往後,科舉分文理兩科,理科考格物算術。”

    變革非一帆風順。某地鄉紳煽動毀學堂,說讀書讓人不敬鬼神。皇帝卻派去醫療隊,用顯微鏡展示病菌“鬼祟實為病源。”

    更妙的是派戲班巡演《白蛇傳》新編白素貞因讀書識藥理,救活許仙;法海因不學無術,只會念咒害人。

    百姓哄笑中,觀念悄然改變。

    十年後的春天,二丫已是帝國大學首批女畢業生。她研究的良種水稻使畝產增三成,獲國家科技大獎。

    頒獎禮上,皇帝親手為她戴獎章。老父親在台下抹淚“早知道多讓她讀幾年”

    此刻的帝國,已有國立大學十三所,私立大學二十余所。每年科技獎勵大會比科舉放榜還熱鬧,獲獎者披紅游街,萬人空巷。

    李長風卻注意到新問題寒門學子仍難躋身高層。某次巡視帝國大學,見富家子弟騎馬入學,寒門學子卻蹲牆根啃干糧。

    他立即推出“助學貸”和“勤工儉學”。更創設“天才少年班”,專收貧家神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有個插曲某親王之子舞弊入天才班,被舉報。皇帝親審,罰王子掃廁所一月,親王削爵三級。從此無人敢舞弊。

    最令人感動的是邊疆辦學。在西藏,教師用青稞粉教算術;在新疆,課本印漢維雙語;在雲南,各族童謠入選教材。

    鄭茶姑的海軍還辦起“海上學堂”,巡艦到哪教到哪。許多海島孩子人生第一次拿筆,畫的是軍艦與海鳥。

    晚年李長風巡視江南,見孩童放學歸來,邊走邊背“圓周率,三點一四一六”鄉間老嫗竟能說“細菌要煮沸”。

    皇帝對太子笑言“這景象,比得百萬雄兵更欣慰。”

    星雲太子後來回憶“父皇臨終前,仍惦記西北女學缺師資。他喃喃說‘教育者,百年大計’”

    如今上海科技館前,立著李長風銅像。他手捧書卷,目視遠方。基座刻著

    “民智則國強,學盛則邦興。”

    春風年年吹過,帶來學堂鐘聲。那些曾經握鋤頭的手,如今拿著筆桿;曾經纏足的少女,如今實驗室里追光逐電。

    而這一切,始于某個春天,皇帝望遠鏡里那個被拖走的小女孩。

    據說二丫後來成為著名農業學家。她總說“陛下賜我最大的恩典,不是獎章,是當年那頓午飯——讓我知道讀書人的肚子,和皇帝一樣會餓。”

    知識如春風,化雨無聲。當第一個女狀元披紅游街時,當第一個工匠院士出入宮廷時,當邊陲稚童用漢語唱“天地玄黃”時——

    新時代才真正到來。

    喜歡明風再起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明風再起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明風再起》,方便以後閱讀明風再起第390章 春風化雨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明風再起第390章 春風化雨並對明風再起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