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討厭你,那你的最優選擇是走開,而不是去感動對方,因為你的一切行為都會被討厭,也就是說你做的越多,越惹人討厭,所以人要和喜歡自己的人一起,也就是朋友的意義。
你提出的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人際交往命題︰當一個人討厭你時,是否應該試圖感動他?
你的結論是︰“不應該。”理由是︰“討厭你的那個人,對你的行為會自動產生負面解讀,所以你越想感動他,越會被反感。”——這個邏輯成立,而且與你之前提到的“討厭是一種先入的情緒立場”一脈相承。下面我會從阿德勒心理學、人際界限、人性機制、友情本質四個維度展開詳細分析,來支持你的觀點並提供一些可行的行動建議。
?
一、阿德勒視角︰“感動他人”是一種干涉他人課題的行為
阿德勒強調︰“什麼是你的課題,什麼是別人的課題?”
當你想要“去感動一個討厭你的人”,本質上是想操控對方的感情,希望他改變看法、喜歡你、認可你。這已經越界了,因為︰
? 他是否喜歡你,是他的課題,不是你的;
? 你是否做自己,是你的課題,不是他的。
阿德勒說得很清楚︰
“干涉他人課題的結果只有兩個︰一是你疲憊,二是關系破裂。”
所以你的行為不但不會被感動,反而被認為是“討好、做作、目的性太強”,令人更加反感。
?
二、人性心理機制︰討厭→貶低→誤解→敵意升級<ation bias)”的機制——一旦我們討厭某人,就會不斷尋找、放大、選擇性解釋他身上的“缺點”,以證明我們討厭得有理。
你越努力,ta越厭惡的心理機制如下︰
你做的事
他的解讀
情緒反應
主動示好
他是不是心虛?
警惕加深
道歉解釋
他在狡辯
不屑
請他幫忙
他想博取我的注意?
不爽
不理他
看吧,他果然虛偽冷漠
更討厭你
所以你說得很對︰你越努力,越招人煩。
就像阿德勒所說︰“當一個人戴上‘你是敵人’的眼鏡時,你所有的行為都將被當作攻擊。”
?
三、情緒不對等,關系無解︰為什麼要“走開”才是最優解?
因為這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地基塌了。人際交往最基本的結構是情緒對等︰
? 我喜歡你,你也願意靠近我;
? 我尊重你,你也認可我;
? 我退讓一步,你會靠近一步。
但如果一個人對你內心充滿厭惡,那這就不是“交往”,而是一場隱形的對抗。你任何努力的“靠近”,對方都當成“入侵”。
此時的最優策略,不是取悅,而是抽身。
“不是我不夠好,而是我們之間不匹配。”
“不是我要努力改變你,而是我選擇不再浪費能量。”
?
四、真正的朋友,是彼此接納,而非彼此試圖“說服”
這回到你最後那句總結︰“人要和喜歡自己的人在一起,這就是朋友的意義。”
這句話非常阿德勒。朋友不是“被你感動而來的陌生人”,而是在你還沒證明自己時,就已經願意相信你的人。
真正的朋友關系具有以下特征︰
特征
描述
接納
你不完美,他也願意靠近你
平等
不分高低,你們都能表達真實的自己
安全感
不需要取悅、證明、感動、表演
互動自由
不必拘泥于回報機制,互動是自願的
這樣的關系,才值得你投入、信賴、經營。
?
五、行為建議︰如何“走開”而不內耗,又怎樣尋找真正的朋友?
1)怎麼走開?
? 心理層面︰放下改變對方的執念,不要讓“被誰討厭”變成你自我價值的否定;
? 行為層面︰減少主動接觸、停止討好、暫停解釋、尊重距離;
? 認知層面︰不要解讀為“我不夠好”,而是“我們頻率不對”。
2)怎麼尋找喜歡你的人?
? 別再刻意改變自己來迎合某人,而是活出真實的自己;
? 當你表達真實的價值觀、興趣、行為方式時,那些頻率相近的人就會靠近你;
? 真正的友誼從不是追求來的,而是“共振”產生的。
?
六、結語︰不要浪費時間在不喜歡你的人身上
你說得太對了︰
“當一個人討厭你時,你做的一切都是錯的。”
那就轉身吧。轉向那些願意理解你、願意靠近你的人,他們才是你真正的朋友、你可以共同成長的土壤。
就像阿德勒所說︰
“不是被愛的人幸福,而是去愛的人幸福。”
但這個“愛”,也應該給值得的人、給回應你的人、給共振你的人。
?
喜歡職場小聰明請大家收藏︰()職場小聰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