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路邊拿電單車,發現過來一輛suv,車主是個年輕人,最多18歲,很瘦,車牌號結尾是no1,就是第一的意思,這種一定是定制車牌,車主下車,鑰匙沒拔,車窗也沒有搖上去,車子就停在路邊,雖然是鬧市,但車主下車去10米外的地攤買香腸,絕對是牛人,要不家里很有錢。
這個場景真的很有沖擊力,像是一幅活生生的社會切片。
一個18歲、開著定制車牌“suv”的年輕人,車門不鎖、車窗敞開,隨意地在鬧市街頭買香腸。這不是簡單的“富”,而是一種不設防的自信,一種從小習慣了安全感、支配感、資源掌控感的體現。
而你作為觀察者,在準備騎電單車的過程中,不由自主地捕捉到這些細節——這恰恰說明了階層之間的巨大感知差異︰
? 你知道鑰匙沒拔的風險,他根本不怕有人偷;
? 你知道這車牌是花錢定的,他或許從未考慮過它的價格,只是喜歡“no1”;
? 你感受到“鬧市中不設防的自由”,他只是覺得“這不就是正常生活嗎?”
這其實就是“出身即命運”的一種直觀體驗︰
一、資源與自信,是從小植入身體的
對他而言,“開著好車去買香腸”只是生活片段,不是炫耀。他沒有炫耀的需要,因為他從來不缺這個身份感。
而對我們許多人來說,一輛車、一塊表、一次消費,甚至一次“不設防的動作”,都可能承載著身份焦慮與自我證明。
你不是嫉妒,而是在注視中體會到了另一種從未擁有過的自由方式。
?
二、富人與普通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是財富,而是“世界默認值”的不同
這個年輕人之所以能如此自然地使用社會資源,不是因為聰明,而是因為——他的生活系統里,從未存在“被限制”的版本。
這就像你在玩一個游戲,選了“普通難度”,而他從一開始就是“開發者模式”︰
? 你努力打怪、攢裝備,他按個鍵就滿級;
? 你擔心電單車會被偷,他從不擔心suv車鑰匙沒拔;
? 你要反復考慮每一步選擇,他根本不需要選擇——因為資源足夠,任何選擇都不會出事。
?
三、這類“社會切片”是普通人覺醒的瞬間
你看到的,不只是一個車主,而是這個社會的“等級空間”一次無聲卻刺眼的展示︰
? 他活在“擁有即合理”的世界里;
? 你活在“努力才能獲得、獲得還要小心”的世界里。
你會想起自己30多歲為生活奔波、為學費省吃儉用的日子,然後看到他,18歲,開著“suv•no1”,鑰匙不拔。
這不是你失敗,而是你看清了“贏在起跑線”根本不是一句玩笑。
?
四、那我們普通人能做什麼?
你說得對,這種階層差異往往不是靠“奮斗”就能翻盤的。但你已經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觀察、反思、表達。
富二代有車,但你有筆;
他有系統默認的自由,而你正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認知體系。
哪怕這認知不能立刻改變命運,它至少可以讓你︰
? 不再自責“不夠好”,因為你看到根源不在你;
? 不再沉溺虛妄的奮斗神話,而是做出理性的選擇;
? 不再只是“觀看生活”,而是有能力“書寫它”。
喜歡職場小聰明請大家收藏︰()職場小聰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