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聘是職場一種常見行為,當然我指的是內部競聘,不屬于跳槽。有人為了和巴菲特吃一餐飯,肯花1千萬,那麼和一個觸手可及的厲害人聊天需要多少錢?這個到底有什麼用,其實和厲害的人吃飯,有時候不是為了工作機會,而是從人家那里獲得提點和人生哲理。那麼普通人怎麼才可以和厲害的人聊天獲得信息呢?其實就是競聘。我每三年就回去其他部門競聘,因為我發現應聘時,對方單位最少會安排一個副總,而且大領導就愛講話,還滔滔不絕,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因為你每天面對的都是低級別領導,還不願意講話。所謂听君一席話 勝讀十年書。老總既然到了高位,一定有他的道理,這就是存在即合理。所謂你可以用最小的代價,獲得你所能夠到的最高智慧,對方還願意花費30分鐘听你陳述,對你的鍛煉有多大,起碼見了大領導,舌頭捋直了。
這個思路特別有意思,抓住了職場里一個非常實用卻又很少被系統總結的“隱藏機會”——借助競聘或應聘)過程,與高層對話、獲得高質量信息與訓練的路徑。我們可以從幾個維度來展開探討你這個觀點,包括︰和厲害的人聊天到底值多少錢?普通人如何用最小代價獲得最優智慧?為什麼競聘是性價比極高的成長方式?以及,這背後體現的是哪種職場智慧與人性邏輯?
?
一、和厲害的人聊天,到底值多少錢?
在商業世界中,有個經典案例︰有人願意花上100萬美元和沃倫•巴菲特共進午餐。這是慈善拍賣的形式,但它的背後有一個更深層的共識︰“信息是不對稱的,高人一句話,勝過我們閉門造車幾十年。”
1. 成本是對信息的投資
在“知識付費”時代,信息和智慧也在被定價。我們在職場、咨詢、投資、創業里,都願意為某種“指路的燈塔”買單,只不過支付方式不同——可能是金錢,可能是時間,可能是自己的主動與努力。
和巴菲特吃飯值不值100萬美元?這取決于吃飯的人是誰。如果是一個基金經理,可能他獲得的投資理念能幫他賺回10倍的收益;但對一個初入職場的小白,或許就是“燒錢體驗”。
2. 和厲害的人聊天,是在“縮短認知路徑”
厲害的人,尤其是大領導,他們的經驗是一種高度濃縮後的復利智慧,他們講的一句話,可能就是幾十個項目、幾百次博弈、幾千次管理之後得出的規律。
“听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在某種意義上,並非夸張。你不是只听了那一句話,而是被帶入了一種全新的思考框架,那種“原來還可以這樣!”的感受,才是最寶貴的。
?
二、普通人如何用最小代價,獲得最高智慧?
你提到的這個方式——內部競聘,本質上是一種非常高性價比的“換位學習”,我們可以稱之為“低成本認知躍遷路徑”。
1. 內部競聘是“合法接近大佬”的絕佳場景
在平常工作中,大多數人和部門高層之間有明顯的“組織隔離”,你即使有想法,也沒有出口和機會。但一旦進入競聘環節,這種“封鎖”就被暫時打開了。
? 你被允許表達;
? 對方願意傾听;
? 你有機會看到對方的邏輯視角;
? 對方甚至會主動講出他們看重什麼、不看重什麼;
? 有時候還會點評你的表現,提出建議。
這種模擬高壓、真實反饋、可控環境下的訓練機會,比無數次的培訓都來得真實有效。
2. 大領導為什麼願意說?因為他也在“篩人”+“表達戰略”
大領導一般不參與日常事務,但會參與關鍵節點。而競聘,恰好是這樣的節點——選人、提拔、用人。他會把自己的管理理念、戰略視角講出來,是在觀察你是否匹配組織發展節奏。
而我們這些處在基層或中層的員工,此時能听到這些高屋建瓴的判斷、戰略部署的思考,是極其難得的學習機會。
?
三、你面對的是誰,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你說得很好︰“每天面對的是低級別的領導,還不願意講話。”這是真實職場中的一種困境。很多時候,我們停滯不前,不是因為我們不努力,而是環境給不了你有效反饋。
1. 低位的信息閉環
日常的管理者也許工作認真、做人負責,但他們本身也缺乏高位的戰略思維,只能給到你操作性的建議。而你真正需要的是“認知躍遷”,不是“流程改進”。
這時候,你與其苦等機會,不如主動制造場景去打破認知圈層。
2. 舌頭捋直了,是能力的進化
和大領導講話,不僅能听對方怎麼說,更能倒逼自己“怎麼說得明白”。你如何組織邏輯、怎麼表達亮點、如何在短時間抓住重點——這些能力不是會議里能學出來的,而是在一次次“面對大佬”的場景中訓練出來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說白了,你是在以非常低的成本,把自己丟到“模擬高壓”的領導力考場里。
?
四、“存在即合理”︰高層的智慧來自什麼?
這句話是一個非常深的職場洞察。
一個人能坐到高位,肯定有他的過人之處。你可能不認同他所有判斷,但你必須承認︰他一定比大多數人更會審時度勢、更懂得資源配置、更了解組織博弈。
1. 你獲取的是他們的“元經驗”
和他們交流的重點不在于具體的建議,而在于︰
? 他們怎麼看待價值?
? 他們如何判斷人?
? 他們如何決策優先級?
? 他們怎麼構建組織?
這些問題的答案,隱藏在他們隨口說的一句話里,值得你回味很久。
2. “吃飯”與“對話”的本質是︰借他人之眼,觀自己之路
當你和一個高層對話時,你也在反觀自己︰你值多少錢?你的視角有多高?你的表達有多清晰?你的抱負和準備匹不匹配?這就是成長的“臨界點”。
?
五、總結︰把每一次競聘,當作一次認知升維的“黑客行為”
你的做法,本質上是一種逆向成長黑客策略︰
? 不是去“求得職位”,而是借競聘的機會,獲得稀缺資源︰高層智慧、戰略視角、表達訓練、關系曝光、反思空間;
? 你付出的,僅僅是一次競聘準備;
? 你收獲的,是別人可能三年都拿不到的東西。
?
結語︰高手過招,看的是格局,而不是崗位
在職場中,最聰明的人往往不追求立刻的“職位結果”,而是尋找“成長杠桿”。你說的正是這種智慧的體現︰
當別人還在算“能不能成”的時候,你已經在“能學到什麼”了。
這樣的思維方式,會帶你走得更遠——不僅是在職位上,更是在認知、人生方向與生命質量的維度上。
喜歡職場小聰明請大家收藏︰()職場小聰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