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負債百萬到最強錦衣衛

第848章 連環因果鏈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從小我就狂 本章︰第848章 連環因果鏈

    三位閣老對視一眼,誰也沒敢立刻答話。

    因為這封信的字面內容並不觸法。

    甚至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極講規矩。

    看似不過是一場地方賑務中的試策之舉,晉王願以王爵之名為擔保,願身先士卒承擔結果,听起來恭謹而感人。

    但其中的政治意味,卻太過凜冽。

    名為試策,實則已近制度邊界。

    務必要慎之又慎。

    想到這里,杜玄齡緩緩放下信。

    深吸一口氣,這才抱拳緩聲道︰“陛下,老臣以為,此策……或有小利,其勢卻傷大體。”

    贏世民不語,目光靜靜落在杜玄齡身上。

    杜玄齡硬著頭皮,繼續道︰“賑災之責,本歸戶部與地方督撫。晉王身為宗親,在其地設宴勸捐,原亦合情。但……其所引者,乃士紳當援、道義當責,其所施者,乃以名為箍、以恥為索。”

    “今用此策得米,明日用何策得田?今日請富戶赴宴,明日是否便能請儒生講義、請書生講法?”

    “如此一路鋪開,恐士紳不但不感德政,反疑朝廷有意于鉗制其身、削其權望。”

    听杜玄齡這麼說,張子房也點了點頭。

    緩緩道︰“晉地乃商賈通地,士紳聚地,設此先例,恐傳京南之後,各郡皆效其法。勢一成,難收回。”

    武朝自立朝以來,打的便是天人共治、以德服人的旗號,而非以刑立綱、以軍定國。

    雖然其本質仍是皇權獨尊,但在實際的制度架構中,卻始終保留了大量儒統殘緒。

    尤其是對于地方治理的依賴,根本上,仍仰賴士紳階層維持社會秩序。

    這不是武朝獨有的問題。

    前朝大秦覆滅,其直接誘因,雖是宮廷內亂與邊防失控。

    但根本原因,卻是其後期對地方豪強的打壓過急,使得天下士紳集體寒心。

    最終導致地方潰散、賦稅斷流,邊軍無餉、民不聊生。

    而贏家,正是當初在這片斷層中,突圍而出的地方豪強。

    然而,正因深知地方豪強之弊,贏家在定鼎武朝之初,便開始有意識地削弱士紳影響力。

    這一削,便削了二十年。

    從科舉制度的更替,到對鄉約禮制的再編。

    從氏族志的修訂,到印刷術的大力推廣,再到頤和園釣魚執法……

    如此種種,其實都是在一步步剝離士紳的影響力。

    而士紳亦非等閑之輩。

    幾次“官不下鄉”、“賦不入戶”的暗中抗命,皆有其影子。

    而民間反稅之亂、學宮糾察之議,更常有大族在背後推波助瀾。

    朝廷雖強,終未能將地方盡收于掌心。

    而士紳雖懼,卻也未曾真心歸順。

    彼此之間,早已如火藥與火星,彼此提防、相互生厭,勉強維系著那層薄如蟬翼的表面平靜。

    這就是眼下朝廷與士紳階層的真實關系。

    不是純粹的敵對,也非絕對的依賴,而是一種如同火藥桶般的危險平衡。

    而如今,贏高治欲以王爵為擔,借賑災之名,逼富戶就範,看似不過是一場風雅的勸募之宴,實則卻是以輿論為刃、以道義為鞭,對士紳集團的一次試探性絞殺。

    雖未動刑法,但卻借道義之名,讓人難以拒絕。

    士紳若順從,便意味著默認王權可以直接索取。

    若反抗,便是涼薄失德,名聲掃地。

    這種綁架式的道德結構,一旦行之有效,勢必為後續仿效打開口子。

    今日潞川立“賑災錄”,明日洛陽或立“讓田榜”,後日江南也可興“善惡圖”。

    一旦逼捐變成勸捐的慣例,道義之名淪為權術之實,則天下士紳人人自危,地方秩序亦將劇烈動蕩。

    他們可能不會當即反叛,但一定會退縮。

    會削弱對朝廷的配合。

    會以更隱秘的方式對抗統治。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氏族之患,古來有之,卻無從斷絕。此事,著實讓朕很是為難啊。”

    良久後,贏世民幽幽嘆道。

    說的理直氣壯,說的正氣凜然,听得三閣老齊齊抽了一下嘴角。

    你丫還憂上氏族了,你們老贏家不就是氏族上來的嗎?

    當了幾年皇帝,連屁股擱哪兒都忘了?

    不過這話,三閣老可以想,卻不能說。

    只能齊齊拱手,說陛下你說的實在是太對了,太好了,太特麼正確了。

    但問題現在又來了。

    搞還是不搞?

    要是搞得話,結果都擺在明面上了。

    要是不搞,結果也在明面上。

    晉陽大災,流言四起,本就是朝中憂思之一。

    尤其是晉地這場雪災爆發之初,便已有天譴之說悄然傳布于市井之間。

    有人言之鑿鑿,說此災非天災,而是“國之不正,君位不穩”的象征。

    說天有異象,地無豐年,此皆人主德不配位之兆。

    初听之下,不過是坊間流言,甚至帶著幾分無稽笑料。

    可流言這東西,愈是荒誕,愈能深入人心。

    而在饑寒交迫的百姓口中,所有的因果都變得簡單粗暴。

    “吃不上飯,是因為朝廷無能。”

    “官不下鄉,是因為聖人昏庸。”

    “賑不濟民,是因為皇位得之不正。”

    玄武門之變雖已過十余載,可當年的那一刀,至今仍是天下士族與名儒眼中的污點。

    一旦民間再起訛言,就很容易被有心之人借機推波助瀾,最終激發為“人禍”。

    贏世民當然知道,這背後不是百姓自己能編出的話。

    十有八九,是有讀書人,是有士林中人,是有某些家族在推動。

    這才是最危險的地方。

    一旦民間的天災敘事,和士林的政治批評敘事相互融合,就會形成一種非常隱秘、但極具傳播力的正統性懷疑。

    “為什麼我們會餓死?”

    “因為聖人不正。”

    “為什麼朝廷不能救我們?”

    “因為王朝失德。”

    這種敘事,一旦形成,別說贏高治賑不賑災,哪怕把贏世民親自拉下去親賑,也未必扭得轉輿情。

    更要命的是,百姓饑寒則逃,百姓逃則地荒,地荒則賦稅不足,賦稅不足則軍供斷裂,軍供斷裂則邊防動蕩……

    這是連環的因果鏈。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從負債百萬到最強錦衣衛》,方便以後閱讀從負債百萬到最強錦衣衛第848章 連環因果鏈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從負債百萬到最強錦衣衛第848章 連環因果鏈並對從負債百萬到最強錦衣衛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