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縣政府的會議室里,長條木桌被擦得 亮,牆上的電子屏循環播放著全縣貧困村落的航拍畫面,泥濘的土路蜿蜒在山間,破舊的土坯房在雨霧中若隱若現,河對岸的村民背著背簍,正踩著搖晃的渡船往對岸趕。
周志高坐在主位上,指尖在扶貧規劃圖上輕輕滑動,目光掃過縣委書記陳明、縣長劉凱等干部,語氣里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青溪縣的扶貧,不能只靠送錢送物,要先凝聚民心,讓干部群眾擰成一股繩。”
“你們是土生土長的清溪人,比我更懂這里的情況,接下來,我教你們怎麼做,你們要跟著好好干。”
陳明趕緊拿出筆記本,筆握得緊緊的︰“周部長,您放心,我們一定听您的指揮。”
“只是青溪縣底子太薄,光靠縣里的資金,怕是很難推進扶貧項目。”
“資金的事我來解決。”周志高掏出手機,撥通了省財政廳廳長的電話,聲音沉穩有力,“老楊,青溪縣的扶貧項目需要專項資金支持,修路、修橋、建產業園,總預算大概兩個億。”
“你那邊盡快安排撥款,下周我要看到資金到賬。”
電話那頭的楊廳長沒有絲毫猶豫︰“周部長,您親自牽頭的項目,我們肯定優先保障。明天就走審批流程,保證下周資金到位。”
掛了電話,周志高將手機放在桌上,目光重新落在規劃圖上︰“資金不是問題,關鍵是怎麼把錢花在刀刃上。”
“你們看,青溪縣有山有水,適合發展特色種植和鄉村旅游,可最大的問題是交通。這條路,”他指著圖上一條虛線,“從縣城到靠山屯,十五公里的路全是土路,下雨天根本沒法走,農產品運不出去,游客也進不來。”
手指移到一條藍色曲線,“還有這條河寬兩三百米,把東西兩岸隔開,村民要麼坐渡船,要麼繞十幾公里過橋,太耽誤事了。”
劉凱湊過來,指著河流的位置說︰“周部長,這條河叫清溪河,是全縣的‘心病’。”
“去年汛期,渡船翻了一次,還傷了兩個人。我們早就想修橋,可一是沒錢,二是沒技術,一直拖到現在。”
“現在錢和技術都有了。”周志高的語氣帶著振奮,“我已經聯系了省交通廳,他們會派專業團隊過來,下周就開始勘探,先修一座便民橋。”
“這座橋不用搞太復雜,能過小轎車和五十噸以下的小貨車就行,重點是快、實用,讓兩岸村民盡快用上。”
他頓了頓,看向在場的干部︰“修路、修橋的同時,還要搞產業。”
“靠山屯適合種獼猴桃,我們可以引進優質品種,建合作社,讓村民入股;清溪河沿岸可以搞垂釣、漂流,發展鄉村旅游。”
“這樣一來,交通通了,產業活了,老百姓的收入自然就上去了。”
會議室里的氣氛漸漸熱烈起來,干部們不再像之前那樣拘謹,紛紛提出自己的想法。
有的說可以請農業專家來指導種植,有的說可以跟旅行社合作推廣鄉村旅游,還有的說可以在村里建電商服務站,幫村民把農產品賣到網上。
周志高听著大家的討論,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這才對嘛,扶貧不是一個人的事,是大家的事。”
“只要你們真心為老百姓辦事,願意跟著干,青溪縣肯定能早日脫貧。”
第二天一早,周志高就帶著陳明、劉凱去了清溪河沿岸。
站在河邊,看著渾濁的河水緩緩流淌,河面上的渡船載著幾個村民,搖搖晃晃地往對岸駛去。
“大爺,坐船到對岸要多久?”周志高朝著渡船喊。
船老大扯著嗓子回答︰“得十分鐘!要是遇到大風大雨,還得停航!”
等渡船靠岸,周志高走上前,跟船老大聊了起來。“大爺,您開渡船多少年了?”
“二十年了!”船老大嘆了口氣,“以前村里年輕人多,都出去打工了,現在就剩我們這些老人。要是能修座橋,誰還願意開這破渡船,天天提心吊膽的。”
旁邊的村民王大媽也湊過來說︰“周部長,您要是能幫我們修座橋,真是積了大德了。”
“我家孫子在河對岸上學,每天得早起半小時坐船,遇到下雨天,衣服鞋子全濕透了。”
周志高握著王大媽的手,語氣堅定︰“大媽,您放心,下周就有人來勘探,最多三個月,橋就能修好。”
“到時候您孫子上學,幾分鐘就能到對岸,再也不用遭這份罪了。”
王大媽激動得眼淚都掉了下來︰“謝謝……謝謝您,周部長!我們盼這座橋,盼了二十年了!”
離開清溪河,周志高又去了靠山屯。
村里的土路坑坑窪窪,車子開過去,濺起一路泥水。
屯長趙大山听說周志高來了,趕緊帶著村民迎上來︰“周部長,您可來了!我們屯的獼猴桃熟了,可路不好走,收購商不願意來,都爛在地里了。”
周志高跟著趙大山走進果園,看著滿樹成熟的獼猴桃,心里一陣惋惜。“這些獼猴桃品質很好,要是能運出去,肯定能賣個好價錢。”
他拿出手機,撥通了海市綠源農產品張總的電話,“張總,青溪縣有二十畝獼猴桃,品質不錯,你有沒有興趣收購?”
張總在電話那頭笑著說︰“周部長推薦的,肯定沒問題。我明天就派采購團隊過去,要是品質符合要求,我們長期合作。”
掛了電話,周志高對趙大山說︰“張總明天就來考察,你們趕緊把最好的獼猴桃準備好。”
“另外,我已經跟省農業廳聯系好了,下周會派專家來,幫你們改良品種,提高產量和品質。”
趙大山激動得說不出話,只是一個勁兒地給周志高鞠躬︰“周部長,您真是我們靠山屯的救星!要是獼猴桃能賣出去,我們就能脫貧了!”
接下來的幾天,周志高每天都泡在青溪縣的各個村落。
他陪著省交通廳的勘探團隊勘察清溪河的橋位,跟著農業專家查看獼猴桃園的土壤,還幫村里的電商服務站對接了物流企業。
干部們也被他的干勁感染,每天早早下村,跟村民一起商量扶貧項目,解決實際問題。
陳明看著周志高每天忙碌的身影,心里滿是敬佩︰“周部長,您每天只睡五個小時,身體能扛得住嗎?”
周志高笑了笑︰“沒事,等青溪縣的扶貧項目走上正軌,我再好好休息。”
“現在時間緊、任務重,不能耽誤。”
一周後,省財政廳的扶貧資金準時到賬,清溪便民橋的勘探工作也順利完成。
開工儀式定在周六上午,青溪縣的老百姓自發地來到清溪河邊,手里拿著彩旗和鞭炮,臉上滿是期待。
儀式上,周志高握著施工隊隊長的手說︰“這座橋關系到兩岸村民的出行和生計,一定要保證質量,按時完工。要是發現偷工減料,我第一個撤你的職。”
隊長拍著胸脯保證︰“周部長,您放心,我們一定按最高標準施工,三個月內保證完工!”
隨著一聲“開工”,挖掘機開始轟鳴,清溪河兩岸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王大媽拉著周志高的手,指著施工現場說︰“周部長,您看,橋終于要修了,以後我孫子上學再也不用坐船了。”
周志高笑著點頭︰“大媽,以後青溪縣會越來越好,不僅有橋,還有路,還有產業園,老百姓的日子會越來越紅火。”
開工儀式結束後,周志高召集陳明、劉凱等人開會。
“便民橋的施工已經啟動,接下來的監督工作就交給你們了。”
他拿出一份監督方案,“成立專項監督小組,每天去施工現場檢查質量和進度;每周召開一次例會,匯報施工情況;要是遇到問題,隨時給我打電話。”
陳明接過方案,認真看著︰“周部長,您放心,我們一定做好監督工作,絕不讓您失望。只是您要走了,我們心里有點沒底。”
“我又不是不回來。”周志高拍了拍他的肩膀,“等橋修到一半,我會回來檢查;項目完工時,我還會來參加通車儀式。”
“你們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青溪縣的老百姓,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離開青溪縣的那天,天剛蒙蒙亮。
周志高沒有驚動任何人,只是在車里看著窗外漸漸遠去的清溪河,心里默默想著︰這座橋,不僅是連接兩岸的交通樞紐,更是連接干部和群眾的民心橋。
只要這座橋修好了,青溪縣的扶貧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車子駛離青溪縣地界時,周志高的手機響了,是劉曉雅打來的。
“志高,青溪縣的便民橋開工了?我在網上看到照片了,老百姓都很開心。”
周志高的嘴角露出一絲笑容︰“是啊,開工了。”
“等橋修好了,青溪縣的交通就方便了,產業也能發展起來。你那邊紀委的工作怎麼樣了?”
“很順利,明月市的幾個腐敗分子已經被判刑了,其他地方的反腐工作也在推進。”劉曉雅的聲音里帶著欣慰,“對了,下個月省里要召開扶貧工作會議,讓你做典型發言,分享青溪縣的扶貧經驗。”
周志高搖搖頭︰“發言就不用了,讓陳明去。”
“他是青溪縣的縣委書記,更了解當地的情況,也該讓他在省里露露面,增加點信心。”
掛了電話,周志高靠在座椅上,閉上眼楮。
他知道,青溪縣的扶貧之路還很長,還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
但他有信心,只要陳明、劉凱等干部能堅持為民服務的初心,只要老百姓能積極參與,青溪縣一定能早日脫貧,成為一個經濟繁榮、民心所向的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