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畫面一轉新的故事出現。
【在華夏古代各個時期的文學樣式都呈現不同的形式】
【在上古時期以神話傳說為主如淮南子,山海經便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先秦時期主要是散文,這里面散文包括了兩類,一個是歷史散文如左傳、國語這樣的作品,還有一類則是諸子散文】
【指的是儒墨道法等各個學派的文章】
【兩漢時期流行的比較多,有辭賦、樂府民歌、主要以賦的文學形式為主,也稱漢賦】
【到了魏晉時期詩歌開始逐步流行,到唐朝後詩的形式發展到頂峰】
【有一句話大家也都了解,叫做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天幕下許多讀書人認真看著天幕,除了在默記這些知識點以外,也在考慮一個問題。
這些文學形式發生改變的原因是什麼。
【而在這些文學形式中,最被我們熟知的應該就是唐詩宋詞和明清小說了】
【唐詩宋詞不必多說,就連孩童也能朗朗上口背上幾首】
【明清小說的代表則是四大名著了】
【那麼大家有沒有疑問,為什麼到了宋朝以後,詩的形式雖然還有,但為何不流行了?】
【這里面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一方面是因為科舉制度的變化,在唐代科舉中詩賦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文人也可以通過寫詩進入仕途,這直接促進了唐詩的繁榮】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詩的形式在唐朝已經到達了藝術的頂峰,能寫的幾乎都被寫淨,唐代詩人把詩寫絕了】
【一如我們現在的小說一般,能想的到的題材已經被寫的差不多了,失去了新鮮感】
【到了唐朝後期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在往詞開始轉變,等到了宋開國時就已經趨于成熟,一如我們熟知的李煜】
許多宋朝文人听到這里認同的點了點頭。
不是他們不想寫詩了,關鍵是前面幾百年把詩已經弄到寫無可寫。
他們實在是沒辦法才搞長短句繼續創作。
【但不論形式如何變,風格也還是一脈相承,其中許多風格宋詞都承接的很好,但在唐朝大放異彩的邊塞詩,宋朝卻是沒什麼人寫了】
【那麼原因究竟是為什麼呢?】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唐宋邊塞詩的區別】
北宋年間。
趙匡胤听到這里也跟著疑惑起來。
朕的大宋沒有人寫邊塞詩了?
他一下子沒想明白究竟是為什麼,但又總覺得哪里好像有點不太對勁。
而各時空下許多宋朝文人听到這里則是臉一垮。
我勸你們不要太過分啊!
【那麼先我們先來听一听唐朝的邊塞詩】
“北方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
“莫愁前路無知己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
一句句唐朝巔峰邊塞詩以雄渾的姿態被朗誦出來,听的無數人熱血沸騰不已。
何等的大氣磅礡、殺伐之氣幾乎撲面而來,耳旁似乎也響起了金戈鐵馬之音。
漢朝將領默默念叨著這些詩句心中激蕩萬分,恨不能立馬提槍上沙場,殺他個血流成河。
文人高士則如飲美酒徹底陶醉其中,從這些詩歌中他們真真切切看到了一個強盛到極致的朝代。
這一刻漢朝對于唐朝的強盛再無任何質疑,從這些詩人所寫的詩句就能感受的出來,他們建功立業報國之心是何等濃郁。
同時這些邊塞詩也極其對漢朝人的胃口,許多人一連通讀了許多遍仍不罷休。
【欣賞完唐朝的邊塞詩後,我們來看看宋朝的】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
“一日歲與暮,揚鞭臨散關。——陸游”
“漢家飛將領熊羆,死戰燕山護我師——甦軾”
“仿佛夢中興蜀道,日色映山才到地,雪花鋪草不曾消。——甦轍”
“羌管一聲何處曲,流泉嗚咽出蕭關——王安石”
天幕上朗誦的聲音忽然變得越來越低,笑容逐漸消失,最後不認真听幾乎都听不清楚,就像是一個人說話越來越沒有底氣降低了音量一般。
【對比一下唐宋邊塞詩詞,不難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
【唐朝邊塞詩時常出現的詞,大漠長河、玉門關、樓蘭、度陰山】
【在唐朝時期的邊塞最遠都到達中亞地區了,而被陸游頻頻提及的大散關的位置在今陝西,瓜州在江甦】
【陝西成邊塞了!】
【以前本是沒有邊塞的,當輸的多了以後也就成了邊塞】
【在北宋的時候還好,還能吟一下大散關,等到了南宋更是連家都回不去,邊塞移到揚州了】
【我們非常熟悉的滿江紅中有一句,踏破賀蘭山缺,這個賀蘭山在今河北邯鄲境內...】
【就這還不算完,後面又有一個人吟誦著零丁洋里嘆零丁】
【你問零丁洋在哪?到廣東了!】
【唐朝的詩人追著邊塞跑,而宋朝的邊塞追著詩人跑】
【這你讓宋朝詩人邊塞詩怎麼寫的下去?】
【回答我!】
【lOOk&ny eyeS!】
李世民︰“噗,哈哈哈哈哈!”
“老弟你不行啊!”
李世民听到這里的時候整個人都要笑瘋了。
他此刻真想看看趙匡胤的臉色是怎樣的?
大唐各個時空無數人都驕傲的挺起了胸膛。
咱們的大唐就是厲害啊!
趙匡胤︰“......”
趙匡胤簡直都要氣笑了!
他就說感覺哪里有點不對勁!
合著繞了這麼大一圈就是為了這麼點醋包的這點餃子!
朕真的是謝謝你啊!(趙匡胤咬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