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的太原城,寒風卷著雪粒打在殷開山的臉上,生疼生疼的。他裹緊破舊的棉襖,懷里揣著剛寫完的文章,深一腳淺一腳地往書院走去。作為一個出身不算顯赫的書生,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有朝一日能靠學問謀個一官半職,光宗耀祖。誰能想到,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日後竟會成為大唐開國的鐵血戰將,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殷開山自幼飽讀詩書,文章寫得那叫一個漂亮,在當地頗有名氣。年紀輕輕就考中了進士,順利踏入官場,成了一名小小的縣尉。本以為就此能平步青雲,可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當時的隋朝官場腐敗透頂,像他這樣不懂阿諛奉承、只會埋頭做事的人,根本得不到升遷的機會。幾年過去,同期的人有的早已飛黃騰達,他卻還在原地打轉。
就在殷開山心灰意冷之際,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李淵在太原起兵,打著推翻隋朝、拯救蒼生的旗號。殷開山听聞後,心中一動。他仔細分析局勢,覺得李淵氣度不凡,麾下人才濟濟,說不定真能成就一番大業。于是,他毅然辭去官職,投奔到李淵麾下。
剛開始,李淵並沒有特別看重這個書生。在李淵看來,行軍打仗靠的是勇猛的武將,舞文弄墨的書生能起什麼作用?殷開山也不氣餒,主動請纓,要求參與軍中事務。他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幫著出謀劃策,整理文書,把各項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漸漸地,李淵開始注意到這個年輕人,對他的態度也有了轉變。
霍邑之戰,是殷開山人生的重要轉折點。當時,李淵的軍隊準備攻打霍邑,但守將宋老生嚴防死守,再加上連日大雨,糧草運輸困難,軍心開始動搖。李淵甚至有了撤軍的想法。殷開山得知後,心急如焚,他趕忙找到李淵,慷慨陳詞“主公,如今大軍已出,怎能因這點困難就輕易放棄?宋老生有勇無謀,我們只要略施小計,定能破城!”
在殷開山的極力勸說下,李淵終于下定決心繼續進攻。殷開山親自率領一支精銳部隊,埋伏在霍邑城外的山谷中。他讓士兵們擂鼓吶喊,制造大軍進攻的假象。宋老生果然中計,以為李淵的主力部隊發起了總攻,匆忙率軍出城迎戰。等宋老生的軍隊進入埋伏圈後,殷開山一聲令下,伏兵四起。一時間,喊殺聲震天,箭矢如雨點般射向隋軍。殷開山揮舞著長劍,身先士卒,帶領士兵們沖入敵陣。他雖然是書生出身,但此刻卻勇猛無比,殺得隋軍丟盔棄甲。最終,李淵的軍隊大獲全勝,拿下了霍邑。
經此一戰,殷開山名聲大噪,成了李淵麾下的得力干將。此後,他跟隨李淵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在攻打長安的戰役中,他更是沖鋒在前,與敵人展開激烈的巷戰。長安城破後,李淵稱帝,建立大唐。殷開山因功被封為公爵,成了位極人臣的大將軍。
然而,命運總是充滿了變數。就在殷開山以為可以繼續大展拳腳,為大唐開疆拓土時,一場惡戰悄然來臨。與薛舉的淺水原之戰,讓殷開山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
當時,李世民因病不能親自指揮戰斗,便將指揮權交給了殷開山和劉文靜。殷開山立功心切,不顧李世民“堅守不出,等待時機”的命令,擅自出兵。薛舉老謀深算,早已設下埋伏。唐軍一進入敵陣,就陷入了重圍。殷開山拼盡全力,想要突出重圍,但無奈敵軍人數眾多,且士氣正盛。唐軍被殺得大敗,死傷慘重。
這場失敗讓殷開山痛心疾首,他深知自己辜負了李世民的信任。回到營地後,他主動向李世民請罪,願意接受任何懲罰。李世民雖然心中惱怒,但他也明白殷開山是急于立功,並非有意違抗命令。而且,殷開山多年來為大唐立下的功勞不可磨滅。于是,李世民只是免去了他的官職,讓他戴罪立功。
殷開山從此閉門思過,每天都在研究兵法,反思自己的過錯。幾個月後,機會終于來了。李世民再次率軍出征薛舉,他重新啟用了殷開山。殷開山感激涕零,發誓一定要一雪前恥。
在第二次與薛舉的戰斗中,殷開山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變得格外謹慎。他仔細分析敵軍的陣型和弱點,與李世民一起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戰斗打響後,殷開山親自率領一支騎兵,繞到敵軍後方,突然發起襲擊。敵軍頓時大亂,李世民趁機率領主力部隊正面進攻。在唐軍的前後夾擊下,薛舉的軍隊全線崩潰。這一戰,唐軍大獲全勝,殷開山也成功洗刷了恥辱。
此後,殷開山繼續跟隨李世民征戰四方,平定了一個又一個叛亂。但多年的征戰,讓他的身體越來越差。貞觀初年,在一次出征途中,殷開山突然一病不起。盡管隨軍的醫生全力救治,但還是無力回天。臨終前,他拉著李世民的手,眼中滿是不舍和遺憾“陛下,臣不能再為您效力了……”
李世民悲痛不已,他緊緊握著殷開山的手,哽咽著說“殷卿,你為大唐立下了汗馬功勞,朕永遠不會忘記你……”殷開山去世後,李世民追封他為司空,給予了他極高的榮譽。他的畫像也被掛在了凌煙閣中,供後世敬仰。
殷開山的一生,從寒門書生到鐵血戰將,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在亂世中闖出了一片天地,為大唐的建立和穩定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他的故事,也將永遠被後人傳頌。
喜歡嘻哈史詩看古今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嘻哈史詩看古今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