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元年的洛水河畔,李積望著對岸熊熊燃燒的瓦崗軍大營,手中的令旗被夜風吹得獵獵作響。這個曾在李密帳下叱 風雲的猛將,此刻卻要做出人生最艱難的抉擇——是死守瓦崗舊部,還是帶著十萬大軍投奔李淵?沒人知道,這個決定將徹底改變他的命運,讓他從草莽英雄蛻變為歷經三朝而不倒的傳奇人物。
故事得從李積的少年時代說起。他原名徐世積,出身曹州富豪之家,卻偏偏不愛讀書習字,成天帶著一群少年在鄉間騎馬射箭。有次鄰村遭了災,他瞞著家人打開自家糧倉賑濟災民,老爹氣得抄起掃帚追著他打"你這敗家子,遲早把徐家敗光!"可他卻梗著脖子頂嘴"錢財乃身外之物,救人才是大事!"
大業十二年,十七歲的李積帶著家僕和數千饑民投奔瓦崗寨。當時的瓦崗軍不過是嘯聚山林的草寇,首領翟讓見他年紀輕輕,沒當回事。直到有次隋軍來剿,李積單槍匹馬沖進敵陣,一槍挑翻隋軍將領的頭盔,大喊"有種的跟我沖!"這一嗓子,瞬間點燃了士氣,瓦崗軍反敗為勝。從那以後,翟讓逢人就夸"我這兄弟,天生就是打仗的料!"
李密入主瓦崗後,李積成了他最倚重的大將。在他的謀劃下,瓦崗軍接連攻下興洛倉、回洛倉,開倉放糧時,百姓們跪在地上喊他"活菩薩"。但權力的滋味讓人迷失,李密為了獨攬大權,設計殺害翟讓。李積當時就在現場,被亂兵砍傷了肩膀。看著血泊中翟讓的尸體,他第一次對所謂的"大業"產生了懷疑。
瓦崗軍兵敗後,李積手握河南十郡之地,成了各方勢力爭奪的香餑餑。王世充派人送來金銀財寶,竇建德許以高官厚祿,可他卻做出了驚人之舉——將所有土地、人口登記造冊,以李密的名義獻給李淵。有人罵他傻"明明是你的功勞,為何要拱手讓人?"他卻淡淡一笑"這些本是魏公(李密)的基業,我怎能據為己有?"
這一招,讓李淵大為贊賞,不僅賜他李姓,還封他為黎陽總管。但真正的考驗才剛開始。在李唐陣營,他既要應對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明爭暗斗,又要抵御竇建德、劉黑闥的猛烈進攻。𤋮慼@ 街校 木 穎渙鹺阢舜虻媒誚詘芡耍 鎦屑 溝兀 黿 囁硬偶窕匾惶趺 br />
玄武門之變前夜,是李積人生的又一個十字路口。李世民派人送來密信,希望他支持自己;李建成也以太子名義召他入宮。他盯著跳動的燭火,徹夜未眠。第二天,他卻稱病閉門不出,既不參與政變,也不向任何人透露風聲。直到李世民登基後,笑著問他"當日你為何作壁上觀?"他撲通跪下"臣只知忠于大唐,不知其他。"
貞觀年間,李積迎來了人生巔峰。他率軍大破東突厥,生擒頡利可汗;遠征高句麗,連克十六城。每次出征前,他都要把皇帝賞賜的財物全部分給將士;凱旋後,又立刻交出兵權,回家抱孫子。有人勸他"您功高震主,該為自己謀條後路。"他卻搖頭"我若貪權戀勢,早就是第二個侯君集了。"
但再精明的人,也躲不過命運的捉弄。李治欲立武則天為後,滿朝文武激烈反對,只有李積說了句"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這句話,徹底改變了大唐的走向,也讓他陷入了無盡的爭議。有人罵他助紂為虐,他卻默默承受著一切。臨終前,他把子孫叫到床前,顫巍巍地說"記住,不要學我有些選擇,看似保全了性命,卻失了氣節"
總章二年,李積病逝,享年七十六歲。他的葬禮上,李治親自扶靈,痛哭流涕。這個從瓦崗草寇成長為三朝元老的傳奇人物,用一生詮釋了什麼叫做"在夾縫中求生,在激流中掌舵"。他的故事,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權力場中的波譎雲詭,也道盡了一個聰明人在亂世中的無奈與掙扎。
喜歡嘻哈史詩看古今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嘻哈史詩看古今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