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九年的寒冬,太極宮的銅爐燒得通紅,卻驅不散殿內的寒意。長孫皇後的咳血染紅了素絹,唐太宗李世民握著她冰涼的手,指甲深深掐進掌心。"二郎,莫為我壞了法度"皇後氣若游絲,腕間的同心結隨著喘息輕輕晃動。他突然想起少年時在太原,她為他縫補戰甲的模樣,淚水砸在她手背"朕的江山可以不要,但你不能走!"
這並非李世民唯一的柔情時刻。當他面對跪在丹墀下的魏征,听著那刺耳的諫言,氣得攥碎玉鎮紙時,最終卻將碎玉揣進袖中——只因想起魏征說過"臣願做陛下的明鏡"。而這位鐵血帝王在朝堂上摔碎的,又何止是玉鎮紙?分明是封建皇權不可觸踫的威嚴。
第一章 亂世情長戰火里開出的並蒂蓮
大業十三年的晉陽城里,十六歲的李世民第一次見到長孫氏。她抱著古琴躲在屏風後,指尖在琴弦上顫抖。"別怕,"他掀開錦緞,看到少女發間沾著的槐花,"等我平定天下,娶你做我的妻。"
後來的日子里,他在前線廝殺,她在後方籌措糧草。當李世民渾身是血地沖進婚房,她撲進他懷里"我就知道,你一定會回來。"燭火搖曳間,她為他擦拭傷口,發現他後背新添的箭傷,淚水滴在結痂處"疼嗎?"他卻笑著把她摟進懷里"有你在,再疼也值。"
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握著染血的劍回到王府。長孫氏點亮油燈,看著他通紅的雙眼"無論如何,我都站在你身邊。"她替他卸下染血的戰甲,突然發現他腰間系著的,竟是當年定情的槐花香囊。
第二章 朝堂之外帝王的柔軟軟肋
貞觀四年的早朝,御史彈劾三品大員貪污。李世民拍案而起,卻在看到犯人白發蒼蒼的老母親跪在宮門外時,握劍的手顫抖了。"陛下,犬子雖有罪,但他幼時曾救過您的命"老婦人的哭訴,讓他想起隋末戰亂時,那個拼死替他擋箭的少年。
當晚,李世民在御花園徘徊。月光下,他對著魏征的影子喃喃自語"你說,朕該如何是好?"第二天早朝,他赦免了犯人死罪,卻罰他終生為百姓修路。當白發老婦磕破額頭謝恩時,他彎腰扶起她"老媽媽,莫要傷了身子。"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在朝堂上哭鼻子。太子李承乾謀反案發,李世民抱著兒子的冠冕痛哭"你為何要走這條路?"他想起承乾幼時騎在他肩頭看花燈的模樣,淚水浸濕了龍袍"朕寧可不要江山,也要你平安。"
第三章 生死相隔最痛不過失去你
貞觀十年,長孫皇後崩逝。李世民抱著她漸漸冰冷的身體,像個無助的孩子般痛哭。他命人在宮中築起高台,只為能遙望昭陵。每當思念至深,便獨自登上高台,對著夜空喃喃"觀音婢,你看,長安的燈火還是那麼亮,只是沒了你"
他開始瘋狂地追憶過往。命畫師繪制《賢後圖》,將皇後生前用過的梳妝台搬進寢殿。當魏征病逝,他又一次崩潰大哭"朕失去了一面鏡子!"他不顧群臣反對,親自為魏征撰寫碑文,字字泣血。
晚年的李世民常常陷入恍惚。他握著《貞觀政要》,想起年輕時與皇後、與群臣的種種,突然問身邊的太監"朕這一生,可對得起百姓?可對得起故人?"話音未落,淚水已打濕書頁。
第四章 千古帝王的凡人時刻
當他赦免死刑犯,讓他們回家過年時,大臣們目瞪口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他望著監獄方向,想起自己年輕時也渴望團圓。而那些死囚來年竟真的全部歸來,這份信任,讓整個大唐為之震動。
他會為戰死沙場的將士落淚,會為受災百姓減膳。甚至在太子的婚禮上,像尋常父親般叮囑"要好好待太子妃,莫要辜負人家姑娘。"當看到孫子出生,他抱著襁褓中的嬰兒,笑得合不攏嘴"瞧這小臉,多像他祖母"
臨終前,李世民躺在病榻上,看著窗外的梧桐葉飄落。他想起了太多太多——晉陽城里的槐花,玄武門的血月,還有那個永遠離他而去的人。"把《秦王破陣樂》奏起來"他氣若游絲,"讓我再听一次,當年的戰歌"
長安的百姓們永遠記得,那個騎著戰馬平定天下的帝王,也曾在深夜為逝去的愛人落淚;那個一言九鼎的天子,會蹲下身替孩童系好散開的鞋帶。他的龍袍下,藏著最滾燙的人心,而這份人情味,讓貞觀之治的光芒,至今仍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
喜歡嘻哈史詩看古今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嘻哈史詩看古今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